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撬动心灵
2018-02-03欧阳晖柳晓
欧阳晖+柳晓
摘 要: 战争文学蕴含丰富优质的思政资源,是拓展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途径。它对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的独特感知有助于军人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对战争的审美观照有助于军人提高审美素养,养护情感世界,开发生命潜能,对勇气、正直、献身精神等伦理价值评判有助于军人净化灵魂,规范道德准则,激扬战斗精神。
关键词: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战争文学 育人功能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建军治军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面对世界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习近平同志敏锐洞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新动向,准确把握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站在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1]。
二、战争文学蕴含优质丰富的思政资源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总是或隐或现地反映着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和信仰体系,反映出作者的态度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海量信息。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高度肯定德国文学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文学使他们认识到民族的统一,及其他们关于法律以及荣誉的感情,在他们身上灌注坚毅的愿望,对自己的力量有高贵的信心。”[2]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提出:“文学对教育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懂得感激,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不同阶级之间制造一种伙伴兄弟的感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3]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战争文学贯通古今,包罗万象。从《诗经》到《史记》、《水浒传》、《红日》,从《伊利亚特》到《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第五号屠宰场》,中外文学史上优秀的战争作品卷帙浩繁,不胜枚举。小说、诗歌、戏剧、回忆录、民谣、影视文学等形态各异的文学样式,交织着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截然不同的艺术手法,鲜活生动地刻画了不同区域、各个时期、各种性质、各式特点的战争及受制于战争的个体生命体验和命运遭遇。战争文学所描摹的战争图景,反映的军人生活,洋溢的英雄情结,凝聚的精神力量,以其跨越历史长河的影响力,给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以高远的人生指向和灿烂的前景预设,吸引并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勇士投身军营,砥砺前行。战争文学蕴含了优质丰富的思政资源,对于一个军人的灵魂、品德、血性与本领的培育和建构,有着春风化雨、撬动心灵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具有其他文艺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不失为拓展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途径。
三、战争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有助于军人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就在和平与战争的交替中更新、断裂、再生、绵延。战争文学以宏大的思维空间和多维的思维触角,呈现战争的种种表象和对战争实质的认识和评判,是人类存在境况的“百科全书”。战争文学为军人接近和了解世界的宽广、认知社会的复杂与洞察个体生命的幽深提供了可能。在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中,人们目睹炮火纷飞、硝烟弥漫,也读到尸陈遍野、血流成河,但更能从中领悟到厮杀、搏斗、流血与死亡背后是政治、经济、科技、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对抗,还有那些渗透或隐含在台前或幕后人的种种精神行为、心理状态、情感纠葛,以及与此相关的更深层的历史动因和社会文化缘由。正如列宁所说,托爾斯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作为奥斯威辛集中营最重要的见证者和记录人,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的《活在奥斯维辛》《再度觉醒》等一系列作品则成了纳粹对犹太人屠戮的最有力、最鲜活的证言。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辛辣地展现了美国空军中队里令人陷入难以解脱困境的荒诞逻辑,更不露声色地揭示了人类生存境况中普遍存在但不易被察觉到的异己力量。在世界文学界、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越战小说《战争哀歌》无形之中启发并激励了历史研究。西点军校历史学教授格雷戈里·达迪斯里忠告学生:如果想从士兵的角度理解越战,那就不要忽略这部小说的价值[4]。作家们所描绘的生活、所表现的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往往不同于一般抽象的概括、数据的统计,这种对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独特的感知方式帮助人们扩大认知领域,增强认知的深广度,使人们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世界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政治考量、军事谋略,洞悉不同时期各个国家各类族群的文化心理、精神内核和情感结构,体察生命形态的千姿百态及人生意义的不确定与丰富性。因此,战争文学有助于军人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有助于军人提高审美素养,养护情感世界,开发生命潜能。
