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发展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对策研究

2018-02-03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物流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兰州市物流企业

李 雷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数量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线上与线下消费的紧密结合衍生出大量的城市配送需求,特别是小批量、多频次、多品种、时效性强的直接配送、住宅配送、“门到门”配送的需求增长迅速。随之加剧了城市货运交通的拥挤问题、运输车辆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共同配送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配送模式应运而生。

2017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协同开展城市共同配送、夜间配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目标是降低城市物流的总体成本、节约城市社会资源、提高城市物流运作效率、及时准确地完成配送任务,同时有效地减少配送车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轻城市交通引发的环境污染。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建设是城市规模化、产业化、综合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发展与完善城市物流的一条基本途径。

1 城市共同配送基础概述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2006版) 对“共同配送”概念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从概念可知,共同配送实质是城市中多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利用合同契约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完成配送任务,是一种追求配送系统整体合理化的策略。图1中,由城市共同配送基本模式可知,城市共同配送的关键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组织、协调、调度下,通过规模化的作业活动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解决城市以往配送过程中低效率的问题。共同配送改变了传统城市配送分散、低效的运营模式,为城市配送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图1 城市共同配送基本模式

国外对共同配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城市共同配送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共同配送体系逐渐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例如日本“宅配便”配送体系、日本“京、阪、神”地区连锁百货公司的共同配送体系;德国在卡塞尔、不莱梅等十几个城市开展实施“city logistic”共同配送项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等。我国对于城市共同配送的研究晚于西方,但得益于我国政府宏观政策以及相关物流学者的重视,在城市配送主体、配送模式、城市冷链共同配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国内外关于共同配送的研究专著,主要集中在:共同配送的主体分类研究,共同配送的模式研究,共同配送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商务部在2012、2013年确定了南京等22个共同配送试点城市,探索城市共同配送的解决方案,随后部分省、市也逐步开始探索规划发展城市共同配送的模式。

2 兰州市发展城市共同配送的可行性分析

(1)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兰州市经济总量与规模取得较快发展,经济增速显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图2显示:2011~2016年,兰州市GDP总量增长显著,增速虽呈下降趋势,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从2011年的46.8%增至2016年62.4%,服务业快速发展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图2 2011~2016年兰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速分布图

在兰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物流作为基础行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有效拉动全市经济的增长;同时随着城市化规模日益显著,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孕育了兰州巨大的物流市场和发展潜力,为全市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城市物流体系建设中,共同配送模式通过有效整合流通领域的各类资源,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货物流通效率,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流程、整合资源等多种途径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兰州市区地形地貌特殊,北面群山环抱,黄河穿城而过,城区沿黄河狭长分布,具有典型河谷型盆地城市的特征。受河谷型城市地形的限制,兰州城区南北狭窄,东西狭长,同时黄河和铁路线横穿城市,跨河桥梁少,致使市区交通网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截止2016年底,兰州市现有369.1万人口,全市机动车保有量89万辆,且年平均增长率15%以上,平均每天新车注册400辆以上,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城市共同配送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率的配送模式,其配送目标是降低城市整体物流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及时、准确完成配送目标,同时削减在途运行车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减轻环境污染,是促使城市物流高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3)现代消费方式的必然产物。随着兰州市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现代消费方式的升级转型,衍生出大量的城市配送需求,对物流配送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时效性强”的直接配送、住宅配送以及“门到门”配送需求增长迅速。据兰州市统计年鉴显示(见图3):2015年全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722亿元,同比增长40%;2016年全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980亿元,电商交易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77.59%。上述数据充分说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平台等快速普及与发展,城镇居民的消费方式已发生巨大变革,O2O已逐步成为居民常态消费模式,同时随电商规模一起快速发展的还有城市货物配送问题,即“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因此需要以城市为主体,通过合理整合城市与企业配送资源,积极推进共同配送模式的开展,通过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减低整体配送成本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图3 2013~2016年兰州市电商交易额及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布图

(4)降低城市流通成本的有效途径。据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可知,共同配送在发达国家经历了企业配送、行业配送和社会化共同配送三个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模式,其中最常见的方式为第三方共同配送。共同配送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货主或托运企业角度看:由于共同配送是同城内多个货主或企业共享同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的设施设备,从而由多个企业共同分担配送成本,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配送成本,同时对不同货主、托运企业的零担运输进行资源整合,可变为更经济的整车运输,从而降低运输费用。

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角度看:城市共同配送同样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间接地为其客户带来费用的节省。第三方物流企业之所以能够更高效率运营,是因为其人力、设备和设施等成本可以分摊给众多共享的客户,通过发挥物流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有效节约运作成本,通过成本的节约可以有效支撑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低成本配送策略。

3 兰州市发展城市共同配送的具体措施

兰州城市共同配送在具体实施中,涉及众多具体的细节,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例如:配送商品的多样性导致对配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配送物品做好统筹规划;全市大型物流企业数量已达30余家,市场化竞争激烈,共同配送涉及到利益分摊、商业机密等问题,依靠企业自发形成合作比较困难,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与组织;兰州市城市配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特殊的地理地貌导致土地供给不足,缺少实施共同配送的硬件条件。所以在规划与建设兰州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时,要做到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具体来看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构建兰州城市配送物流节点体系。在建设全市共同配送体系中,首先要解决配送节点规划、布局与选址等“顶层设计”问题,共同配送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城市配送物流节点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兰州市地域面积13 085.6平方公里,包括三县六区,其中永登、皋兰、榆中三县主要以现代农业、冶金、化工业等为主,人口密度低,经济、交通基础落后,可作为全市共同配送的支撑区域,与主城区可通过支线网络串联;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为全市人口、商贸、经济集聚区,城市共同配送应重点覆盖。同时具体结合兰州市物流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积极利用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作为共同配送的节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物流片区—配送中心—城市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城市配送节点框架体系。

