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绿色发展模式探析

2018-02-02定光莉

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新加坡环境

定光莉

摘要:新加坡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全球独树一帜。其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引,以适宜的政策为依据,以强有力的法律为保障,绿色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环境方面,享有“花园城市”美誉,拥有多层次和广覆盖的绿化、高标准的卫生条件和通畅的交通;经济方面,人均GDP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具备一流的国际竞争力和发达的贸易;社会方面,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态势。其绿色发展路径体现于:构筑绿色产业结构,充实绿色发展实力;组建科研生态系统,打造绿色发展平台;着眼国外需求市场,拓宽绿色发展空间;降低消耗与污染,缩小绿色发展成本。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可为他国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智慧。

关键词:新加坡;环境;经济;社会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1.010

绿色发展是当今全球发展的时代旋律。从内容上看,它涵盖适度开发和利用有限的生态容量,建设宜居的环境;在降低污染和排放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营造公平的社会,促进人类福祉。从时间维度上看,它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坚持可持续性。从空间维度上看,它伴随着城市化、人力和资本、资源的合理迁徙和配置。从评价体系来看,它包括节能、增绿、减排、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几个方面。

纵观当代各国发展模式,新加坡应属绿色发展行列,被称为“亚洲最绿城市”。新加坡城市狭小,人口密集度高,绿色发展的历程和实际成就如何?城市生态容量是已经超出承载还是能够供应高品质生活?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之间如何共生和互动?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技术科研上有何优势?绿色发展经验如何推广?……本文尝试做一些探讨。

一、新加坡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与制度

李显龙总理认为,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考虑人生与社会的目标,包括创造一个优雅的环境,拉近贫富之间的距离,使社会更和谐,适度保持经济增长,同时为人民带来高素质的社会条件。新加坡在全社会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通盘考虑了环境、经济、民生,在政府的统一引领下,各项政策协调推进,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各项工作都被纳入绿色发展轨道。

(一)理念

1.着眼长远、服务整体

新加坡总是高瞻远瞩地分析世界发展态势,以高标准定位未来。早在建国初期,政府就决定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开发方面,一直预留土地为将来利用做准备,其间注重现代工业建筑与传统文化景观的协调,所以城市面貌既具鲜明的都市气息,又保留了宗教、族群文化遗产。在产业发展方面,结合自身优势,考虑国际需求,预见产业潜能。如筹建樟宜机场时,尽管颇费周折,李光耀政府始终坚持把航空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终于在科学选址和评估后建成了国际一流的机场环境,而全球航空枢纽的地位不断为人力和资本牵线搭桥。

2.实行价值增长到价值创造的转变

创造价值包括新业务、新价值和新方案。在吸引投资时,注重策略的“选择性和针对性”,把精力集中在强项和优势上。动力型发展要求新加坡始终处于扩张的状态,不断在工业生产和金融领域更新换代,如2010~2016年的重点增长项目。这五年间,新加坡优先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数码科技及城市方案。重点制造业的不断增长将给经济竞争力提供支持,继续创造就业;生物医药将加强国人应对疾病的能力,占据世界生命科学领域高地;数码科技与智慧国计划相辅相成,强化公共服务。

3.社会置于个人之上

在新加坡,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共同家园已经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社会倡导尊重他人、爱护公共空间、节约环保、绿色消费等公序良俗,任何行为都要考虑环境的外部效益。企业把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作为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公众自觉选择减少食物浪费、废物利用、节电节水的生活方式。

4.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与提升

由于国土范围和自然资源十分有限,新加坡把人才作为绿色发展的着眼点和主要增长力量,认为只有通过人才的卓越智慧和不懈奋斗才能把国家的发展潜力不断地从土地、技术、资本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李光耀说道:“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决定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团队合作以及职业道德使他们在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1]

(二)政策与制度

1.适宜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人口政策

充裕的劳动力是經济增长的基础,但劳动力数量又必须以资源承载力为限度。为了保证适宜的劳工供给,新加坡各阶段都配套出台了相应的人口政策: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人口增长处于较高水平,而岛国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极其有限,政府为了考虑民众的生存和就业问题,实行“一个家庭,两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生存与就业问题,新建的城市格局亦提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而生育率却持续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保持一定的人口替代率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政府改变政策鼓励生育,尤其依靠吸收大量移民如外国劳工、专业人士和商界精英来补充本国人口;2010年以来,由于交通、管理压力加大,本地人口的就业机会减少,政府着手限制外来人口。