苏珊·郎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它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5]。宏观呈现与微观透视、客观再现与主观描述、历时性勾勒与断面式展现、全景性铺陈与个体式的雕琢、群像式的描摹与私人化书写、文化性溯源与哲理性沉思……战争文学以细腻深刻的笔触,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和层面审视、体验、记录和阐释战争,浸润着对战争睿智的思索与复杂的情感,显示出迥然不同的审美品格,构成了一幅幅斑驳陆离、五光十色的画卷,演绎了一曲曲悲喜交集、如泣如诉的交响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起”(范仲淹《渔家傲》)表现的是沙场雄浑、庄严与凄凉之美。《围困》中苏联卫国战争波澜壮阔的局势,《三国演义》中变幻无穷的谋略智慧,《林海雪原》中孤胆英雄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显现的是战争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史诗性和传奇性。《永别了,武器》、《静静的顿河》、《弗兰德公路》传递的是战争的恐怖与狰狞及战争碾压下生命不可抗拒、无从选择的悲剧感和崇高感。战争文学用最丰富、最富有张力的感性形式表现出异于日常生活秩序和经验的场景、状态,总能让人领略到刚烈之性、悲壮之情与阳刚之美。品读、品味、品评战争文学作品就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不仅使人们如临其境地体味到战争的种种奇观,引发或恐惧紧张或怜悯哀伤或振奋喜悦的情感共鸣,而且产生对人类命运、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思索。战争以一种摧毁性的强大力量,毁灭了无数美好的生命和事物,但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人类对和平和幸福生活生生不息的渴求,与苦难倔强的抗争、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拷问使人类得以拥有了至高无上的价值。正是这种价值和它不断的延续,凝聚起了战争文学审美的魂魄。人们在阅读体验中,通过感情和想象的活跃形成审美感知、判断和鉴赏,疏导、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激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生活的渴望,获得情感的养护,人们的情感世界就会逐渐变得丰富、成熟和完善,随之产生超越庸俗与卑鄙的人格愿望,建构起家国一体、命运相系的情感认同,升华出英勇顽强、敢于担当的生命潜能。endprint
3.有助于军人净化灵魂,规范道德准则,激扬战斗精神。
战争无疑是人类生活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是正义与邪恶的对决,是忠诚与背叛的抉择,是勇敢与懦弱的较量,是理智与情感的争斗,是仁慈与残暴的竞技,这种特殊的情境最能反映出人的本性特质和精神潜能。1937年底海明威在第二次美国作家大会上感叹:“当人们为把祖国从外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而战,当这些人是你的朋友,新朋友,老朋友,而你知道他们如何受到进攻,如何一开始几乎是手无寸铁地起来斗争的,那么,当你看到他们的生活、斗争和死亡时,你就会开始懂得,有比战争更坏的东西。胆怯就更坏,背叛就更坏,自私自利就更坏。”[6]战争文学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们因战争而遭受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创伤,全面展现了战争中或战争阴影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深刻地揭示了军人与军人、军人与平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说,战争文学包含着对人性的尊重,对勇气、正直、牺牲精神等一切伦理价值评判,凸显了人最本真最极端的精神气质,凸显了一个民族来源于血脉深处的价值追求,给人们的灵魂以震撼,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唤起是非观和道德观,唤起沉寂的血性,并逐渐内化为英雄品格、爱国情操和坚定信念,催生出振作奋进的精神力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7]。伴随荷马史诗的广泛流传,古代希腊的英雄观念、国家观念、家庭观念、社会和个人的伦理与道德逐渐被人接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是中国诗人们对于刚健勇猛、铁血尚武的斗志的推崇与向往,这种气吞山河、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引领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观。苏联卫国战争英雄马特洛索夫毫不畏惧地用肉体堵枪眼的壮举通过电影和小说传遍世界,就好比点点星火,燃烧士兵的理想,成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战士的精神风向标,不断效仿。“灵魂赋予尊严,血性赢得光荣;灵魂与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刀锋”[8]。一直以来,战争文学的天空就被英雄主义的火炬照亮,帮助军人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规范道德准则,激扬战斗精神。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军队大变革、文化大交融、网络大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周边海上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又企图对我国进行政治颠覆、文化渗透和感知操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源源不断,各样新思想新观点交锋碰撞,部队担负使命任务和兵员结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官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利益诉求、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紧盯战斗力标准,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古往今来,文以载道是战争文学的传统,一直肩负着滋养人类心灵和托举民族精神与血性的神圣使命。今天,战争文学无疑对于我国官兵铸牢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生发战斗精神、提升文化素养能发挥出独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1).
[2]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孙来臣.《战争哀歌》:越战老兵无法愈合的心灵创痛[J].读书,2016(8).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海明威,著.刘保端等,译.作家与战争.美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4:349.
[7]亚里士多德.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
[8]金一南.胜利的刀锋——论军人的灵魂与血性[N].解放军报,2015-05-18.
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项目批号:YJSY2015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