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18-02-02陆嘉明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孙权曹操

陆嘉明

(续前)

76

乱世群雄并起,机遇把握在人手中。说起来,“隐忍”有韬晦的意味。隐忍其性,韬晦其略。孙权有心,游走于内外之间。一个为“隐”,“忍”为其表,是在真心之外;一个为“略”,“晦”蕴其里,韬略高远,襟怀深秀,恰在真心之内。

隐忍者,“忍”且“耐”也。实是一种忍受力,耐受力;一种形容声色内敛的静默,一种迫于形势权且以退为进的时间缓冲,或洞察时务不妨避其锋芒的安守之策。

有话说,春秋无义战。三国乱世亦然也。谁都想建业称霸,谁都想得天下,然风云变幻,祸福相依;兵戎相见,胜败难料。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不仅在力量的对比,也不仅在奇谋诡异,而在天命,在时机,也在人为。陈寿有评:“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也。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其实,在小说中,孙权虽时有“屈身”之举,却未存“忍辱”之心。“忍”也者,于时空的表征观之,实隐含儒文化的“和”的意思。同异相“和”,权且相安。不羁的灵魂,可在不平衡的岁月中,以“和”的时间节奏,暂处平衡状态。“隐”以待来日,“忍”中求崛起。“任才尚计”倒是说中了,但和勾践的“忍辱”毕竟有所不同,行止可“忍”,而“辱”则无可受之也。

由此可知,孙权的“隐忍”,不是阴柔软弱,也不是无雄才大略。还是曹操有眼力,曾于两军对垒时为之感叹道:

“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

而孙权最为“隐忍”的长远之策,是缓称王,又缓称帝。刘备自封汉中王,曹操自封魏王,他却能耐得住性子不称王。嗣后魏文帝曹丕封他为吴王,实在也是一种屈身“隐忍”的策略而已;刘备登基称帝,曹丕篡汉也称帝了,三国鼎峙,各据一方,唯东吴岿然不动,孙权确乎“隐忍”到家了,竟依然可以委曲称臣坚守基业不称帝,此等耐心世人不能不服,不能不感嘆不已。

细想起来,孙权一生幼时随兄平定江东,少年受印起兵西进,壮年抗魏御蜀屡建奇功,又曾亲征南北胜败交互却锐气不减,并坚守基业治国有方,兴农治水减税安民,联外睦邻,发展经济,可谓内外稳定,“东吴气象”日盛。

魏文帝曹丕病逝三年后,孙权依张昭所奏,“武昌东山,凤凰来仪;大江之中,黄龙屡现”,可“选定夏四月丙寅日,筑坛于南昌南郊”“群臣请权登台即皇帝位”。时在建安229年,斯时孙权已年近五旬矣。

云凝成雨,风行三江。孙权在烽烟中突起,在蝉噪中就位。没有剧情繁复的奢华,没有踌躇满志的高调,随即“复还建业”定都,依然从容以待,习以为常励兵图治,“缓缓图之”。尽管蜀相诸葛已出师祁山以图中原,吴帝还是修文偃武,精进不息,意欲与蜀同盟,共分天下。

依然从容以待,“缓缓图之”。

化土为泥,垒石筑城,茕茕孑立城楼,慨然西望“大江龙盘,石城虎居”,好一派虎踞龙盘煌煌气象!

饮过富春江的水,懂得水的流向;沐过北固山的风,懂得风的方向;出入烽烟战火,懂得攻守之策和进退之道;心在远方,行在近处,更懂得守得住初心可慢慢地走自己的路,守得住基业可缓缓地图谋天下……

刘备死了,曹操死了,连曹丕也死了,孙权还活着,而且活得更长久,更稳健,更有精神。

三国分治,笑到最后的人,原来是孙权。

77

罗氏写孙权,别看着墨不多,却颇有艺术趣味。人物出场,富有现场感,画面感,个性感。言行举止动态细节,表情神态,心理变化,环境渲染……人际映衬,一旦呈现,栩栩如生,历历如在目前。

不妨撷取几个镜头,聊仿电影蒙太奇手法予以剪辑和组合,或可约略一窥孙权其人形貌情性,犹生审美愉悦和快感。

镜头之一:断石暗祝

时刘备入吴招亲,曾于殿下庭中挥剑砍石,仰天暗祝云:“……勾回荆州,成王霸之业”,却搪塞而云:“如破曹兴汉,砍断此石。”孙权知其言不由衷——

权暗思:“刘备莫非用此言瞒我?”亦掣剑谓玄德曰:“吾亦问天买卦。若破得曹贼,亦断此石。”却暗暗祝告曰:“若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砍石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至今有十字纹“恨石”尚存。

画外音:

二者心理明暗交互,暗祝是真,明言是假;皆挥剑断巨石为开,虽各怀心思却英雄气概咄咄逼人。

明暗真假之间,既有反衬,也有映衬,闪闪烁烁,明明灭灭,假中有“勾回”和“再取”荆州之真;真中蕴有“破曹”和“称霸”之别意。断石情景颇具象征意义。

镜头之二:砍案明志

曹操率百万军下江南,意图一举灭孙、刘以平天下。诸葛亮单身入吴说项联盟破曹。首激吴主,再激周瑜,至同心联手抗击曹军。孙权虽说“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仍有担心——

瑜曰:“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

画外音:

时孙、曹双方力量悬殊,孙权心中犹豫,非为惧之,乃担心而已,这般情景,纯为人之常态。然一旦疑虑顿消,便断然决战,拔剑砍案,英雄形象如在眼前。仅一个细节而已,却力举千斤浩气干云,岂常人所能为哉?

