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曾祺文学原生态人文地理

2018-02-02季红真

南方文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邮汪曾祺

季红真

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是邗沟。公元485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晋,下令调集民力开凿沟通江淮的运河,因“傍邗城(今扬州)东”而得名。它从清江直通到淮阴杨庄,沿途沟通了江淮平原的众多湖泊,高邮湖即是其中之一。高邮湖乃全国第六大湖泊,因为历来只统计前五名而不甚著名。在高邮湖与邵伯湖交界的新民滩,还留下了吴王夫差金戈铁马征战大江南北的遗迹——“吴王墩”。在高邮湖的北岸,坐落着著名的古城高邮,由于地处低洼,素有“盂城”的别称。它南靠扬州,北衔宝应,东临兴化,西接天长等县市。隋代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古老的邗沟被称为里运河。由于黄河改道,淮河泛滥,运河时时受到崩溃的威胁,加上长期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增高,成为悬浮的空中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清政府为了保证漕运,在高邮以南的里运河东堤修建了“归海五坝”,目的是大灾之年分泄淮河洪水东入大海,保证里运河不至全线溃决。里运河泄洪的下游地区,民间习惯称之为里下河。明代洪武年间,设高邮州,下辖宝应、兴化两县。民国改制撤州,高邮降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承民国的行政体制,迫于统筹防洪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初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特殊的行政地理的概念。20年代初,高邮境内居民近一万二千户,有五十六万人之多,包括汉、回、蒙、满等近十个民族。①

1920年,这座四周遍布水网的古老小城里,诞生了一个未来的优秀作家——汪曾祺。

高邮古称高沙,是一个具有璀璨原始文明的地区。早在七千年以前,一支崇拜龙的原始人类追逐着太阳,从河南桐柏山脚下辗转千里跋涉到高邮境内的龙虬庄一带,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与密布的湖泊之间安顿下来。他们由渔猎到农耕、制陶,创造出一整套灿烂的文化。大约是公元五千年前,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降临江淮平原的东部,气温下降、淫雨不断、洪水经久不退,他们被迫迁徙,也把稻种和水作栽培技术传播到四面八方,高邮是上古文明的摇篮。相传尧的出生地“三阿之南”,也在高邮境内,许多学者考证是在素来被神秘地称为“淮南众山之母”的神居山一带。和以龙为图腾的龙虬庄人不同,稍后的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具有文字性质的石刻符号,这支部落以鸟为自己的图腾。这样的千古之谜,至少具有神话的性质,保存在高邮的地名中,巫术的想象力必然会影响到民间的风气②。汪曾祺经常被人称作“文狐”,应该与这神秘的乡土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这里赐给他的儿子子婴为封地,境内至今有一条河名为子婴河,旧时还有子婴庙③。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这里修筑高台,上建邮亭,始称高邮,别称秦邮④。修复的秦邮亭墙体庄重敦厚,重檐规整谨严,飞檐却小巧灵动,屹立在大运河的岸边。堤下街市的拐角处,还保留了建造于明代的盂城驿完整的建筑群,尽管是经历了倭寇焚毁之后,重新修建的,里面仍然保存着自秦开始各个时代遗留的文物。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化名西周生所做《醒世姻缘传》,在八十八回中,详细地描写了盂城驿丞升堂断案的过程。明代有朝鲜人记录了自己深夜访盂城驿,受到接待的事情。几千年过去了,盂城驿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驿站,成为中国邮政文化的标本,1995年被印制成邮票,像名片一样通行世界各地⑤。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高邮设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著名的神居山出土了柏木垒成的巨大“黄肠题凑”⑥,是汉武帝之五子广陵王刘胥夫妇的豪华墓穴⑦,也印证着这个地区早期的开化,以及原始文化的信仰与封建文化的融合。高邮保留完好的城墙是宋初修建,名将韩世忠在高邮抗金,屯糧于驿站之中,并重新加固修葺城墙。道光年间又再度修城,城墙周长十里有余,高二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可以想见当年的壮观景象。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途经高邮,登临远眺,写下《高邮城晓望》,内有:“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头画角晓呜呜”的诗句⑧。元末,泰州白驹场人张士诚,率领不堪奴役的盐工造反,攻占高邮之后,在承恩寺里称帝,以诚王自号,也说明当时高邮地理位置的重要与经济文化的发达,不愧为“江淮名区、广陵首邑”。祖籍高邮的辽东人吴三桂,反叛清廷,在云南衡州称帝,自号周王。也可以看到封建文化对于高邮民间风气的深刻影响。用汪曾祺的话来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弊乡二百六十年之间出过两位皇上……大概曾经有过一些‘王气的。”⑨可惜都是短命的皇帝,所谓的王气也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尚武的风气深入民间,高手们就是在错过了考武举的时代之后,在民众中仍然有很高的号召力。战乱不断的历史使水乡的民风自有其雄强的一面,而水性高超的能人也是高邮民间传奇的重要角色,这是比王气更久远的精神命脉。清代康熙六次南巡都经过高邮,第一次到这里,就震惊于水患对于民生的影响,留下《高邮湖见居民天庐多在水中,因询问其故,恻然念之》。以后的五次南巡,康熙分别在不同的码头登陆。他初次泊舟登岸的码头,至今被称为“御码头”,传说自从他登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了蚊虫⑩,可见皇权影响的深入人心。这种历史沿革的乡土记忆,对于汪曾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一生对历史情有独钟,多次在文章中以历史人物自况,所到之处必访古迹,考查历史人物的史实,都和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关。

