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视角下大理白族文化保护研究
2018-02-03段雨泓
【摘 要】 在旅游业火热发展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的今天,白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基于当前旅游大开发形势,探讨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保护、开发、传承发扬的手段方法和建议措施:加强政府导向作用;应突出白族傳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应重视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应坚持保护优先和适度开发的理念原则;应大力弘扬白族传统文化,发掘多元文化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 旅游;白族文化保护
白族是中国的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云南省大理州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在2000年前后进入佳境,每年游客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巅峰时期的2014年大理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4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22.9亿元,游客平均停留天数2.35天,主要指标均仅次于昆明、位列全省第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曾面向洱海说:“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一、旅游业对白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及现代发展条件
云南旅游市场开发20 多年以来,旅游业为大理州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大理州的对外形象招牌和主要经济支柱。但与此同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面貌的快速变迁使传统本土白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世居于此的白族人思维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旅游业都是大理州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同时旅游业的大规模无序发展是造成白族传统民族文化畸形、断层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若以限制旅游业的发展来保护传统白族文化又是不现实的。如果不在旅游业发展与白族传统文化保护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白族传统文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1、旅游开发对白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业的发展有利有弊。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一方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广和宣传了当地的人文风情、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的发展,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到了白族本土文化之中, 对白族文化起到了消亡和同化的作用。
(1)“白语”的日常使用频次不断减少。随着旅游开发深度的不断扩张,大理州的各个大小村寨都搞起了旅游开发,本土居民都说起了普通话,白语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频次正在不断下降,甚至很多年轻一代的本土居民日常已经不再说白语。
(2)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不断减少。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不仅有着白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还融合了照壁文化、木雕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从而形成了白族所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建筑风格。现如今,受城镇规模化建设和工程造价因素的影响,南诏的传统民居建筑“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的景观已不复存在。
(3)白族传统“本主”宗教信仰的不断衰落。“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民族宗教,“本主”似人非神,源自白族地区历史上的英雄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是每个白族村社至高无上的保护神。白族宗教是白族多元文化的直接反映,“本主”教在白族社会中信仰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入。大理州境内白族地区村村寨寨都有本主庙,据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州内约有四百多座本主庙,如今数量仅存半数。
(4)白族传统村规民约、传统习俗的不断消亡。在白族人民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传承了一系列规范行为、定夺是非、管理社会生活的村规民约和传统习俗。村规民约如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谚语“见老要弯腰,见小要抱抱”、洱源县玉泉乡乡规碑中规定“为长者以身教,为幼者以心学”等等;传统习俗如祭祀宗祠、背诵族谱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由于社会的变迁发展正逐渐没落消亡。
(5)白族传统服饰文化正不断衰落。民族服饰上的趋同变化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射出民族文化的变迁和融合。白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样式和风格与历史上的白族民众崇尚、喜爱白色有关,不论男女,白族传统民族服饰都大多以以白色为主色调。而如今白族服饰为了顺应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样式、质地或者是用途都糅合了外来服饰文化,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使得白族服饰文化加入了过多的时尚元素,虽然颇受市场欢迎,却流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2、白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外部条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持续开发建设,传统、单一的自然风光观赏式旅游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旅游者(特别是年轻旅游群体)的旅游动机和目的。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要融入未来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由单纯的观光游览逐步向体验式旅游、文化感知旅游、原生态旅游、民族风情参与旅游等综合旅游方向转变。据相关机构抽取到大理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样本调查分析,其旅游目的除欣赏自然风光之外,也有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体验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需求。
首先,绝大多数外来游客对于白族传统“本主”宗教文化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白族宗教文化是尚待开发旅游文化市场,也是白族地区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未来的旅游规划中把白族本主信仰作为一项独特的文化景观来开发,能够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感,更深层次地体现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次,大理白族地区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建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通游客的探访观光。同时民居、民俗旅游的市场目前尚未形成,市场潜力较大。
二、旅游开发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文化保护的思考
1、加强政府导向作用
政府行为对普通民众的导向作用显著。因此,政府的指令措施不能只是单纯地为了发展旅游以带动经济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这将会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或走入极端商业化。例如类似云南丽江古城、湖南凤凰古镇这样的传统民族建筑群,如果不加以市场引导,任其向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发展,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会逐渐减小,最终偏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endprint
2、提高旅游开发者对白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应强化开发者对于白族文化的保护理念意识,注重白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若注重旅游项目的娱乐性和视觉性,轻则导致白族文化同景觀“貌合神离”,重则导致白族文化断片。
3、强化宣传,规范当地民众和游客的行为
白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它所面对的人群。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保护观念,规范行为方式,使得当地民众和游客既不与白族文化产生隔阂,其行为又不损害到白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旅游开发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文化开发的思考
1、慎重开发利用白族传统文化
在全媒体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无法孤立存在。对于白族文化的开发不能一昧排斥外来文化的介入和影响,必须在白族文化的深度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平衡点,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白族文化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提高当地社会对本族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珍惜保护本族文化的观念,从而带动白族传统文化良性发展。
同时也应谨慎对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白族人民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改变。要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白族群众进行积极、主动的思想引导,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有效的传承传统白族民俗活动、白族民族建筑群和白族传统思想文化,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突出白族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
强化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打造好苍山、洱海这两张名片,整合白族传统文化与其它地域特色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一站式”“一条龙”的旅游格局。加强对外包装和宣传,利用全媒体渠道提高知名度,使白族文化受到更多人群的关注,从而使白族群众产生民族自豪感,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突出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增强地域旅游竞争力,主要形式可以采取:一是通过民族村、民族家访等形式彰显白族地域特色;二是白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如白族三道茶等;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白族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如天龙八部城主题影视城,同时展示了白族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洞经音乐等。
3、重视对贫困群众的帮扶
大理州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当地群众收入得到一定增加。但遗憾的是,旅游业并没有完全地改变当地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群众面临的困境。截止2016年底,大理州尚有26万名贫困群众尚未脱贫。因此,在后续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扶贫优先的原则,首先应保证当地困难群众的利益,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
4、坚持保护优先和适度开发的理念原则
白族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的特质,导致大理白族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面临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绝对保护和相对开发的关系,保持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的平衡,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区市场化发展的关系,守好用好白族传统文化遗产。
5、大力弘扬白族传统文化,发掘多元文化提升竞争力
过去“围栏”式的民族文化开发已被证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媒体宣传、民众参与等手段来营造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文化建设和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发掘开发多元化民族文化产品,如以白族刺绣、银壶银器、蜡染布艺为主的民族工艺制品,以奶制品、花草茶、腌制食品等为主的农副产品等,增强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白族群众有效增收,以调动其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赵寅松.白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 大理市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大理古碑存文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3] 黄泽.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J].民族问题研究,2002.4.
【作者简介】
段雨泓(1989-)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阅读文化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