2.预算与开支平衡

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加坡不愿牺牲将来和后辈的利益发展。政府不是靠贷款来发展,而是依靠储蓄来投资。“由于贷款需要偿还,我们仅为生产目的借贷,从不为消费目的借贷。……政府的营运收入足以支付其营运和发展开支。”[2]

3.倾向环保的法律与行政制度

新加坡法律明晰,政府廉洁,司法严格。在强有力的法律控制下,企业设立和产品的市场准入都有严格的环评和质量审查来控制污染和排放。如果发现有破坏环境、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处罚非常严厉。绿色产业可获得贷款、补贴、碳税、关税等优惠。居民日常生活实行差别电价和水价。endprint

二、新加坡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构筑绿色产业结构,充实绿色发展实力

新加坡产业结构合理,拥有一系列全球领先产业,目前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根据2016年3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已经超过香港,是仅次于伦敦、纽约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并且和前两者差距正在缩小。[3]同时,新加坡还是世界著名的运输中心、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第二的集装箱吞吐量)、石油化工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国、第二大加油港)、电子产品制造中心、热门旅游之地。到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已经低于0.5%,农业重视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制造业与服务业占绝对优势。到2015年,农业几乎为0,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25%,第三产业则占75%。

建国初期,新加坡经济结构单一,只有转口贸易,没有工业。新加坡经历了三个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过程不断为绿色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持,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提升社会文明程度。20世纪60~70年代,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了吸引外资,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工资吸收跨国公司,增加用工岗位,使国民充分就业。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提炼和石油化工、电子业、修船造船业。同时大力兴建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金融业。国家由刚建国时期依赖转口贸易、加工出口的传统、单一经济模式转变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多元经济结构,国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城市规模初见端倪。20世纪80~90年代,工业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生产方面,日趋精益化和精细化。技术方面,迈入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产能,工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方面,走向专业化、系列化、高效化,旅游、商业、服务业兴盛起来。劳工和人才方面,塑造出熟谙英语的劳工队伍,不遗余力地加强他们的技能和科技水平,提供稳定的形势、良好的就业和开拓事业的机会,优质、体面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后,依托跨国公司和科技研究中心实现知识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研发、营销策略等环节延伸。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如生命科学、新材料、环境与水资源技术研发、数字媒体等。新加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批在现今被表述为知识型经济的国际市场中竞争的国家之一。[4]

(二)组建科研生态系统,打造绿色发展平台

新加坡一直把研究、开发与创新作为绿色发展引擎,组建了政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科研生态系统。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整合、通力配合不仅推动了技术的革新,而且整体提高了绿色标准。如水源采集和污水净化方面,新加坡公共事业局向企业开放国家水务基础设施,测试采水净水技术,成功解决了水源短缺问题,保证了饮用水健康标准。陆路运输的整体规划设计方面,雷诺-尼桑、三菱汽车等企业和经济发展局、陆路交通局合作,结合用户体验,采用智慧交通系统,利用远程信息处理等技术开发交通最佳方案,设计零排放车辆。建筑节能方面,计划到2030年,80%的建筑获得建屋发展局的绿色建筑标识,推动企业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低辐射系数玻璃进行绿色建筑设计。集产学研一体的科研生态系统使清洁技术公司有丰富的机会和当地的教育、研究机构(包括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等)合作。2012年,新加坡每百万人中的R&D研究人员(参与新知识、新产品、新流程、新方法或新系统的概念成形或创造,以及相关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包括参与R&D的博士研究生)为6 442人,超过了日本(5 084人)、德国(4 379人)、中国(1 036人)。新加坡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例为45%,超过了日本(17%)、德国(16%)、中国(26%)。借助复杂的信息和运输基础设施及一系列正在施行的信息工程计划,新加坡整体的公共运输和服务都实行数据化,为高效管理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三)着眼国外需求市场,拓宽绿色发展空间

新加坡并不把发展空间囿于有限的国内需求,而是考虑全球的生产与消费走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为此赢得了巨大的增长空间与前景。世界范围内造船和船舶维修业的兴盛,越南战争逐步升级带来的对供应品的需求,印度尼西亚经济的恢复,以及东南亚深海石油开采的发展,都让新加坡的经济大为受益。[5]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人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加,城市化进程快,人口密集度高,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的城市化技术方案、消费者产品和服务、卫生保健、资讯升级的需要大幅提高。新加坡在这些項目上都具有极强的优势并将进一步发展,如吉宝公司拥有从中国延伸至中东的环境工程业务,胜科工业集团业务遍布六大洲,拥有丰富的综合性城镇发展经验,提供可靠的能源和水务。新加坡还将在阿尔及利亚建造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

