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2018-02-02汪星星陈丽丹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相关者学者利益

汪星星+陈丽丹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国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目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研究过程中普遍关注利益相关群体的“利”,今后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和“责”,以及村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心理镜像研究。

旅游业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以及对社会综合就业贡献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在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拓宽农民收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等文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乡村旅游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探讨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乡村旅游所进行的研究,揭示其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最开始主要用来解决公司的治理模式问题。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都是利益相关者的联结体,企业关注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最优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旅游文献中,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起学者的深入研究,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论述以及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方面。其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是研究的基础,而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成为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贾生华和陈宏辉系统梳理了西方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为我国学者提供了借鉴依据。宋瑞在系统梳理国外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基础上,依据其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次,并指出我国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保护地等10个主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关于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综合学者的研究,其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当地政府以及非政府企业。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研究

国内学者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模式选择、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利益冲突、利益协调、利益均衡、利益保障,以及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三个方面,也有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中绩效评价和政府职能等进行研究。

(一)乡村旅游模式选择研究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模式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发展模式、经营模式以及组织模式等。陈志永、李乐京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深入剖析了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指出其社会经济意义和现存缺陷并提出完善建议。乔磊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利益主体之间明确的分工,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构建了“政府+股份公司+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协会”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何艳琳、耿红莉系统分析了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产业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指出产业组织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此外,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力量,造成大部分利益被外部投资者获取,当地居民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提出了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基于当地内部资源和文化,由当地社区居民主导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程增建、王金叶构建了内生式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指出核心利益群体和外部战略利益群体的协同合作,是内生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框架。陈烨在其硕士论文中以北京市密云桃源仙谷为例,系统研究了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印证了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缓解当地居民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和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利益分配、冲突、协调、均衡、保障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当地政府、社区集体组织和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高军波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剖析农户利益分配不均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胡文海、章晴等学者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益协调策略。古红梅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北京市郊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指出构建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分享机制、关注各方利益诉求、平衡各主体利益关系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韩垚、杨晗立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和原则,从激励理论的角度提出产权激励、收益分配激励、政府激励和意识激励,共同构建乡村旅游相关主体利益保障机制。

(三)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

社区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开发中,社区的地位却得不到重视,如何增加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发言权,成为学者关注的另一焦点。范轶琳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运用单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现存问题,并提出社区参与提升路径。邱慧提出社区参与对编制规划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分析我国目前旅游规划中社区参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机制模型。

(四)其他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绩效评价以及政府职能进行研究,丰富了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张海燕、罗健阳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游客、社区居民以及开发主体三个视角,构建乡村旅游绩效评价体系。何艳琳、耿红莉概述了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形式及选择,结合目前主要产业组织模式中政府的引导、扶持、主导以及协调作用进行分析,提出实现政府作用的现实路径。任能系统地梳理了江苏省甘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职能,指出政府在履职过程中存在越位和部分职能缺失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在研究的內容上,国内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利益分配、利益冲突、利益协调、利益均衡、利益保障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识到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认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是社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均衡,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学者指出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主导和协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另外,研究主要是个案研究,通过对具体区域的乡村旅游案例研究,指出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同类区域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指导性建议。

国内学者普遍认识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了解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利益诉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均衡。相对的,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多集中于乡村旅游开发、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中利益主体的“利”,但忽视了他们的“权”和“责”。利益相关者不仅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也是对乡村旅游发展施加影响的主体,今后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研究。另外,乡村旅游作为贫困地区脱贫减贫的重要手段,村民作为直接和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心理镜像以及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也具有研究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相关者学者利益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学者介绍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