和所有开化较早的地区一样,宗教活动在高邮也非常昌盛,而且主要是佛教的影响,其次是道教,儒教则相对比较薄弱。在汪曾祺的文章里,可以看到有一座叫“赞化宫”的道观,是当年高邮唯一的一所初中的校舍;另有一处练阳观已经是红十字会的处所,可见法事已经荒疏。而孔庙的主体建筑、祭孔的“明伦堂”,成了这所学校的大礼堂。先师们的牌位迁入了校长室,供牌位的地方挂了孙中山的像11。在汪曾祺的著作里,出现的道士远不如和尚多,而且多数隐居民间,兼营其他行业以谋生,而和尚则以主持重大法事而参与地方的大型民事活动。至于儒家的思想,则主要是通过一些旧学人物的道德文章传达出来,比如《徙》中的高北溟先生等。这有历史的原因,佛教在有清一代几乎是国教,渗透了皇权的影响,道教则比较边缘化,属于民间的宗教。对于民众影响最大的要数佛教,特别是在女性中,因为儒教是歧视妇女的,即使曾经有孔庙也不会允许女人出入。高邮城内外曾经遍布寺庙,著名的如建于唐代的镇国寺,因为里面屹立着被称为“南方大雁塔”(西塔)而著名。这座古寺最早的主持是唐僖宗之弟,御赐法号“举直禅师”,大约也是沾染了“王气”香火不断,且地处偏僻而能保存至今12。始建于宋代初年的护国寺,也因为地处古镇而免于毁灭。在漫长的历史时间中,由关帝庙沦为宦官魏忠贤的生祠,阉党失势后才恢复旧称,到乾隆年间,有一个看破红尘、皈依佛门的乡绅捐赠地产、改名护国寺,以弘扬禅宗来光大法力。与镇国寺遥遥相对的净土寺,则仅仅剩下孤零零的一座“东塔”,50年代,在上面的葫芦顶上,曾经发现了珍贵的宋刻本佛经等四十余卷,可想见当年的规模不会很小。而民间称西塔与东塔为雌雄宝塔,且有小宝塔出世的传说13,也体现着原始佛教文化泛性的联想方式对民间思维方式的影响。endprint

