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2018-02-03时雨薇
摘 要: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仍然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对其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关注度不够。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學之中,探讨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迎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各界也开始从各个方面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语文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知识讲解,缺乏对其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 高中文言文选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地挖掘和提炼。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文言文选篇可以发现,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许多都是名家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是传统文化组成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奉命,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不计前嫌“夜缒而出,见秦伯”,把郑国从灭亡的危机中解救出来;又如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等。这些赤胆忠义的爱国精神,都贯穿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
第二是淡泊名利与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国民族精神中的闪光点和重要方面。如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退仕回归田园,追求“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夷”,不求“富贵”也不恋“帝乡”。这种淡泊名利的珍贵品格,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也在弘扬着正能量。又如在《滕王阁序》里,作者在怀才不遇的失落之外,更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心态,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但自强不息的高贵品格。
第三,尊师重道与崇孝情感。《师说》中作者提倡“师道”,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充分体现了“尊师重道”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孝道”对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在中国古代,从帝王到百姓,“孝”都是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基本标准。李密在《陈情表》中,倾诉自己因照顾年迈的母亲而不能报效国家的苦衷,其“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深厚感情最为动人。
二、 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
首先,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升,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上,儿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一般侧重于外观,而高中生已经能够深入到作品的深层内涵。高中阶段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扩充以及阅历的丰富,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领悟到作品当中所蕴涵的社会、历史和人生意义,有时甚至可以把这种理解提高到哲理水平。因此,在高中阶段利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其次,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并且能够背诵一定数目的名篇。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通过初中阶段的积累,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文言词语和文化思想有了一定了解,给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了利用文言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条件。
(二) 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大量的涌入,导致“文化侵略”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现象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主流精神文化缺失,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异化现象逐渐严重,例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缺乏责任感等。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许嘉璐在谈到传统文化教育时说:“我国有着悠久而优秀的传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是能够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无疑是那些维系并激励民心的东西。”在高中这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将自身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母体,以传统文化为力量进行支撑和涵养,才能更有效的去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是一个涵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人格等多种要素的复合性概念,而文言文素养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丰富的成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他们的语言储备,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鉴赏能力。endprint
三、 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 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这一教学目的,文言文教学不只是对字词、句子以及高考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忆,还应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重视文本的文化内涵,加强文言文中传统文化部分的学习。
(二) 教师应注意提升自己的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以提升教师的素养为保障。
第一,教师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转变自己的思想,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输,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解释清楚与课文紧密结合的传统文化知识点。第二,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广泛的了解大量相关的文言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深入地去理解和钻研教材,也才能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化。第三,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文言素养,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将一篇文言文从字意到内涵传授给学生。最后,要认真地熟悉教材、研究教材。
(三) 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文言文教学相对于一般文章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课文晦涩难懂,再加上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文言文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注意讲授法和问答法相结合。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容易产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可以利用问答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途径,通过问答与讨论展开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运用诵读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文存在一定区别,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掌握文章的有利途径,读得越多,体会越深,读出感情,学生才能体会文意,体味文言文中优秀的文化精髓。
再次,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知识相互构建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合作探究中寻找文言文中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形成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挖掘文言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容,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达到傳承和发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华文化·传统道德·思想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时雨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喀什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