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简生活下的小户型空间家具产品创新设计
2018-02-02王倩宇杨海波张梦兰罗观杏覃娜
王倩宇,杨海波,张梦兰,罗观杏,覃娜
(武汉科技大学,武汉 43008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多地区房价的不断攀升,小户型住宅已成为人们的购房首选。小户型住宅的持续热销给家具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方向,许多家具品牌企业也在不断地对小户型家具产品的设计进行尝试与探索。尽管小户型家具产品的设计在近几年一直备受学术界和社交媒体的关注,但由于家具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常规化的成品家具在风格和尺度两方面很难同时满足小户型空间①,小户型家具又没有一定的标准作为参考。所以绝大多数小户型家具的设计仍脱不开传统家具的条框,有的形式功能单一,有的则受制于平面使用空间,这所有的元素就像是堆砌在屋子里的物品一样,设计师们需要依靠某种原则或思维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后对有用的东西进行整合,整理出与设计理念所契合的设计方法,再对小户型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断舍离生活理念的引入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种现代家居整理办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断,即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是脱离对物质的迷恋。不难看出,断舍离是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取舍。设计本身好比是一种交流,它传输着时代的动力和对自由的表达②,而断舍离哲学追求的便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这种通过不断地取舍进行主动代谢的方式与快节奏现代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不断更替的生活状态不谋而合。
家是心灵的港湾,从物质层面来说,这个家就是我们所居住的空间。而家具与纯粹的客 观事物相比,是一种人造物③,它的设计更多的依赖于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那个被人们借以与空间环境相联系的媒介——家具,也需要被重新定义。于是就产生了现在的问题,小户型的家具产品该怎么设计?或者说怎样让小户型家具的设计顺应时代的更替做出一定程度的创新?断舍离生活理念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断舍离思想引入到小户型家具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是由于当下的小户型家具处在一个非常混杂的状态。小户型的家具设计必然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传统家具具有很完备的设计流程,设计师们在传统家具向小户型家具设计的过渡中很容易将前者的设计要求当作后者的充要条件,殊不知,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在既定思维下再去灌注再多的元素也是徒然。巴普洛夫曾指出:“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开展更广阔的前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④。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们在遇到一些焦灼的事情或者两方僵持不下时会采用到这样的解决方式,那么对设计而言呢?是否可以用“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呢?加法不能解决问题,那就退后几步,用减法。当减法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么在问题结果的层面上,减即是加。
图1 IKEA框架结构柜
图2 便携式厨房工作台
图3 隐藏式餐桌
二、断舍离生活理念引导下的小户型家具设计方法
(一)断绝不必要的束缚
断绝不必要的束缚,也就是从思维上断绝家具既定的、附加的条框。譬如在人们既定的思维里,大多数家具几乎是不需要移动的,柜类家具也必须要有一定厚度的外壳。但这样的设计对小户型来说并不是最合适的。据调查,家具在一般起居室、办公室等场所占地面积约为室内空间面积的35%~40%⑤,小户型则更多。可见,笨重的设计不仅不能节省空间,往往还价格不菲。这就像是你只需要一个鱼骨,别人却硬要卖给你一整条活鱼一样令人难受。
当设计师们解决掉这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轻质的、可移动式的,抑或者框架式的家具更适合小户型住户。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改变家具所在的位置,以此来不断改变自己在室内空间里有效的行动路线。谁会不喜欢新鲜感呢?人们用家具的初衷是什么?终究还是不能脱离家具的功能,找到了这个基准,大可做出大的让步。框架式家具和架格类家具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保留了家具完成自身使命最重要的“鱼骨”部分,而选择舍弃传统意义上的“必须”。IKEA的框架结构就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见图1,它的构件简单而灵活,对环境也没有过多的要求。
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却不光在居室里,而家具又一定是只能被用在居室里吗?便携式家具显然就反驳了这个问题。小户型居室的受众群大都是在外打拼的年轻一族,他们的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徒步、郊游、骑行等等,具有便携性的家具不仅能够连接人们的生活轨迹,还能够在人们外出的时候在情感上给人以安全感和亲切感。图2就是一个便携式的厨房工作台,造型结构简洁,拆卸方便,可以在户外使用,熟悉的厨房工作台也能让人更快地融入户外环境。