在这样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氛浸润中,高邮民风质朴,即使在市井居民中,也以古老的本色昭示着人生的智慧。原驿丞旧宅中堂一幅保留至今的对联,可以看出基本的宗旨:“淡泊养志安静养神忠厚养子孙元气;道德润生诗书润屋文章润宇宙太平。”14儒、释、道兼容并蓄,穷宇宙人生之理。从封建皇权到宗教思想,影响了高邮民众的精神情感与行为方式,孕育了古城的民风。汪曾祺晚年一再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在强调自己尊儒的同时,对于佛老又暗自心仪,而且宣称自己的创作是“人间送小温”,都可以追溯到早年乡风的精神濡染。

高邮历来就是一个文风昌盛的地方。婉约派词宗秦少游的故乡,在距高邮城二十五公里的武宁左厢里(今三垛镇秦家垛)。秦观祖辈世居此地,曾建有秦家祠堂,挂“淮河堂”匾额,其楹联为“龙图世泽,淮海家声”。“文革”被拆除之后,许多秦氏后裔仍然以此句书春联。80年代,在那里发现了两套清刻《秦氏家谱》15。位于城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泰山)庙,里面有秦观的读书台。因为苏轼过高邮,和当地乡贤孙觉、秦观、王巩等聚会,饮酒论文,成为一时雅事而得名文游台。从此这座依庙而筑的高台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骚人墨客登临怀古,留下不少千古不朽的诗文。著名如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的名句:“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而且,后人还修建了四贤祠以凭吊,也可见对于文采风流的推崇16。明代的著名散曲作家王磐也是高邮人,他家境富有却厌弃功名,在高邮城西临运河僻静处筑楼而居,与当时名士谈咏其间,取名西楼,自号亦西楼。他以诚笃的感情,把民间的疾苦编入散曲的形式歌咏之,流传甚广,被誉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一个画家,关于他的画有近于神话的叙事,保留在高邮八景之一的“露筋晓月”中,但是却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只有高邮民间的一则歇后语至今被使用:“王西楼嫁女,画(话)多银子少。”他编过一本《野菜谱》,收五十二种,都是自己目验、亲尝、手绘,且自费刻印。而且图文并茂,以押韵的通俗词句,说明采摘的时期与食用的方法,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荒,同时也表现了灾荒之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的艰难生活17。江南仕风的遗韵泽被后世,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汪曾祺的心灵世界中,滋养了汪曾祺艺术风格的婉约特征和民间情怀。

在这样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子弟好学成为高邮的乡风。明代高邮市民自发捐助,在宋代的城墙上建造了魁星阁,祭拜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高邮至今流传着魏源放树劝学的故事,激发年轻人好学上进,当年的乡试中,高邮即有文武考生八九人高中,此后,科甲登第者源源不断18。在高邮的历史上不乏学而优则仕的达官显宦,著名如蝶园主人王永吉,明代官至蓟辽总督、顺治朝官至国史院大学士等职务,死后还被追封,按一品例祭葬、立碑。可谓恩荣两代,也因此为民间的高士耻笑19。在以中原为政治中心的中古时代,江南地处边缘,又是吴越文化的故地,对于中原的政权更迭乃至文化规范本不十分在意。加上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还报知遇之恩等等文化心理的积习,恩荣两代的失节也不是不可以原谅的过失。高邮在有清一代,大家纯儒不断地涌现出来。有靠了文采学识深得康熙欣赏、一路飙升到上书房行走等要职的贾国维,担任了《佩文韵府》与《康熙字典》的编纂官20。最著名的当属乾嘉时期,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家自王安国开始,祖孙三代均中进士,报喜的到王府,便有了“喜钱照旧”的吩咐。至今高邮民间流传着一条歇后语:“王引之中探花——喜钱照旧。”后来,王引之之子王寿同又中了进士,龚自珍有诗赞誉“儒林几经传苗裔,此福高邮冠本朝”。王氏父子潜心训诂音韵之学,著作颇丰。梁启超曾经把训诂学称为“王氏高邮学”,更有人把他们的四种主要著作称为训诂学的经典著作,正所谓“一家之学,海内无匹”。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训诂学到了王氏父子基本已经分析就绪,留给后人只是些修补的工作21,这些都可以说明王氏父子在学术上的精深造诣。这样的乡学传统对于汪曾祺有着激励的作用,他十九岁就只身外出求学,政治上22受到冤屈之后为文之心不改。他一生好推敲文字,写过多篇关于汉语规律的文章,从字形到语音格律都整体联想。就连他在爱荷华写作中心的发言,也是以汉语的几大特征为主题,当然不是古代学术的表达方式,更多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理念,但是对于语言中文化精神的探幽发微,应该说和王氏父子的工作是相通的。当然,人类近代文化史的学术潮流经由五四的变革之声,对于就读于西南联大的青年汪曾祺也有启蒙的作用。正是中华古老学术思想与世界文化思潮的撞击汇合,激发了他融合中外的学术理念,特别是对于汉语的感悟。

