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下)

2018-02-01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杨震论点角度

议论文部分

哈尔滨市第96中学  于海松

哈尔滨市文府中学    赵    丽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界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オ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菜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的故事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侍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讀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将兵马“置之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畏惧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20.(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3分)④到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22.(2分)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23.(3分)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下面依据考试说明,从解读文章,更有效地作答方面,对今年中考议论方文阅读试题作以具体分析。

从文章的选择上看,《人当有所畏惧》一文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体现时代性,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文章内容深浅适度”,同时,命题上也体现了稳中求新的原则,不仅涵盖了文体知识,感知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等传统题型,还设计了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发表独立的见解,作出富有个性的解答。

一、读文章,析文本

将议论文内容理解透彻,是考生获得理想分数的关键。答题时考生审清题意,确定好题干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准确锁定答题区间,答题语言规范到位,这是得分的另一个关键。

就今年的议论文阅读来说,先要从标题入手,结合文章内容找准论点,标题《人当有所畏惧》,属于完整句子,论点式标题,且作者从人如何对待畏惧的问题的两种说法入手引出论述,在第一段的论述结合后得出的结论也和标题相呼应。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人当有所畏惧。

第二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阐述了人当有所畏惧的原因,即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

第三段又列举了杨震暮夜却金的事例进一步阐述了人当有所畏惧所产生的好的结果。

第四到六段从反面论证无所畏惧者有恃无恐的三种情况,分别列举了何进倚仗权势而无恐,最终身首异处;吕布倚仗武器无敌,最后被曹操所杀;马谡倚仗死读兵书而置兵马于死地,导致全军覆没等三个具体事例来从反面阐述观点。

第七段分析了无所畏惧者失败的原因,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结论。

二、读局部,析论点

(一)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不能把“论题”(论的是什么)和“中心论点”(或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这两点是不同的。

(二)如何寻找中心论点

1.看中心论点的位置。

(1)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鲜明的中心论点。

(2)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如《谈骨气》。

(3)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4)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当有所畏惧》就是题目即论点的形式,没有难度,学生回答的准确率非常高。

2.看句式。

中心论点句式通常为判断句或陈述句。判断句的典型句式是“什么是什么”。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陈述句即带“。”的语句,有的文章结尾以感叹句的形式表达出论点,学生必须将其转化为陈述句。

中心论点通常是一个明确观点的完整语句,无主语可补出主语。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补充为:我们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心论点的语句通常无修辞,但作者在文章反复强调而且比较浅显的修辞语句是可以直接当论点的。如《理想的阶梯》一课,中心论点就是一个比喻句“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原文题目及文中都反复强调此句,且比喻比较浅显。

(三)读细节,明确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是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例如名人伟人正面或反面等事例均属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例如引用名言俗语等都属于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对比论证是由一正一反的兩个事例或道理或比喻构成,这是判断关键。

比喻论证是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其实论证方法题是整个议论文阅读中最简单的题目,学生根据知识可以轻松判断出来,请看22题。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非常明显的引用名人名言,即道理论证。再看,“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这一句是典型的举例论证 。

(四)读细节,分析总结归纳

2018年真题《人当有所畏惧》阅读中21、23题都是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的能力,学生须读懂读透文本来分析归纳作答。这样的题型也有方法可循。方法如下:1.锁定段落,寻找段落中心句;2.结合文本,分析归纳;3.联系问题,有效转化;4.言简意赅,明确作答。

例如21题,学生通过锁定4-6段,找到相应的中心句,就可以轻松解答。答案自然是:侍权而无恐,恃器而无恐,恃书而无恐。

再如23题,学生通过锁定第3自然段,找到中心句“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再联系问题,将“人”转化为“杨震”,连成句子作答。因此,答案为“从这件事中能看出,杨震有所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

  命题作文部分

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孙    飞

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

徜徉书海,醉心音乐,欣赏比赛,学习技能……痴迷其中的那份快乐难以割舍,痴迷其中的那份执着不易改变。

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世界多了进步的动力。

请以“不变的是那份痴迷”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命题作文题的把握,首先要分析题目:《不变的是那份痴迷》,“痴迷”和“不变”是标题的关键词,也是写作过程中必须兼顾的两个重点内容。如果顾此失彼,都会出现偏题现象,都不能达到作文的基本要求,也就更不能实现作文的最佳效果。

抓住标题的关键词后,要关注提示语,寻找标题关键词和提示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真阅读提示语,不难发现提示语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这句话对关键词“痴迷”进行了解读。“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表现出迷恋的程度为“深深”,才能称得上“痴迷”,才能吻合题目的要求。

第二层:“徜徉书海,醉心音乐,欣赏比赛,学习技能……痴迷其中的那份快乐难以割舍,痴迷其中的那份执着不易改变”。这一层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徜徉书海,醉心音乐,欣赏比赛,学习技能……”提供了入文创作的素材角度,深深迷恋的可以是“书”“音乐”“比赛”“学习技能”等,由此可以推而广之,深深迷恋的还可以是乐器、书法、武术等,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的思路,入文的内容可以丰富和多彩;“痴迷其中的那份快乐难以割舍,痴迷其中的那份执着不易改变,”紧扣“不变”,这句话明确交代了“不变”的原因,是其中有“难以割舍的快乐”“不易改变的执着”,它为学生提示了主题升华的方向。

第三层:“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世界多了进步的动力”,这句话介绍了“不变的那份痴迷”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痴迷”使“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世界多了进步的动力”,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提示语对标题关键词进行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解读,认真审查标题和提示语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找到标题和提示语的内在联系,是使作文提升的关键。

认真审题后,如何将精准的审题结果通过创作呈现出来,全面的构思十分重要。那么,构思中应关注哪些内容呢?