俄罗斯套娃的神奇在于不断有惊喜出来,一层又一层。而隐藏式家具显然也具有这种令人愉悦的神秘感。谁说家具就一定要完全表露在居室里?把表露在外的部分“藏”起来对空间使用面积小的小户型用户来说是更为合适的。图3就是一款隐藏式的餐桌,通过细小位置的结构叠加伸缩将一整块桌面藏进柜体,既能够在不用的时候节省空间,又能在使用这款家具的时候给人带来趣味和惊喜。
由此看来,当我们断绝掉对于家具在思维上的束缚时,是能够为小户型居住空间的家具产品设计找到更为明确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的。当这些虽是不同形式,却都有同一个基于空间利用考量的家具产品类型被重新整合,加以特定方向的设计时,那么小户型居室的空间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若是将每一件家具当作是一个点,那么当这些单点存在合理的时候,他们所能够形成的线与面才有可能是正确且合理的。
(二)舍弃单一功能定视
舍弃单一功能定势,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大部分家具都是作单一功能使用的,尤其是中国古代家具,家具还因为不同的功能被明确地分成了卧具、坐具、乘具、庋具。但当居住空间缩小的时候,放弃对家具单一功能的定势反倒是一个解决空间问题的方法。
在占用同样空间位置的前提下,多功能家具在具备传统家具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有其他的附加功用。多功能家具是一种在具备传统家具初始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他新设备功能的现代家具类产品,是对家具的再设计⑥。多功能家具,是非常与时俱进的,也是结合时代与科技的一种再设计家具。它既可以是基于科技的功能整合,也可以是基于结构设计的模块化分割,“多”的概念,可以体现在很多的层面。这既是对现代科技的生活化应用,也是对家具以人为本思想的再深化,当单一家具的功能增多的时候,它也更加的人性化,而不再拘泥于名称或者家具种类带给它的限定属性,也更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模块化的多功能家具。图4所示的来自西班牙的3MOODS百变沙发就是模块化的多功能家具,它将四人位的长条形布艺沙发作为基本元素,根据需要可变身餐桌、带脚凳的贵妃榻或其他形式,使用形式非常灵活。对小空间来说是很适用的,功能强大的同时兼具了美观和舒适性。
图4 3MOODS百变沙发
图5 折叠桌子
(三)脱离时间空间限制
脱离时间空间的限制,顾名思义,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两点入手来设计小空间的家具产品。空间的大小已然限定,但家具自身被使用的时间,以及它呈现的空间结构、方式、位置等等都是没有限制的。根据空间实际形态,充分利用家具把室内空间划分出会客、就餐、储存、学习等各个功能空间⑦,这是人们希望家具使用能产生的效果。但是现代居室的功能分区并不明确,在现代小户型的居室里,一个空间兼具几种职能都是非常常见的。譬如厨房和餐厅的融合,客厅和卧室的交换使用。这样的融合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也是对小型家具设计的考验。而这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应该就是折叠式的家具。
便携式折叠家具设计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胡床”和“交椅”,也就是当今使用的“马扎”“折椅”的前身⑧。现代的折叠家具更是五花八门,形式各异。折叠家具的主要特征就是能够折合放置或叠放,一般由家具的主要部位上的一些起连接作用的折合点来实现折合,非使用状态时可以折叠合拢,既节省空间,又便于搬动⑨。由此可见,折叠式的家具就是家具设计中脱离时间与空间限制来进行设计的典范。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呈现不同的状态,即不使用时能够在某个特定方向上进行几何重叠或旋转重叠,使用时则在空间内进行不同形式的有效延伸。图5的这款折叠桌子就是一个典型,当人们需要它时便将它展开,不需要时则可以将它旋转重叠成一面能够挂在墙上的镜子。实用功能强大且不同时间的存在形式合理,又脱离了小空间的束缚,改变家具本身存在形式的同时又充分地利用了空间。
三、结语
小户型家具产品在当今拥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通过对断舍离生活理念的思考,将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引入小户型家具产品的设计中。使设计师们从根源上对小户型家具产品产生新的认识,抛却固有思想,真正了解到小户型用户群的需要,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从人的需求出发,又回归于人”⑩。也通过对一些不同类型适合小户型家具产品的分析使小户型住户对自己的需求有更准确的认识。小户型住宅的时代已经到来,小户型家具也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彭敏.小户型住宅家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12):96-99.
②(意)米歇尔·德·卢奇.2001年国际设计年鉴[M].黄睿智,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
③余继宏,吴智慧. 家具形态的符号学特征分析[J].艺术百家,2006(6): 231-233.
④郑健启,李翔.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
⑤范蓓.家具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⑥李政,王述洋.多功能家具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
⑦徐雪梅.多功能家具在中小户型住宅中的应用[J].家具,2011(6):31-35.
⑧颜卫亨,计飞翔,张茂功.折叠结构体系及类型[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3(4):70-73.
⑨唐开君,行焱,工业设计:家具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6.
⑩李珂,宋明燕.产品设计中用户价值观分析研究[J].包装工程,2013,34(20):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