高邮“地当广陵,涟水交衢,两京通津”,因驿兴市,带来了这里中古时期市井的繁华与市民文化的发达。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中,称赞高邮“范围很大,很繁华”23。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化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中,也有“那高邮州人生活在一个古今繁华所在”,可谓言简意赅。清初荷兰人尼霍夫路过高邮,激赏这里商业的繁华:“几处郊区人烟稠密,商业繁华,景色优美……”24高邮主要的商业区集中在南门大街,位于古城南门外,是纵贯古城南北长街的一段。这里东临盂城古驿站,西傍京杭大运河,沟通下河水道,襟带苏皖两地,是水路通衢要道,物资集散的市场。从古到今,各种商业设施齐备,由此而生的旅店、饭铺、茶馆、浴室、烟馆等第三产业也很发达,以及不可或缺的烟花柳巷。林立的店铺,繁忙的码头,就是在清末裁驿之后,作为中转之地,这里的人气、商气和市气,也一直都很旺。作为水陆交通的枢纽,高邮最多的是粮食经营中介的陆陈行和粮食堆栈。他们货自苏皖,销往江南沪上等地,每年成交量三十多万担。其次,则是因水而出的鱼行、渔业工具行及运输行业。据统计,至现代总共有一百五十多家。大大小小的商人和服务于商业的各種技术工匠,构成高邮城居民的主要成分。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至今高邮还大量地保存着,是市民社会重要的物质形式25。这样繁荣的市井风貌,给汪曾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他重要的生活基础,许多平凡的市民人物鲜活地走进了他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中,表现市民的生活,特别是江南市民的生活,无有出其右者。endprint

高邮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水域占全市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点一。京杭大运河之西,高邮湖碧波万顷漫无涯际;运河以东,成片的滩荡中河渠交织成网。高邮城不仅如秦观所赞“环以万顷湖,无粘四无壁”,而且城关内外、市井之间,也河港纵横清流汤汤,一如杨万里诗句:“城里城外四通水。”水给高邮人带来无尽的福祉,丰富的物产与发达的商业,带给他们较为富足的生活,著名的双黄咸鸭蛋因为品质的细腻而声名远播,其他青虾、银鱼、螃蟹等水产品也闻名遐迩。富饶的高邮湖水质良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各种水生植物、鸟类和鱼类栖息的天堂26。迷人的风光养成了高邮人智慧、平和、勤劳的性格,形成了他们洁净、细致的生活习惯。而悬浮的运河与高邮湖不时决堤的惨祸,也给高邮人带来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使他们关于自己家乡的叙事总是与水密切相连。“邗沟烟柳”还仅是对于独特风景的自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优美感受,而刻有铭文的铁铸镇水神牛,则记录了高邮人与水患搏击的漫长历史,据说是刘伯温的发明创造,里面是金胆银心,可以吞吸波涛。抗战时期,占领高邮的日军听信民间的传说,欲得神牛中的金银,用钢炮对着牛身轰了一炮,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在神牛的肚子上留下一个不小的窟窿27。清水潭长年碧清沉静,却是古邗沟最危险的地段,不少治水的官员河工丧身其中。连驻幕高邮知州府的蒲松龄,也多次到清水潭查看灾情,并做《清水潭记》等诗文。水深不可测量,民间传说潭底通到东海龙宫,用七七四十九两麻线放下去也到不了底28。为了治水,高邮人历来不乏急公好义的杰出人物,古平津堰是最好的见证,从土筑到砖砌,上书集资,变水害为水利29。这样的水乡历史风情人文养育了汪曾祺的人格,给他提供了大量独特的故事与细节,也奠定了他美学风格的基调。他明确地说:“我的家乡是水乡,我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上善若水”、“智者乐水”的古老格言,都以高邮的自然人文为载体,体现在汪曾祺不可模仿的作品中。

