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拓展阅读实施策略探究
2018-02-03罗伟妹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参与阅读教学中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促使学生立足小学语文文本教材,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本质特征,加速对文本内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达到将薄书读厚,拓展课外阅读面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施策略
在教育教学中,笔者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自家的孩子不爱看书,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其他课外书不是不看就是走马观花,根本静不下心来认真看书,也有的家长经常追着老师询问可以给孩子推荐哪些课外书。孩子们只重视读教材,不爱看课外书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人对教材的错误认识。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但如果我们的学习研究仅仅局限于每学期的那一两本教材,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语文的教与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因此探究如何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达到将薄书读厚,拓展课外阅读面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一篇课文从题材、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有很多。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课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打开联系的视野,不断促进学生生成新的阅读发现。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是一篇写景散文,表达上很有特点,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写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样是写景的文章,我引领学生回顾了之前四年级学习的《桂林山水》。文中对桂林山水的景色描绘更多是具体景物形态的描写,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句子直观地让读者感受到漓江水的静、清、绿,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访友》中写道:“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的,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同样写自然景色,作者却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在对比阅读中,我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描写的内容、方法、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在直观的语言对比中,学生清晰且深刻地体会到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除了在本单元的《山雨》《草虫的村落》等课文描写中进一步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二、 在文本探源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材中很多选编的课文,仅仅是名家名篇的有限节选,只是提供了精品的某些点,有的还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方便学生理解学习。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出示原著原文,让学生走进背景,走进原文,将文本深藏的情感挖掘出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与思考,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完成与作者心灵对话,心灵碰撞。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文中的少年闰土生活在农村,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也较多,在他讲不完的无穷无尽的新鲜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的少年。这样一个与我们现在的孩子年龄相仿,生活却异常丰富有趣的孩童,很容易就激发起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乐于去了解他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少年闰土未来的命运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通过阅读小说《故乡》中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鲜明对比,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的年代,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真正了解鲁迅先生写作主题,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呐喊》等。這样,通过一篇课文带动多篇课文,带动多部作品,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作家的写作手法,更是作家的精神品质。学生深刻的思考,需要原著的滋养,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学生能全方位地解读单元主题,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提高阅读素养。
三、 在适度补白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一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适度的拓展是必要的。如果教师能及时激活学生课外储存,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激起学生拓展性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缺少直观的认识,教师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报刊杂志、图书等,补充相关的数据资料: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在揭题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信息,增加了知识积累,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搜集资料的方向,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学习兴趣,播下了课外阅读的种子。
又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充分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成就带来的生活的变化后,组织学生围绕“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举行一场辩论会,展开讨论交流。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又能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在教学课文《太阳》可带学生参观银河系模型,给他们讲讲天文知识,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召开“我们爱科学”的主题班会,推荐学生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海洋世界》等书籍,举办“珍爱地球,保护家园”演讲会。
总之,教材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师要学会“抛砖引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去用教材,通过对比、延伸、补白等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此基础上学习、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9.16:92-93.
[2]叶秀敏,沈妙芬.对话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6):47-49.
作者简介:
罗伟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