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书装帧“颜值”有多高

2018-02-01刘疆

畅谈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册页卷轴装帧

刘疆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古代书籍都是线装书的样子,其实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样式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匠心智慧。那么,古代书籍究竟长什么样?“颜值”究竟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书籍装帧始于竹木简册

中国古代早期文字的书写载体有好几种。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上书写占卜结果。《墨子》中提到,古代圣贤将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简或缣帛上,刻写在玉石、金属器皿上。玉石、青铜器当然不可能进行装订,有些甲骨虽然也有钻孔,可能曾用绳子串联,但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排序,也很难算得上是装订。真正的装帧,应当滥觞于简册。

《尚书》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简册是否真的起源于殷商时期,目前还不确定,但至少到了东周时期,在竹木简上书写文字己相当普遍。写有文字的竹木简叫“札”,再用绳子编连起来叫“策”,《春秋左传正义》有“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的说法。“策”又与“册”相通,从“册”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就像是连缀在一起的竹木简,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编”。《史记》记载,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意思就是读书读得用心,把竹木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很多次。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的帛书,“帛”指缣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用缣帛制作书籍,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曾在很长时间内与简册并用,合称为“竹帛”。

帛书虽然有质地轻薄、易于携带等优点,但毕竟制作成本太高,因而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质优价廉、便于书写的纸张。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纸张的实物,有的上面还写有文字,只是这些纸的质地较为粗糙,其主要作用大约是包裹物品。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解决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问题,因而“天下莫不从用焉”。

有趣的是,纸书在出现初期,也仿照简册和帛书的样子做成卷轴。西晋傅咸所作《纸赋》称赞纸张“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证明当时的书籍是成卷的。唐代《续高僧传》中多次提到隋唐时期的佛经采用卷轴的样式装帧,如唐玄奘就曾将“所获经论奉敕翻译,见成卷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曾发现大量的写经,也大多为卷轴装。卷轴书籍还有豪华精装版,如《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秘书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可谓华丽至极了。

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卷轴装的长卷纸书翻看起来不太方便,因而后来又发展出册页形式的装帧方法,从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直到线装。

较早出现的“经折裝”,是简单地将长卷从头至尾按照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用厚纸粘接上封皮。如今在影视剧、文化衍生品中常见的奏折,就是经折装的典例。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往往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进而催生了韵书的发展。韵书类似于现在的字典,需要便于翻阅查找,因此出现了介于卷轴和册页之间的“旋风装”,也就是“龙鳞装”。旋风装较为复杂,要先将书卷按照经折装的方式折好,再取一张比书叶略宽的长条厚纸做底,将折好的第一页全部裱粘在底纸的右端,然后将其余册页的右端依次粘在底纸上。旋风装书籍收藏时将底纸卷起,外表就是卷轴的样子,打开时则每页都能随意翻看。又因册页鳞次相错粘贴,打开时形似龙鳞,故也称“龙鳞装”。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空前发展引发了书籍装帧技术的进一步变革,于是“蝴蝶装”应运而生。“蝴蝶装”需将书页沿中缝线把有字的一面向内对折,再把每页的折边部位按顺序用浆糊全部粘连起来作为书脊,最后取一张较硬的纸张粘在书脊上作为封面和封底,书籍打开后,书页向两侧展开,恰似展翅的蝴蝶,因而称为“蝴蝶装”。

与蝴蝶装类似的还有“包背装”,区别为书页是有字的一面向外对折,装订时折痕朝外,为了牢固,还会在书脊处打孔穿上纸捻。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会将无字的纸背示人的缺陷,因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采用包背装。

现在我们常见的线装书究竟起源于何时,还没有定论,至少在唐代的敦煌文书中己出现了用线绳穿钉的书籍,这种称为“缝缋装”的书籍可以看作是线装书的前身。线装书的普及是在明代,其装帧方式类似于包背装,只是装订时不需纸捻固定,书皮也裁成和书页同样的大小,一起打眼穿线装订,最后裁齐书页即可。线装书装订牢固、便于翻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猜你喜欢

册页卷轴装帧
齐白石《花草工虫册》:荣宝斋珍藏以1.299亿元成交
掌控板动态卷轴
卷轴:雪
卷轴:骆驼
边寿民干笔小品册页赏析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略论高简的山水画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
埃及历险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