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语言环境 追求语文诗意

2018-02-02朱晓娟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贾老师大王语言文字

朱晓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多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学科研讨,经常被一些名家大师深厚的文化素养、灵活高超的教学技巧所折服,更被他们课堂上的抑扬顿挫、妙语连珠深深感染与打动。实践证明: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让人压抑。只有在语文园地深犁细耕,才能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收获满园芬芳!

●关注阅读,培养语感,落实语文学科的生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热爱”“审美”“发展”等品质的养成,需要教师从课堂、生活等多个渠道一点一滴地引领学生感受、理解,直到学會运用。

教育家叶圣陶说:“要想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参加的一个分享名著阅读的活动,获益匪浅,给了我很多启示。

案例:杨绛先生是我的偶像,我被她的“淡定与从容”所折服,喜欢读她的作品,《我们仨》是我的床头书,这本书我反反复复地读,思考也就越多。比如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第十六节中写到: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每次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又哭了。杨先生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让我读得泪流满面,辗转反侧,很难入眠。读着文章,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我周围的亲人或朋友,他们有过或正在遭遇与杨先生同样的经历。笑着、哭着抑或痛苦挣扎的画面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见字如面!我想:只有经历了语言感受力、语言理解力,才能实现语言的表达力,最终让语言文字指导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人生。

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作为点燃火把的人,应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语文学习实践过程应该且必须是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和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最佳途径。

●准确表达,合理运用,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周宏老师的一节《举办一次演讲会》,让我对语文教学更是热爱至极。周老师对语言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课堂上他抛出了“说说最让我遗憾的一件事”这一话题,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很值得我们玩味、咀嚼。一学生说:“我想说我的一次考试经历,我参加中国第二届汉字听写大赛时……”周老师说:“同学,你能不能有所创新,避开考试这一话题,因为前面几个同学已经说了,我认为少了一些创新,你说呢……”这位学生则毫不怯场地说:“老师,我这是开场白,关键内容还没开始,请听我继续说来……”从容淡定的周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你很自信,我喜欢,作为一名演讲者,我们就要自信、从容,这样的氛围更有感染力。”(超时40秒时)周老师又说:“同学,我想打断你一下,为了不让你今天的演讲留下任何遗憾,我可以给你延长一点时间,而你超出的这40多秒钟,正好是你开场白时叙述过多的部分,看来我当时的提醒和质疑是没错的,如果简明扼要一些的话时间就足够了,你说是不是?你可以继续演讲啦……”

我一直在推敲这段对话,首先,周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让每个人变得自信、阳光,甚至思维敏捷、聪慧。其次,用“为了不让你的演讲留下遗憾”这句话,既呼应了演讲的主题,也巧妙地引出演讲的注意事项,要紧扣主题——守时(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精准的语言表达给了我们很多信息,不愧为演讲大师!

案例二: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上完《我的发现》一课后,76岁高龄且身患疾病的他又被邀请到了讲坛中央。贾老师的学生手捧鲜花、朗诵着感人肺腑的诗句,从会场的四周缓缓地向贾老师簇拥而去。在灯光的映射下,戴着墨镜的贾老师静静地站着,被他的爱徒包围着,全场寂静无声。主持人问:“贾老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贾老师说:“插播的这段内容我不知道,此刻我只想说三个字——我想哭!”这区区三个字,四两拨千斤呀!“我——想——哭”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的泪如决堤之水,肆意流淌,心中阵阵疼痛,看看周围的一千余名参会者也都泪光闪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在特殊的环境中,少而精炼的语言表述却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咀嚼领悟,品味鉴赏——诠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案例一:笔者在一次国培送教中执教了部编七年级教材《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并抓住关键词“他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解读文本。我引领学生品读第1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在三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抓住了“生命”一词进行深入讨论:没有生命与他何干?他痛失爱妻和儿子,他的亲人没有了生命,谁来安慰他?上天眷顾他了吗?他没有这么想,更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认为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了……作为老师,我则抓住时机补充到: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与支持,甚至好多人不知道这件事,而他不图名不求利,就这么轻松地决定了,所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好人”呀!作为执教者,看着学生的眉头逐渐舒展,眼中闪动着感动的泪花,我有种幸福的滋味在心头荡漾!

细读2011版新课标,我们不难看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广阔的天地里,生活就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来体悟下面的案例。

案例二:打通语文与生活的渠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智慧,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话语中的一个形容词、一个数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句子,往往能凸显作者的意图。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我唯独喜欢芈月与芈姝、葵姑、黄歇、张仪、大王、义渠君等人的对话,她与每个人的对话,不多不少,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尤其是秦惠文王临终前与芈月的对话,耐人寻味。

大王:寡人就要走了,不知道寡人与你相识的十几年里,寡人是否有片刻得到过月儿的真心?

芈月:大王待月儿如父如兄,月儿与大王同心同德。

大王:到底还是如父如兄。

芈月:不,大王是芈月的夫君!

大王:还是叫老伯吧!丫头,好想再背你一次……

这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对话,细细咀嚼,便得无限感慨。譬如对话中,“片刻”一詞告诉我们,“大王”很理智,不期求与年龄悬殊的芈月能有多少情谊,但仍能体会到大王对芈月是很用情的,他还是希望彼此心心相印;同时,“到底”一词也值得揣摩,此处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经过种种变化以后最后实现的结果或者达到的目的,“到底”一词也恰恰表露了大王些许的失望之意。而对话中人物称呼(你、月儿、丫头;大王、老伯等)的变化也是主人公角色、感情变化的体现,言近旨远。做真人,表达真情实感既不费力,又让人动容,“大王”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能打动人,更能教给大家说话的技能。

从古至今,不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鸿篇巨著,还是短小精悍的诗词曲赋,无不展现着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浸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戴笠人先生花费了三年时间创作构思了一首微型短诗《人生》,通篇只有一个字:“灯。”以灯喻人生,诗意回味无穷;再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小曲《天净沙·秋思》,短短28字,给我们展现了“藤、树、鸦、道、风、马、夕阳、断肠人”8个意象,意蕴深远,直贯心灵。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章熊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领域又是无限的,如果语文课能引起学生兴趣,就相当于在她们的心灵上安置了一台发动机,所激发出来的潜力会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语文教学就是咀嚼、品味、享受、运用的过程,只有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在咬文嚼字的品析中,在阅读表达的训练中,才能让学生积累到语言、培养语感、受到思想的熏陶,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以升华,语文素养一步步得以构建。

当然,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取决于教师丰厚的教学素养!

有人问台湾作家林清玄,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他说一是“从容”,一是“有情”。站在诗意语文春天里,心也会随之年轻,我想:教师重情了,学生就会有情,每个人有情了,这个社会就有情了,生活便情谊满满,如诗如画!

猜你喜欢

贾老师大王语言文字
谁来当大王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师恩难忘
大师很幽默
破烂大王不好当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