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某地块土壤及地下水调查探讨
2018-02-03欧前美
欧前美
(上海环钻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821)
随着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土壤环境保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方面,以可追溯体系和评估为代表的污染调查体系,正成为新环保理念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笔者摸清我国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污染因素,从而为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1 污染场地特征
我国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存在污染类型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污染因素存在多样性,土壤污染因素的归纳具有一定困难,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共性[1]。例如,污染场地一般都会设置大量的公用设施和管道,直接提升了污染处理调研过程中踩点和采样工作难度。
由于污染场地与人类聚居区域相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受污染场地影响。部分污染场地周边存在大量农田,因此在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处理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将带来难以预料的生态危机,尤其是污染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周边农田土壤,污染各种农作物,进而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2]。
2 场地概况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笔者负责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地块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项目,该地块占地面积为39 000 m3(58.56亩),拟规划为三类住宅组团用地(Rr3)。项目调查工作包含现场实地踏勘、人员访谈、收集场地及周边历史及现状资料、现场采样分析、数据统计与评估以及最终报告的编制。本项目中,笔者担任此次调查工作的项目经理,主要负责调研工作的前期协调和调研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现场取样及分析等工作,并负责对最终的调研结果进行编制和汇报。
3 地块项目调查研究的目标
地块土壤与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首先,通过相关资料数据查找、实地调研等多种调研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此次调查地块的污染源的具体位置和所属类型,根据调研结果绘制相应的污染源地形图、填写污染源类型清单并说明可能造成的污染结果,提供针对性的污染控制建议[3]。
其次,针对污染土地所处环境,对被污染土地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污染土地范围内的地下水和土壤进行污染程度调研,监测应采取多采点测试的方法,确保最终数据准确。
最后,根据被污染土地的实际用地类型,结合具体用地情况,对污染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4 调查思路
4.1 数据资料搜集
人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料获取途径,进行前期资料整理。目前的获取途径主要包括网络、书籍以及其他相关文献。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调查地块的污染情况进行预估和分析,同时结合当地环境特征资料,对被调查场地的污染源进行前期分析,并对其产生的污染原因和污染程度进行预判。
4.2 实地踏勘
在对污染场地进行调研时,不同污染场地的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各不相同,人们需要采取实地踏勘的形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们需要对污染场地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污染场地的大体情况和可能存在的污染源,为后续污染治理提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要积极走访场地人员,深入了解污染场地实际情况[4]。
4.3 资料汇总分析
资料汇总不仅包括已有的资料概括,也包括实地调研所归纳出来的污染场地资料,还包括与场地有关人员的资料,尤其是长期居住在污染场地周边的居民的看法。这有助于人们细致了解污染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从而事先确定污染类型,掌握造成污染的污染物大体情况。
5 地块调查过程
5.1 监测点位布设
一般来说,污染场地的面积都是比较大的。如果进行整体调查,人力、物力往往都是难以保障的。为了达到预定效果,人们可以采用分点式调查方法。它是指是将被调查场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割,在每一块分割区域设置调查点,从而实现以点概面的调查[5]。本项目主要监测的是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因此采用了分点式调查方法,对调查场地进行资料收集,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开展分点式调查,笔者取得大量的有效调查数据,并结合实地走访所了解到的信息,获知被调查用地中有三分之一曾作为工业用地,其余都是农业用地。
根据上海市相关技术导则,工业用地区域按照不大于1 600 m3的网格系统布点和专业判断法,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点位的布设;农业用地区域按照不大于6 400 m3的网格系统补点法,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点位的布设。另外,在工业用地区域,根据人员访谈和资料收集分析的结果,笔者识别出其潜在污染源有两处,一处为涂料厂,一处为铝板厂,故按照专业判断法,在该两处REC点分别布设一个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点位,对具体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5.2 地下水质量评判标准
标准的选取关系到调查场地地下水质量评价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场地环境的技术导则,地下水一般以三类水质标准作为评判标准。本项目以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针对以上标准中均未包含的因子,采用国外同类标准进行评价。
5.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评估
调查发现,本项目地块土壤中所含钴含量超过最高安全值,因此该地块属于较易引发重金属污染的场地。经过讨论,本项目使用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来确定结果。本地块重金属钴的最高含量是4.67 mg/kg。根据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数据,上海地区土壤中钴的背景值为5.4~16.0 mg/kg,本项目中钴的浓度值均低于该背景值,故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被调查地块的钴含量虽然超出了限定标准,但其具体值低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故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4 土壤中氟化物含量评估
针对土壤中氟化物含量超标的问题,首先通过资料查询和现场踏勘结果,调查地块内所有生产或经营活动没有涉及氟化物的生产或使用。同时,本地块内氟化物超标的点位,在空间分布上是随机的,结合以往浦东新区场地环境项目经验来看,氟化物含量普遍偏高,所以氟化物含量高于筛选值,主要是因为本区域的背景值高所致[6]。为了进一步确定该地块开发过程中,土壤中氟化物是否会造成敏感受体的健康风险,笔者对项目中土壤氟化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土壤底泥中氟化物超过筛选的标准值,但是对于未来用地的居民、开发过程中的施工人员所造成的健康风险均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根据对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本地块内不存在污染情况,地块转型利用对本场地和周边环境不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6 结语
由于过去的粗放型使用,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污染用地,被污染土壤的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人们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调查被污染土壤的具体情况。目前,分点式调查、现场采样在污染场地的实地调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调查规范和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