镜头之三:断桥跃马

时曹操兴兵西征,平定汉中,既取东川,“既得陇,复望蜀”,孙权闻之,意欲乘势兴兵发起合淝之战。初战告捷夺取皖城。然继取合淝一时于逍遥津失利。张辽率曹军合围“势如山倒”,“孙权大惊”,千钧一发之际——

凌统大呼曰:“主公何不速渡小师桥!”言未毕,张辽引二千余骑,当先杀至。凌统翻身死战。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牙将谷利大呼曰:“主公可约马退后,再放马向前,跳过桥去。”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余远,然后纵辔加鞭,那马一跳飞过桥南。endprint

画外音:

追兵甫至,杀气腾腾,临危“纵马”而桥折,“惊”而“纵辔”英气豪,说时迟那时快,不是逍遥,胜似逍遥。逍遥津传出一段千古传奇。

跃马过断桥,如疾风,如骤雨;飞驰遏檀溪,似闪电,似惊雷。时有诗赞曰:“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

镜头之四:迎战骂曹

建安十七年冬,曹操兴兵直指江南。当大军至濡须时——

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忽一声响动,南船一齐飞奔过来。濡须坞内又一军出,冲动曹兵。曹操军马退后便走,止喝不住。忽有千百骑赶到山边,为首马上一人,碧眼紫髯,众人认得正是孙权。权自引一队马军来击曹操。操大惊,急回马时,东吴大将韩当、周泰,两骑马直冲将上来。操背后许褚纵马舞刀,敌住二将,曹操得脱归寨。

又,曹操午时于帐中伏几而卧,只见“江心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猛然惊觉”之际——

曹操教备马,引五十余骑,径奔出寨,至梦中所见落日山边。正看之间,忽见一簇人马,当先一人,金盔金甲。操视之,乃孙权也。权见操至,也不慌忙,在山上勒住马,以鞭指操曰:“丞相坐镇中原,富贵已极,何故贪心不足,又来侵我江南?”操答曰:“汝为臣下,不尊王室。吾奉天子诏,特来讨汝!”孙权笑曰:“此言岂不羞乎?天下岂不知你挟天子令诸侯?吾非不尊汉朝,正欲讨汝以正国家耳。”操大怒,叱诸将上山捉孙权。忽一声鼓响,山背后两彪军出,右边韩当、周泰,左边陈武、潘璋。四员将带三千弓弩手乱射,矢如雨发。操急引众将回走。背后四将赶来甚急。赶到半路,许褚引众虎卫军敌住,救回曹操。

画外音:

面对强敌来犯,孙权亲临战阵毫不退让,却一点也不“隐忍”了。一马当先,指挥若定。一旦对手照面,话锋与剑锋一样锐利,要骂,就痛痛快快地骂他个狗血喷头;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就毫不手软地杀他个落荒而逃。

见这阵势,在异乎寻常的环境描写中,孙、曹形象相与对照:一是一“击”一“骂”又一“笑”,英姿飒爽何等威风凛凛;一是一“惊”一“怒”又一“退”,气急败坏何等狼狈不堪!

78

一个人物,一个英雄人物,就这样鲜明地掠过我们面前了,当一个个镜头闪现过之后,当一个个壮举感性地凸显在或波澜不惊或惊心动魄的现场之后。

就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小说中的文学形象。罗氏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典型的环境描写,不动声色的心理描写,以及相应相对、互映互衬、明暗对比,比喻象征等艺术表现和修辞手法,富有个性化地将孙权展示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上了。

纵观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性格虽然鲜明,然多为单一、偏平,往往一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了,或仁或义或智或勇或真或伪或正或邪或鲁或莽或粗或细……而孙权这个形象却较为复杂,性格呈现立体化,人性的优点和弱点粘连胶着,因而显得愈加真实可信,也因此可感可触可亲可近。

不是吗?每临大事,或危或急,既有静气,也有躁气,既有城府,又有偏见。隐忍过,也任性过;迟疑过,也决断过;心惊过,也沉着过;仁义过,也残忍过;善听过,也专断过;犯错过,也知错过;孝顺过,也违逆过……真格一时难以说尽。

一段人性的光明,半是遮蔽心灵的幽暗;

一腔流淌于血液的热情,半是乱世权谋的冷酷;

一个透过骨头的男儿血性,半是悖反意愿的屈忍;

一生戎马岁月的勃勃豪气,半是颐指气使的帝王生涯……

利剑在鞘,该藏则藏,该出则出。耐得住性子,忍受得寂寞。为王不自封;称帝不急就。所待者,时机也。

智也在兹;勇也在兹。

得也在兹;成也在兹。

风鸣江南,雨骤春秋。孙权走过挥戈相向的血腥征途,也走过安稳守业的日月星辰。据吴凡52年,魏、蜀、吴三国鼎峙,唯吴治下最为长久;魏、蜀、吴三帝横空出世,唯吴大帝孙权在位安邦23年,延续时间也最为长久。

说不上长治久安,却因孙氏治国恤民经济复苏,广袤的东南大地曾一度出现升平景象。

古人有云:“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成大。”孙权慎其小而能成大事者,岂不也是大智大慧者吗?

哦,这成就的大事,不是从“东吴气象”中又升腾起金陵王气来了吗?

79

是不是享祚久长而翻以为害了吗?可叹在孙权晚年,由一代英主逐渐走向老迈昏庸,甚至刚愎自用起来,一旦驾崩,留下诸多后患,致朝中无人,宮廷倾轧,子孙不肖,帝位沉浮,内乱时起时伏;外患潮起波涌,终而走上亡国之途,“金陵王气”灰飞烟灭,从此休矣。

愚不爱看这段历史,看了叫人丧气。那就打住吧,不说也罢。

(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孙权曹操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七擒孟获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妙笔绘华章——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