在高邮人对于水亦喜亦悲的古老记忆里,各个阶层的人都赋予水独特的想象。高邮八景的第一景“甓湖珠光”载入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传说扬州有一颗类似日光的大明珠,由天长县水域出现转入甓社湖(即高邮湖),居民行人多有亲眼看见。目击者中有沈括之友、著名文人,也是文游台四贤之一孙觉。他在湖上书斋夜读,目睹了这颗巨珠由隐而显、从蚌壳中脱出、光照天地、飞行而去的全过程。他当年秋闱高中进士,人们传说是神珠预兆了祥瑞。他的女婿黄庭坚还赋诗寄赠:“甓社湖中有明珠,淮南草木皆光辉。”30尽管今人有以为此珠是飞碟者,而且是中国关于飞碟的最早的民间记录,但是神珠的传说主要表达的是读书人的梦想。而高邮八景之一的《耿庙神灯》则是百姓的心愿,特别是渔民的信仰。山东梁山伯人耿德裕,宋仁宗时官至通判,在兄弟中排行老七,人称七公。弃官后皈依佛门,隐居高邮,多行善事,座前长明灯彻夜不息。传说他经常坐在一个蒲团上,在高邮湖上飘来飘去。八十一岁去世,高邮人在他经常游憩的湖边造庙,皇帝一再加封,更使他的神灵不断显现,保佑了高邮人。1180年,海风大作,高邮州所辖诸县及周边县份备受其害,高邮人向七公祷告,得以免于其难。耿庙前的大石柱上,长年挂有两只大红灯笼,成为风浪之夜渔民的灯塔。庙已被拆除,但石柱仍然保留,崇拜耿七公的信仰也随之流传,渔民至今每年做七公会,祈求他保佑幸福安康31。而“露筋晓月”的传说中,把王磐捉弄富商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则体现着市民阶级的爱憎、智慧与想象力,促狭中不乏诚实,恶意里包含着良厚32。这些亦真亦幻的传说,构成了汪曾祺从童年到青年时代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意义空间,也是他像水一样灵动的艺术思维形成的乡土文化风土。他初学篆刻,便自称“湖珠人”,晚年赠高邮文联的诗中有:“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负神珠甓射光。”几多自豪,几多自信!盖源于故乡文化精神的维系。他在推崇现实主义的同时,对于现代主义的诸种流派兼收并蓄,立志衰年变法的主要途径是多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并且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历来就有,不能不说和高邮民间夹杂着神话想象的历史叙事方式,有着丝絲缕缕精神血脉的联系。

