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2018-02-01付用江
付用江
大量阅读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实验的见证者、学习者与参与者,笔者仅从学生如何进行大量阅读这個层面来阐释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如果说教材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例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就是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与开阔视野的一块试金石。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内的阅读必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行之有效的课内阅读与相得益彰的课外阅读,是实现大量阅读的不二法门。
关注课内阅读引领
课内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石,课内阅读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与方向。因而教师对学生课内阅读的引领至关重要。
1.积极探索课堂新模式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下的课堂,就应顺应实验的步伐,多去做一些阅读的尝试与改革。以教材为范本,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依托,积极探索以文带文、多篇整合、群文阅读、阅读推荐课、阅读赏析课等课堂新模式,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阅读文本。
2.做好教与读的新转变
这就需要教师解决好教材、丛书与其他阅读材料有机整合的问题,树立主题与整合意识,做好阅读文本的归类整合。教师还要解决好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时间分配。学生会的问题不提不讲,学生通过探究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讲,提高课堂问题的导向性与有效性。
3.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引领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在阅读体验中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用自己的分析来绑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现象。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个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审美体验。
4.努力实现课堂评价多元化
对于阅读课堂的评价,也不应一味追求轰轰烈烈大场面、激烈纷争大格局的活力课堂,小桥流水,静默无言,润物无声的阅读课堂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
夯实课外阅读阵地
学生带着课内阅读中获得的体验与技法,利用课外更多的时间去主动阅读,进而又实现了对课内阅读的印证与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内大量阅读仅仅是学生阅读的开始,而更多的阅读其实是在时间更为广阔的课外。
1.关注学生点滴积累的汇聚
阅读,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晨诵、句子迷、成语积累、好句子积累等形式,让学生从点滴做起,用阅读的涓涓细流,汇成知识的浩瀚大海。
2.培养学生多种形式的阅读
生活,是最大的课堂。阅读不能仅仅停留于纸质的书籍。手机、互联网乃至电视广播无一例外都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所以在纸质阅读的同时,教师还应顺应时代发展,重视新媒体的阅读效应:充分利用各类手机APP、QQ、微信合阅读资源,将《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听写大会》《最强大脑》《百家讲坛》等视听节目融入学生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多种感官沁润的过程。
3.拓宽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教材与丛书给我们抛出的是“砖头”,我们更须重视“引玉”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让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浅阅读转变成深度阅读;引领学生由单篇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从名家的一本书到一个系列的阅读。例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到《易中天品三国》,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到毕飞宇的《小说课》……相信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不再肤浅。
构建读写阅读联动
有了大量的阅读,必然会激发学生写作的诉求。有了写作的磨砺,势必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教师要注重构建阅读与写作的联动机制。
1.增强对学生作品的展示意识
通过班级作文展读、作文大赛、文学社等途径,让学生的作品上墙、上报,甚至将学生的作品印成散发着墨香的的小册子,让学生的阅读有动力,有滋养。
2.增强对学生写作的引领意识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与领悟写作技巧,就要充分利用单元作文指导课、名家作品赏析课、当代名家作文课。让学生在专业引领中实现写作从外化到内化的自我成长。
3.加强对阅读与写作的示范意识
师生共读一本书,师生共写一篇文章,教学相长,会大大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笔者曾经依托曾冬的《唐诗素描》与《宋词素描》,引领学生进行课内古诗的改写与尝试,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很高。改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诗歌深度解读的过程。
4.增强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
教师可通过名家视频、自我垂范、师生共写等途径,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让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端端正正地写字。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实现读与写的联动。
总之,在这场浩荡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每一位语文人同心同力,共同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