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艺术的创新

2018-02-03陈艳艳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为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课题(2013JK0535)资助项目

【摘 要】 本文认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将民族传统项目跳绳、跳皮筋、踢毽子、鼓舞等引入中小学的课堂并延伸到课外,以创新的教育理念为今后的体育、艺术教育拓展思路,并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跳;中小学体育;民间鼓舞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1]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这标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将得到传承。而传承“非遗”的核心理念就是,既要保持老祖宗的传统源远流长,还需要尊重原创群体精神权利,更加合理、科学的对民间体育、民族艺术项目在传承中进行合理的改编和再创作。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让真正喜欢它的人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学习、群策群力加以推动,这就为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者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民族传统项目跳绳、跳皮筋、踢毽子、鼓舞等引入中小学的课堂并延伸到课外,以创新的教育理念为今后的体育、艺术教育拓展思路,并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这也契合了阳光体育的宗旨:以体育、艺术为基点,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造校园体育、艺术文化,倡导教师、学生开发集体智慧,自主创新,并融入到地方传统体育艺术特色项目之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自主性,促进更多的师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其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陕西省20余所中、小学校及银川、固原、绵竹、宁波、厦门等近万余名学生。

2.研究方法:充分收集文献资料、采用田野调查、访问研究、选择样本、实践教学等方法。

三、讨论与分析

1、民族传统“三跳”项目及民间鼓舞的历史演进

(1)“三跳”。“三跳”指的是跳绳、跳皮筋、踢毽子,在我国民间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独有的娱乐性与健身作用,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下来,并在现代社会以不同的形态得以继续留存。

跳绳古称“跳白索”,是一种有益的古老游戏。清《有益游戏图说》中记载:“用六尺许麻绳,手执两端,使由头上回转与足下,目转目跃,以为游戏是涓绳飞。”[3]绳有长短之分,短可单人、双人跳,众者则为集体,跳法各异。

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2000年前西汉已经出现,据专家和学者考证,西汉画像砖上就有踢毽者的形象。踢法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名色等。唐宋时,踢毽更为子盛行,技巧高超。[4]

跳皮筋也称“跳橡皮筋”、“跳橡皮绳”,亦属中国民间体育活动,多在女性少年儿童中开展。[5]跳法有:挑、钩、踩、跨、摆、碰、绕、压、踢等,将各种技巧动作编排组合,再配以儿歌,跳出各种花式图案,更显跳皮筋的魅力。

“三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有特殊的优越性,不择场地,不分男女,迎合了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城镇、乡村学校流传极广。从健身的角度探析,它既传承了民间体育、艺术,又为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在运动中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国民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凝聚力。“三跳”项目进入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实了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民间鼓舞。鼓,是我们重要的民俗符号,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象征。自远古以来历久不衰的一直和我们结伴而行。鼓舞,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是展示民族精神文化的最好产物,代表民间存在的“精神”实践。鼓与舞通过各种肢体动作展示了力与美的组合,抒发情感,使人们在娱乐身心的同时,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双重锻炼,以一种独特的健身艺术形式实践产生了强大的健身功效和传播价值。鼓舞互动性强,健身效果明显,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古韵与动感展示出时尚和谐音乐的特质。

2、民族传统“三跳”项目及民间鼓舞的发展现状

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路走到现代,已经不再以单一的形式出现,时过境迁,这些体育活动增添了一些竞赛的规则,除了原有的娱乐及健身性质没有改变,还多了竞争的意味,并且与现代社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相得益彰,实现了创新发展。

现代跳绳有了特殊的跳法,如:大绳带小绳、双绳里外摇、车轮陣、技巧跳、花样跳及绳的游戏等。现代的踢毽子项目有单踢三分钟计数、个人五花样(干蹩、干跪、干拖、里外拐、干挂缠)各一分钟、单人花毽三级规定动作等。皮筋有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个人有二分钟单皮筋一首歌三节跳(直臂下垂、齐肩、直臂上举)、二分钟双皮筋一首歌三节跳 (皮筋高度为膝部、腹部、腋下)。集体项目6~20人不等,男女均可。其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皮筋及人员的交换跳,在音乐的伴奏下,采用各种几何图案,造型的变化,充分体现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城市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自70年代初,“三跳”比赛每年举行一次,在赛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郝家巷、龙首村、庆安、八一街、青年路小学等。这些学校此项活动开展极为普及,校校、班班有队。在个人项目比赛中,以跳绳为例,一分钟竞速跳最好成绩为350多次。西安市回民中学、西安市师范学校代表西安市跳绳队参加了历届省、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跳绳项目一等奖,并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大会,取得团体总分第四名。

在农村,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同样深受学生的喜爱,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打尜、扭秧歌、打腰鼓、舞狮子、爬树、爬竹竿等,以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同时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传承和保护。如蒲城县双龙小学、戴家小学,长安县韦曲实验小学等,将“三跳”引入了课堂,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师生同乐,在玩中得到了锻炼,并学习了知识与体育技能。endprint

然而集合了体育与艺术与一身的鼓舞,在学校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现在只有个别学校,为搞一些表演和庆典活动才进行专门训练和教学。相对来说在农村中小学较城市学校开展的更为普及,如户县人民路小学,以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将少先队鼓号与鼓舞结合,取得户县首届少先队鼓号鼓舞表演特等奖,该项目已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古为今用,把古代的《三字经》吟诵与民间传统的安塞腰鼓相融,展示了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3、创新的途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创新需要时时“用心”:“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能否创新,关键取决于我们能不能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时时用心观察、实践、总结、反思和改进。[6]

(1)体育艺术创新教育理念 。民族体育是以农业社会为文化背景的一种体育实践类型,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民族体育文化蕴含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这些内涵可以为我们创新体育艺术教育理念提供一些启发。

物器文化层——特定的器材、物品、个性十足的服饰,展示出本民族地域的特性;制度文化层——体育、艺术项目中体现出的特定文化传统及民族民俗风情、人文精神和民族韵味;价值文化层——体育、艺术项目中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体现民族繁衍与生生不息的信念,这三个层面在体育、艺术教育中应用、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促进了体育艺术的发展。

(2)教学模式的创新 。从管理、教学、训练及实践研究,摸索探讨与“三跳”及民间鼓舞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具体如下: 教材建设要创编建立适用自己的教材;教学形式采用集中、分散、内外授课,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编排各类套路组合,考、教相结合。注重师生反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积极投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健康、审美与人格合一,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艺术教育经过创新,使得教育与被教育者的观念耳目一新,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也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2)中、小学“三跳”运动与鼓舞的开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其内容及规则,让传统体育、艺术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延伸课外。

(3)“三跳”与鼓舞项目,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促进了身心健康,学生喜闻乐见。它的娱乐性、团队精神及协作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文体生活,提高了审美情趣。

(4)体育关系智育成败,运动决定民族的盛衰。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民族传统体育、艺术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不仅挖掘和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了凝聚力,且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建议

(1)建议将民族体育、艺术项目编入课本教材。传承历史,是对未来的一份承诺与责任,让非物质文化在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中光大,任重而道远。

(2)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了创新型的教育师资队伍。发挥体育、艺术特色的创新教育理念,带动学校其它学科的发展。

(3)阳光体育,把体育、艺术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造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 2005.3.

[2] 刘亚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发扬光大[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

[3][4] 王建辉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5] 体育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6] 费元度.创新的关键取决于“用心”二字[n].德育报,2010.10.

[7] 高志文.論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0.4.

[8] 李健.谈谈农村学校小场地如何组织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作者简介】

陈艳艳(197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小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可行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力培养策略探析
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立足自身优势 打造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