高邮地处水乡,生产活动大多与水相关。城乡水网相通,农民与市民往来密切,民间艺术也体现着城乡渗透的特点。高邮的民歌十分丰富,主要是农民的艺术。而且,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男女对唱、七字的《调情调》,有类似道情的七字《西凉月》(这有点像曲牌),有七字五句夹三字在倒数第二句的《五句半》,还有插入五字对白的《七字对唱》,还有《转串十字》的复杂调式。最著名的是劳动号子,其中以《数鸭蛋》最体现水乡生活的特点:“小小鸭蛋两头光呀,什么人收来上炕房,抱上一对黄鸭子呀,癞鹰叼在云头上。呱呱。咦滋滋嘞,咦滋滋嘞,呱来呱去不成双。咦滋滋嘞,咦滋滋嘞。”汪曾祺一生钟情民间艺术,对于民歌尤其激赏,在小说的民间生活场景中,经常穿插民歌来烘托气氛,和家乡高邮的民歌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戏剧也是从农民到市民都喜闻乐见的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岳庙即泰山庙,就是文游台傍靠的那座庙,是最集中的演出场所。因为据说那里供的是《封神榜》中的黄飞虎,主管人的生死,每逢初一、十五,上香的人都很多,到了东岳大帝的生日就更加热闹,是戏班子演出的好机会。正殿的对面有一座戏台,观众多数站立观看,也有从家里扛来凳子的。演出的都是草台班子,因为走不出下河一带,也被称作“下河班子”。唱的主要是京剧,也唱徽调,京白与韵白都带着下河地区的口音。演出的多是《扫松下书》一类简单的剧目,而且十分随意,没有准调准词。偶尔也会有落魄的坐科出身的演员出场,能唱些经典剧目。高邮人真懂京剧的不多,更多是看热闹,一直到30年代,依然如此。此外演出场所还很多,城隍庙里也有戏台。比如给汪曾祺留下深刻印象的螺蛳坝。坝下一片空场,前面有几家人家,织芦席的,开茶炉……门前有相当宽绰的瓦棚。里面用木板垫高,摆上长凳就是“座”33。这样的演出大约是纯粹商业性的,而最早的戏剧演出多与祭神有关,所谓“唱大戏”。譬如,盂城驿的马神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过生日,主祭的知州沐浴整冠、焚香跪拜,除了用羊祭之外,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节目34。这和龙虬庄人祭神的篝火晚会上的歌舞异曲同工,在民间一直是戏曲活动最初的理由与日程安排,在江南尤其盛行。娱乐神的同时,也教化了民众,当然也释放了观众压抑的情绪,或者“移情”,或者“游戏”,“人神共娱”的戏剧是重要的民俗活动。在高邮,还有一些民间的小戏流行。比如萨满教的香火戏,娱神的功能已经基本消逝,只是娱乐的形式,当然,在娱乐中也有增强凝聚力的文化功能。最为罕见的是由剃头师傅兼任的吹鼓手们演唱的古曲,以神仙道化的内容感叹人生无常,有古诗《薤露》《蒿里》遗意,古于昆曲,汪曾祺推断大约是元曲。此外,宗教的仪式也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佛教、道教的法事中,都有独特的音乐辅助,营造一个超于现实的氛围。寺庙里的各种壁画和雕塑,也是民间艺术中的造型艺术。高邮宗教的发达,这样的场所和场合都不会少,构成了市井文化中最醒目的风景。最盛大的宗教活动是迎神赛会,娱乐的对象是城隍,有道士主持。每年都万人空巷,锣鼓齐鸣、细乐不断、鞭炮声响彻长街。聚集在城隍经过的街道,连楼上的窗户也全部敞开。音乐蓬子、几十个人的茶水担子、花担子穿插在仪仗队中,舞龙,舞狮,大头舞,跑汉船,跑小车,站在成人肩膀上的儿童扮演各种戏剧人物,踩高跷……然后是城隍老爷的仪仗,从虎头牌到万民伞,最后才是八人大轿抬着的城隍老爷塑像35。这样隆重的娱神活动,是民间艺术集大成的展示,娱神的同时也娱乐了人。听书也就是高邮人生活中主要的艺术享受,这是比看戏更具有市民特点的艺术,因为需要有闲暇,不用考虑农时。婚丧嫁娶的仪式中,几乎涉及了各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绘画、刺绣等等。其他如民居的形式、室内的布置、民间的绘画形式,以及刺绣、服装的样式、各种质料的头饰、富于形式美的工艺,各种与民俗相关行业的技能(比如制造烟火、捏糖人)等等,都给汪曾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为他成长为一个风俗画式的抒情诗人准备了丰富的素材。endprint