(四)降低消耗与污染,缩小绿色发展成本

1.能源节约与清洁能源利用

由于本地能源匮乏,新加坡极其重视其利用效率,能源转化为GDP比率相当高。2012年GDP单位能源消耗(平均每千克石油当量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为15.4,高于日本(9.9)、德国(11.1)、中国(5.3)。国家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由原来的主要利用燃料油发电转至利用最清洁的天然气发电。2000年,天然气发电份额为19%,目前份额增至90%。除此之外,还利用垃圾焚烧发电,1978年就建立了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在有接近40%的垃圾通过焚烧发电,除了在土地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减少了垃圾占用空间和填埋压力,还能满足公共照明需求。焚烧产生的残留会移除出来,避免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太阳能和风能利用较少,但下一步将重点开发。许多清洁技术公司看中了新加坡的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美誉度而选址于此。全球第一的风能发电生产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已经在新加坡建立亚太总部,作为丹麦以外的最大的风力技术中心。挪威可再生能源公司正在此兴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综合设施,为全球提供十五亿瓦特的太阳能。endprint

2.控制排放

自2002年开始,新加坡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公吨数一直低于高收入非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2011年为4.3,高收入非经合组织国家为11.7。虽然碳排放量占全球的0.2%以下,对整体气候变化几乎不会产生影响,但新加坡仍然坚持严格控制碳排放量。

精炼厂、发电厂、机动车通过使用清洁燃料、充分燃烧技术降低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减少对臭氧的破坏。为了限制车辆排放,配合公交的主导地位,新加坡政府利用“拥车证”,征收高额旧车税和进口税,利用公路电子收费系统,进行旧车更新换代以控制车辆数量,并倡导购买小排量私家车。为了保持公路旁的树木不因汽车尾气和尘土蒙上污垢,有关部门采用污染测量仪表检查车辆的油箱和其他可能造成污染的部件,经检测后认可和批准的车辆才能上路。3年至10年车龄的车辆必须每两年就检查一次,而且超过10年车龄的车辆必须每年检查一次。由于从马来西亚过来的货车往往排放大量的废气,所以新加坡政府对这些排烟超标的车辆实施罚款政策。[6]对于主要不在公路上作业的柴油机车辆(如起重机、挖掘机等),严格按照功率大小规定排量范围。法律还规定,除了特殊交通状况和特殊车辆(如救护车、消防车、冰箱卡车和大罐子卡车),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驾驶员离开车辆时留下引擎空转是一种犯罪行为。初犯一般最高可罚款2 000美元,屡犯最高可罚款5 000美元。

工业废水流入下水管道或河道有温度、颜色、pH值等排放标准不符合的,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标准后才能排放。

3.提高资源利用率

新加坡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做法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的屋顶栽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墙面外檐收集太阳能和雨水,建筑内的公共区域采用LED照明和能源可再生电梯。家用电器和设备上都带有能耗和水耗标识,70%的家庭会选择节能和节水电器和设备。自2000年以来,新加坡垃圾回收利用率就超过了40%,目前已经达到61%,计划到2030年达到70%。私人住宅、学校、工厂都有垃圾回收计划,一般每五个街区有一个资源回收站,每150米就有一个垃圾筒。

三、新加坡绿色发展的成就:环境、经济、社会共生共荣

现在的新加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现代、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新加坡绿色发展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相得益彰:贫乏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聚焦于刷新人力资本,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积累的社会财富又使新加坡能填海造陆延伸本国领土、打造世界物流集散地,一流的基础设施又吸引了商业投资和海外移民,促进了社会繁荣……每项效益的增殖都是整体价值的提升。

(一)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绿色发展的环境效益

新加坡仅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棚户散居、陋屋拥挤的脏乱小岛建设成了一个宜居的清洁社会。尽管工业化程度高,但是新加坡在发展中采取抗污染措施,放眼望去,城市不全是钢筋混凝土的“黑色森林”,而是生机盎然、工业景观和文化景观互相辉映的花园城市。

1.多层次、广覆盖的绿化

20世纪以来,新加坡森林占土地面积约为23%。鉴于湿热的气候和有限的用地,新加坡不仅注重地面的绿化,也注重空中绿化。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具备多层次、多品种的植物景观。绿地以大树草坪为主,周边以造型植物分层。建筑物的绿化有明确规定:公共住宅区中,新建的建筑物占地不能超过35%,余下65%的地面必须用于绿化。公路和建筑之间有15米的绿化间隔。空中花园、植物外墙、生态屋顶、绿色廊道俯仰皆是。建筑物的空中绿化通过造型设计、精巧布局,让建筑在通风、采光、视野开放的同时又可以利用外墙的植物过滤强光和灰尘,保持室内的凉爽,并同声学天花板一起吸收室外噪音。2007年,其绿化面积达到47%。

