APP下载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与路径选择

2018-02-03叶志娟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高职院校

摘 要: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院校青年是新时代的召唤,是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高职院校要以加强师德培养为根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培养的路径选择上要对接需求、精准施策,协同创新、确保实效,增加投入、规范管理,努力开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新局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培养 重点内容 路径选择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2016年10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的意见》,提出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为落实意见精神,各地制定了系列配套文件,尤其是制定了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培训的指导性文件和规定。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各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要积极落实国家要求,加大青年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

一、培养高素质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意义重大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召唤青年有作为、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下才能实现。同时提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制造业强国建设和大国工匠培养的重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感受者和书写者。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职业学校理应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机遇、搭建平台、建立体制机制,青年教师应该积极进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学习、努力实践,全面提高能力素质,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要求青年教师有本领、能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进一步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方和作用,是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使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未来,也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各级管理部门一定要按照“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全面担负起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进而助力高等职业教育完成其光荣使命。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现状要求青年教师强素质、提能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人数在教师队伍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研究发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呈现如下特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课堂教学能力突出,基本能满足高等职业教学科研需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的期待相比还是存在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来源单一、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创新能力欠缺、社会实践经验有待全面提升和丰富;职业归属感不强、时有流失现象。因此,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院校青年要加强师德培养。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好书育好人的根本。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都应该遵循师德为先的原则,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也不例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師标准为准测,即“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以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建设尤其是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活动,增强体验感。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列出课堂教学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清单,实现学风不端行为的零容忍。加强师德宣传,发挥典型引领的正能量,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评价放在教师考核评价的首位,在青年教师引进、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过程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高职院校青年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首要能力。当前某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博士或者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来工作,仅在新教工培训时进行了短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技能的培训,面对教学对象时难免有点不知所措,很难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加上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难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企业过来的青年教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但是没有教学经验和知识传授的能力[1]。此外,加上职称晋升过度考核科研论文和技术创新成果,教学中心地位受到冲击,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重视不够,能力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将教育教学质量指标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内容或增加教育教学指标的比重。成立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中心,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让青年教师熟练掌握基于“互联网+”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虚拟现实等先进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自如地运用讲授式、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实践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考核教学工作量的同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通过教案评比、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成果奖、学生评教、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指标综合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endprint

(三)高职院校青年要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体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只有教师掌握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甚至拥有技术研发、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高级人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研究能力较强,但是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成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按照“双师型”专业技能要求,新入职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锻炼应不少于一年;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跟岗实习;建立青年教师轮训制度,专业青年教师每三五年到企业考察观摩、技能培训、顶岗实训、兼职、参与技术研发等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和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有效对接,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选择

(一)重在对接需求、精准施策。高校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期实践表明,不同学科專业对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不用来源的青年教师,其具备的能力素质和特长不同,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全面调研分析所在学校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特色,全面分析相关学科专业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职院校结果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根据教师现有表现与职业发展目标的差距及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在综合分析、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供适销对路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认同感,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

(二)重在协同创新、确保实效。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协同创新、通力协作。从整个高等职业系统看,要推进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建立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合作机制,建立共建共享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鼓励大中型企业接受青年教师实践实训,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从高职院校内部看,青年教师的培训涉及宣传、教务、科研、实训中心等多个部门,也要协同合作,虽然部分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但不能包打天下。学院应该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负责青年教师的全面谋划,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在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保障。地方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人才物稳定的投入机制,整合优化相关资源配置,确保相关资金足额投入,实行经费审计和预决算制度,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克扣、虚列、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定向使用。同时加强培养制度的建设,制订青年教师培养专项规划、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制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支持制度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加强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电子档案,进而建立培养管理的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前后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监督,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参考文献:

[1]叶志娟,刘小宁,刘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95-97,10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B2015376);武汉市教育局重点教研项目(2015029)。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高职院校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