地处交通要道的水陆码头,随着流转四方的货物而来的还有各种文化思想。这使古来就见多识广的高邮人特别善于包容吸纳新的人物与事物,而且善于变通。就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已呈边缘化趋势的近代,外来的东西也很快融入古老的人文传统。电的传入大概是最基本的变革,作为粮食转运的重要码头,电动磨面取代传统的石磨成为历史的趋势,电动的机械取代脚蹬手摇的机械也是重要的变化。其次,作为水乡则是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轮船公司的设立与航道的开通,逐渐改变了几千年来木船行驶的局面。其他如各种现代的商业设施,现代的邮政机构、金融机构纷纷建立,由此带来服务行业的改革,诸如理发店、西式设备的旅社、照相馆、过路的马戏团等等,都对高邮人的生活发生了影响。但是,留声机一类现代器物的传入可能给高邮带来新的技术行业,流行的时装会引起着装的变化,却没有根本摧毁他们商业文化的诚信传统,比如铺保的制度。最大的震动,大概要数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阻断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上进路线,这使一向学风浓厚的高邮子弟陷入窘困。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取消了帝制,大概对于高邮人的精神具有灾难性的打击,使一向尊崇皇权的民间社会丧失了精神的依托。王朝的更迭对于祖祖辈辈当顺民的高邮民众来说算不了什么,难以忍受的是没有皇帝的惶恐。精神信仰的需要也只好向原始宗教中寻找寄托,出现了新旧杂陈的时代特色。职业化僧侣形成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而道士举行各种仪式如客串的市民,城隍塑像的排场比县长还大,理发师兼营吹鼓手,尽管有了科学的理念民众仍然迷信起课算卦,则是高邮这个时期的独特现象。当然,新式学校的建立是除旧布新的大事,高邮从幼稚园、小学到初中,在县级城市应该算是建制完备。而且幼稚园的老师是幼师出身,受过专业的训练。这些现代文化的因素逐渐渗透在高邮的传统文化中,使善于变通的高邮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完成现代的转型,几十年间人才辈出。

而作为文学艺术家的汪曾祺尤其深受其惠,赶上了新旧交替的时代,从小受的新式的教育,一直读到西南联大,十九岁以前又浸染在乡土社会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摆脱了鲁迅一代人的压抑,激荡的历史割断了他与乡土的联系,严酷的生存也销蚀着他对乡土的眷恋,没有沈从文那样挽歌式的忧患。只有记忆的宝藏在封存了四十年之后,被心灵之光开启,时代昭示的曙色、生活的转机,都使他勃发出诗性的联想,在旧日的故乡风情中寄托心灵的柔情。这有些像“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些像陈酿出土开封。几千年不遇的历史机遇,高邮现代新旧杂陈的纷繁世相,玉成了他的艺术,他以对旧日故乡生活的深情凝视,成为逐渐溃败离散的乡土文化的祭奠者、最后一个旧日人物的抒情诗人,而吟唱出文化史上的绝响。

【注释】

①④⑤⑥⑦⑧⑩1213141516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4徐强:《人间送小温——汪曾祺年谱》,1、133、49、1、17、133、72、69、31、65、45、21、134、133、72、35、52、63、21、61-68、68、74、75、82、79、81、76、56頁,广陵书社2016年7月版。

②许伟中等:《高邮景观》,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③汪曾祺:《我的家乡》,见《汪曾祺自述》,17页,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⑨17汪曾祺:《吴三桂》,见《汪曾祺全集》(卷四),180、39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汪曾祺:《我的初中》,见《汪曾祺自述》,78、83页,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33汪曾祺:《文游台》,见《汪曾祺全集》(卷六),3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汪曾祺:《故里三陈》,见《汪曾祺全集》(卷二),11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邮汪曾祺
高邮鸭蛋:白如玉 黄流丹
夕照高邮湖
汪曾祺“蹭酒”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咸鸡蛋
我的家乡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汪曾祺“蹭酒”
爱逃课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