2.高标准的卫生条件

由于严格控制排放,除了森林火灾、为开辟农田而进行的露天焚烧、邻国污染空气飘至的情况,新加坡一直空气清新,一般不会受到雾霾的影响。以“新生水”为代表的饮用水符合世界上最严格的饮用水标准。获得经过改善的卫生设施和水源的城市人口比例皆为100%。食品检疫严格,不仅需要标明生产日期,还要标明具体时间。路边的小吃摊也需要获得政府的卫生认证才能经营。

3.通畅的交通

尽管人口密度世界第二,但新加坡拥有通畅的交通。在国际咨询公司利特尔公司发布的“城市交通指数”上,新加坡排名为全球第六最佳交通城市。新加坡出行可选择多种方式。公交出行占全岛交通的2/3。为了保持通行无阻,缩短出行时间,设置了公交专用道路、车站、停车场和路面标识,红绿灯切换时间会根据车流量而调整。环岛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是一道别致的景观,既分流了近距离出行的人群,又方便市民在徒步、慢跑或骑行中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欣赏城市风光。方便的日常生活缩短了居民出行距離,减少了交通流量和碳足迹,有效地避免了交通拥堵。

(二)一流的国际竞争力和发达的贸易——绿色发展的经济效益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以“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从不发达国家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占亚洲四小龙首位。2014年人均GDP为56 284美元,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表的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新加坡排名第二,仅次于瑞士。这是新加坡连续第五年排在瑞士之后。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将竞争力分为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商品市场效率、教育与培训系统等12个方面,以此衡量全球140个经济体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繁荣方面的能力。该报告指出,新加坡在所有评估领域都取得稳定表现,12个指标中有9个名列前十。

卓越的竞争力催生了大量的商机与贸易。新加坡有4 200家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占亚太地区首位,是跨国公司建立国际总部的首选地。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6%,比邻国马来西亚(167%)与印度尼西亚(47%)要高出许多,也超越了其他在现代化发展初期以外向型策略为导向的亚洲经济体,如台湾(135%)、韩国(107%)和泰国(138%)。“唯独香港(393%)在经济上的开放程度比得上新加坡,但也只有在把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贸易往来也视为外贸,香港才能有相等的成绩。”[7]新加坡把自由贸易原则和经济外交目标紧紧地结合起来,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等对外经济政策有效地控制了地缘政治复杂性下的国内国外不安定因素。endprint

(三)安居乐业的生活——绿色发展的社会效益

新加坡居家、就医、上学、工作十分方便,社会井然有序。同时,为促进社会公平,弱势群体得到有效照顾,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1.以“组屋”为核心的和谐社会

新加坡居民不仅拥有干净、整洁、宽敞的楼栋和小区,还享有友好的邻里关系、有序的社会管理和治安。目前新加坡85%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组屋之中,整个国家没有一处贫民区。“组屋”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项惠民安居工程。建国初期,居民住房问题严重:中心城区存在“房荒”现象;各族群分区居住,很少往来,缺乏交流;居住条件简陋、脏乱。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均衡分布人口,促进种族交流,在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新加坡兴建了体现公共性的组屋。组屋的贷款可由就业的储蓄通过中央公积金来偿还,形成了就业、储蓄、住房良性的三角关系。组屋的可负担性使中低收入家庭不会与主流社会隔离,居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各民族按一定比例混合居住,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和谐共存。即使是新移民,政府也会留意他们的住房资料,分散他们,确保大多数邻居是新加坡人,使居民感受到新加坡文化,融入新加坡社会。组屋区均配套健身设施和活动场馆,外围环绕商业和轻工业。居民不管是购买生活用品,还是健身、休闲,都十分方便。充裕的、开放的公共空间便于人们交流和休闲,增进了邻里之间的熟悉和了解,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加强了居民对公共环境的监督和爱护,也降低了犯罪的可能性,构建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2.发达的基础设施