1.要关注“痴迷”的具体表现,如何能体现“深深的迷恋”呢?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尤其要关注对迷恋程度的细致描摹,这一部分应该是文章的重点和亮点,所以要精心设计和把握。

2.要注重体现“不变”,恒久不变需要在过程中逐步展开,以时间顺序安排内容为不错的选择。

3.更要关注主题的确定,主题可以体现学生思维和认识的深度。“痴迷”的可以是特长,也可以是兴趣,但更可以是一种情怀。前者认识较浅显,后者认识则较为深刻。

2018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生选材范围不受限制,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与能力。但同时这一命题又不失筛选和选拔的功能,学生对文章细节内容的表现和主题挖掘的深刻程度,又凸显了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性。

结合2018年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关注以下内容:

1.要加强作文教学中的审题训练,保证学生的作文能够切题,不偏题、不跑题;

2.加强日常教学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反复提示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3.关注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学会准确而生动地表达;

4.坚持对学生进行书写的训练,一手好字,受益终生。

材料作文分析

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闻晓清

美丽的大森林是百鸟共同的家园。这天,乌鸦飞到森林南面,发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决定在此安家。不久,又飞来一只猫头鹰,它对正在忙碌的乌鸦霸道地说:“喂,这是我早看中的地盘,你赶快离开!”为此,它们争吵到百鸟之王面前,百鸟之王平静地听完它们的叙述,对乌鸦说:“森林这么大,可以栖息的大树有很多,你就礼让一下又何妨?大家相处,贵在礼让。”接着,它又对猫头鹰说:“你也要自律一些,对待别人不能那么粗暴,大家和谐相处,不好吗?”从此以后,大森林中很少再听到争吵声,鸟儿们礼让、自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大森林便一直鸟语花香,和乐安宁。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礼让是人应具备的美德;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切准时代脉搏,紧扣时下热点,既是给人启发的材料,又能让人深思悟出哲理。小小材料体现文以载道之精神。材料角度广阔,开放性强。每个提炼出来的角度都能贴近初中生的生活认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选取自己擅长的角度,发表真知灼见。

材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呈现。乌鸦和猫头鹰发生纠纷源于各自只站到自己的立场上,互不相让。百鸟之王站在公正的角度上对二者皆有点拨。面对乌鸦,它指出:相处贵在礼让;面对霸道的猫头鹰,它指出:要自律,不粗暴,和谐相处。乌鸦和猫头鹰端正了自己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对其他的鸟儿有了积极的影响,使鸟群们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有了最好的结局。

由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关键词:礼让、自律、和谐、习惯。这也是提示语中给出的四个可以议论的角度。找出了合适的角度,就可以选取出自己有话说,比较擅长的角度去論述。

对于分析能力强,逻辑思维缜密的孩子,其实还能够从材料中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信息:

1.从此,森林中很少听到争吵,说明乌鸦和猫头鹰都接受了百鸟之王的指导,有所改进。因此,可以分析出一个新的角度: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2.乌鸦建造自己的家园,已经开始忙碌的工作了。猫头鹰也来抢地盘。为了避免纷争,两只鸟都放弃了自私的一面。为了和谐这个大局,他们是有所割舍的。所以,这个角度也是合适的:从大局出发,舍弃个人利益。

3.百鸟之王在处理问题时,不偏袒任何一方,真诚坦率又语重心长。不仅使两只鸟都听从,还让其他的鸟儿们引以为戒,用行动表现出对领导者的折服。百鸟之王是善于协调鸟儿之间的关系的。可见,善于协调关系,这无疑又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给出的提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万不可断章取义。只选取一半的信息仓促成文就容易造成失误。这句话中有两个信息点,自律是百鸟之王对猫头鹰的要求,对自己要自律,那么面对他人呢?就要宽容一些。宽以待人是在严于律己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所以,盲目地选择宽以待人为论述的角度就会造成偏题。

面对材料作文,审好材料,选好角度是完成作文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前提,合理构思、有理有据地论述就会水到渠成。对于给材料作文,给学生的建议如下:

1.要从对材料的把握分析入手。精准的定位会让书写文章事半功倍。

2.哈尔滨中考材料作文目前是给出提示的角度的,这无疑降低了审题的难度。选择角度多了就会让思路混乱,要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去完成。

3.要积累一定的论据。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力的论据支撑,平日厚积才能在考场上薄发。建议学生平时积累论据的时候能够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有据可依,让作文不空泛。

4.议论文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我们作为教师要知道,套路是给不会写作的学生模仿的,对于会写作文的学生不必拘泥。思想决定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就会使文章显得生硬,有依葫芦画瓢的嫌疑。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杨震论点角度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