目前兰州市已逐步形成北部(兰州新区)、西部(西固区)、东部(和平、定远镇)三大物流片区,其中北部片区已建成运营甘肃信和仓储物流园、兰州联合弘快递物流园等园区;西部片区已建成运营兰州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兰州西城医药物流中心、甘肃鑫港物流园等园区;东部片区已建成运营甘肃瑞鑫物流园、和平家盛商贸中心等。三大物流片区作为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一级节点,依靠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串联城区的东西南北四条主通道,有效衔接中心城区与外部的物流作业活动,同时三大物流园区以点带面,辐射城关物流园区、兰州新区空港物流园区、西果园商贸物流园区等十余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辐射区彼此相互串联,形成城市共同配送二级节点,各二级节点分别覆盖不同区域,区域内部通过城市末端配送网点实现终端配送(见图4)。“城市物流片区—配送中心—城市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城市配送体系重点突出,以点涉面,层次分明,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共同配送的效率。

图4 兰州城市配送物流节点体系

(2)统筹兼顾,合理运用多种配送方式。在城市共同配送实施过程中,既可以按产品特性、产品行业等进行统一配送,如对全市大型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店铺的日用百货进行统一配送,全市新鲜果蔬、特色农产品等进行统一配送,餐饮企业的餐具用品等进行统一配送;还可以按不用地域、不同片区进行统一配送,这就增加了配送的竞争性与复杂性。因此兰州市在构建共同配送模式时应考虑现有配送相关资源归属、配送需求类别、数量、城市配送现状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情况,参考企业协同配送模式,首先选取全市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逐步推广至多行业、多区域的覆盖。在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上,重点考虑一些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年营业额突出的商贸流通企业,规模显著的物流龙头企业来承担共同配送的试点示范作用,形成现代物流城市共同配送服务体系标准,推动城市共同配送现代物流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构建城市共同配送联盟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配送信息不畅,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是制约城市共同配送发展的重要难题,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可以由企业自身实现,城市共同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完成。借鉴其他城市共同配送发展经验,兰州市可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托运企业、政府、相关高校等相关主体组成的城市共同配送联盟。联盟成员不再仅以价格竞争获取订单,而是在服务标准内适度竞争。通过联盟组织,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作业,并将对兰州城区条块进行分割,按片区实施定时定点配送班车,避免配送车交叉,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同时在联盟基础上搭建政府主导的城市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发布、传递、共享相关物流数据与信息,加强联盟成员业务对接、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配送服务响应度、过程可见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构建市区“最后一公里”升级版配送网络。兰州市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兰州市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图

(4)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管。由于城市共同配送参与主体众多,配送规模大、频率高、作业覆盖面广、基础设施需要量大,同时还具备一定社会公益性,单个企业很难独自完成。城市共同配送不是基于资源自由流动型的市场结构,它需要政府引导竞争型的多个市场主体来完成城市共同配送,通过在政策和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培养示范性企业来逐步建立和规范配送市场。因此建立城市共同配送体系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兰州市政府2015年1月发布了《兰州市商贸物流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为开展城市配送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政府还需要修订现行的相关法规条例,积极发挥政府在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中的协调服务、市场监管、信息披露等职能,为建立一个有序竞争的配送物流市场提供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为共同配送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建立合理的制度运行机制。为保障城市共同配送模式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制度运行机制,通过各类机制合理解决参与主体在作业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具体实施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流成本和收益在各参与主体间如何合理分担与分配的机制。获取利润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城市共同配送的根本原因,也是保证其长期持续运营的重要激励因素。关于利益分配问题可借鉴城市共同配送发展良好的相关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实际,设定作业指标、配额指标、客户满意指标等考核指标,通过建立量化考评指标体系对不同参与主体的物流作业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二是参与企业的商业机密保护机制。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为主体进行统一计划与调度完成配送,在运行中容易造成参与企业商业数据、商业信息的泄露,而物流企业因存在同行业竞争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保护企业商业机密的机制与规范,维护各参与企业的利益。三是参与主体的标准化机制。在共同配送模式中,各物流企业的货物集中储存,在库存管理、订货方式、库存控制等方面容易产生不协调,为防止配送中出现冲突与不协调,各参与企业应制定统一的物流配送设施、设备、专用装备等技术标准,统一的仓储、装卸、配送等作业标准以及物流信息标准,通过使用统一的订、发货信息系统、EDI技术与条形码技术等,减少配送中出现的衔接不当等问题,提高配送效率。

[1]王伟.哈尔滨航空货运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47(9):41-43.

[2]牛玉君,余霞.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储运,2015,180(9):122-125.

[3]白世贞,汪洋洋.城市共同配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6,289(8):116-117.

[4]韩丽娟.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琚春华,高春园.基于多种方法的共同配送成本分配模型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33(2):57-63.

[6]张晶晶,姜天.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3,749(34):87-90.

[7]叶志坚.共同配送整合模型及算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猜你喜欢

兰州市物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