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谓是白手起家,勤恳与辛劳的人民把建国时穷苦落后、资源匮乏的热带森林建成了道路、地铁系统、电站、水库、污水处理厂、垃圾焚化厂等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都市,已建成的商业、工业用地占用率接近90%。80%的居民从家出发,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公园。众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医疗方面,条件优质且供可应求,普通民众皆可负担。2015年,新加坡有病床12 505张(私立医院2 903张,公立医院9 602张),平均443人拥有一张病床。每10 000人中有21人是医生。学校方面,2014年,新加坡有教师26 633人,学生359 386人,师生比例为1:13,小学、中学、大学预科班级的规模都在30人左右。

3.高就业率和注重公平的再分配政策

建国以来,失业率不断降低,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证。在1960年,新加坡的失业率高达10%。到70年代中期,新加坡就实现了完全就业,也就是失业率被控制在3%以下。2015年,失业率在2.8%。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新加坡拟定了体现公平和累进特征的再分配政策。就业机会少、技能低、有特殊困难的中低收入阶层可通过就业入息补助、特别现金补助、特别保健储蓄、水电费回扣、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教育等应付日常开支、降低生活负担。老年人可利用乐龄助行基金、老年照顾基金保持健康、安享晚年。有继续工作能力的老年人可以享受遍及各种行业的再入行培训,补充国家需要的劳动力,雇主和雇员都能得到财政补贴。社会为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但需要看护家庭的妇女提供临时或在家能够完成的工作。富裕阶层需要交纳更高的房产税和豪华车辆注册税。

四、新加坡绿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ELA在2015发布的“全球最适合居住地区的调查”显示,新加坡连续16年蝉联榜首。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文章《什么是治理》中,视新加坡为全球良治榜首。在当代世界,新加坡堪称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楷模,且在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活力。纵使各国国情不同,但新加坡绿色发展的一些经验,在全世界仍有普遍借鉴意义。

(一)审时度势,从自身实际出发,化挑战为机遇

事实证明,在国际形势对新加坡提出挑战时,这个小国都能找到转型机遇,顺应世界发展形势,从而化险为夷。刚建国时,马来西亚试图绕开新加坡港并对新加坡的工业品筑起关税壁垒,新加坡决议迅速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形势。从1968年到1971年,英国从新加坡撤军。这给新加坡的安全和经济带来了巨大风险,许多人可能因此失业。新加坡政府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责难上,而是借助英国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对失业人员再培训、建立航空体系、利用获取的优良地产和其上的设施和附属设备开发商业潜力和石油勘探事业。20世纪60~70年代,为了振兴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保护性的关税壁垒,实行进口限额,对大型跨国企业敬而远之。但是,为了获得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增强本国劳动人口素质,新加坡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保护效率低下的本土工业企业,邀请跨国公司把资本、技术和技能带入新加坡。在化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紧密团结,凝练干劲,国家认同也进一步增强。

(二)政治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新加坡政府以高效著称,人民行动党作为国家发展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其强有力的领导下,政府的治国理念能迅速转换为治国行动。在国内,人民行动党的执政不免遇到一些与现行政策相左的政治主张,但为了集中关心经济事务,稳固社会发展轨道,政府都毫不客气地采取强硬手段。整个公务员队伍强调实干甚于意识形态,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精英把自己的专业技能运用于解决时下问题,且清廉程度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国家力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只是创制规划、监管调节,发放补助,创造机会平等,力求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三)充分发挥社会和民众的力量

新加坡经常举行保持清洁比赛,国会议员和社区领导一起组织,居民全体参与,社会组织还经常开展“捡垃圾活动”。各种各样的竞赛和评比使爱护环境蔚然成风,“零浪费”文化感染到每一个人,更多地点转变成清洁卫生模范区。丰富的绿色倡导活动使新加坡从小孩到成年人都养成环保意识并见诸于行动。

新加坡突破了地小人稠的局限,成為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取得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存的卓越成就。其绿色发展经验今天越来越受到他国的重视和借鉴。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关系上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用地和资源紧张、空气污染、房价上涨、交通拥堵、贫富分化、治安无序等,可从新加坡的环保理念、社会政策、城市设计、产业布局、低碳技术、全民参与等经验中,吸收它的化劣势为优势、化需要为商机的绿色发展之道。

说明:本文是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主持的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批准号:14JZD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艾莉森,布莱克威尔,温尼.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M].蒋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4.

严崇涛.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1.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EB/OL].(2016-04-26)[2017-09-30].http://www.longfinance.net/global-financial-centre-index-19/992-gfci-19.html.

严崇涛.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3.

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新加坡史[M].欧阳敏,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421.

韩福光,朱莱达,蔡美芬,等.李光耀:新加坡的硬道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78.

李光耀.李光耀观天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95.

责任编辑:许 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新加坡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