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管理公共服务视角下民间艺术资源的发展

2018-02-01闫国

艺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公共文化公众

闫国

【摘要】 视觉文化时代以形象为基础的消费推动公共文化生活中大众审美消费文化需求,公众对于地域异质文化的符号消费推动了绵竹年画资源的公共文化资本转化,成为当下地域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以政府、企业、民间艺术传承人构成的对民间艺术资源管理的公共文化机制中,年画作为奇观性、体验性、视觉性、差异性符号的表征,逐步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成为集体的、开放的、系统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地域公共视觉文化资源,并借助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现形象资本的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 视觉文化;公众;绵竹年画;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图像作为文化的表意与传达由来已久,20世纪的图像在科学技术的辅助和支撑下逐步成为“文化主因”,由视觉主导的图像生产、传播和接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事实上,正如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所阐释的那样:当代社会进入到了一种以图像为中心的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的文化模式,且作为文化表达主因的图像全球化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以及其对本土的反思和表达,并直接作用于地域文化的表达系统。

景象社会文化下的绵竹年画在体验文化生态的不断推动下,既维系着地域化、民间化的本土视觉文化体系,又延伸与拓展着当下文化公共服务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整合与演进。以图像为想象基础,绵竹年画在民族和国家、民间和大众、地域和球域、传统和当代、传承和资本要素的“融合”“互异”的表达和重建中形成的当代绵竹地域公共性视觉文化资源越来越综合与多元。

一、绵竹年画作为公共性视觉文化资源的转化

地域文化符号的根本在于以物质形态表达的非物质文化生态和延续脉络,要实现对以非物质存在的根本认知、把握和为公众接受、存续,需要借助物象的转化与再现使其成为一种活态文化形态,因此,物象的转化与再现也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复制,其本身包含有转化和再创造。

在以年画为地域公共性视觉文化的构建中,通过以政府、企业带动,民间艺术传承人参与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将地域、自有封闭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转向对外交流、面向公众、兼容与开放的公共文化资源转化,年画首先成为了公共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不断完备的绵竹新年画村营造中,年画作为地域文化视觉文化表征的功能性改变较为明显。在孝德镇射箭台年画村民间年画传承人陈兴才的年画作坊里,年画生产场所已经由传统农家院落转移到兼具手工艺生产与游览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综合公共展示空间。在这一民间艺术综合公共展示空间中,作为传统民俗文化张贴的年画角色逐渐转化为物化的民间审美符号而存在。这一物化转变体现较为明显的是:在民间艺术综合公共展示空间中,居于守护地位的对于“门”的重视已经逐渐淡化,给予“门”这一地域性、防备、局部、非对外的角色以“超能量”的视觉符号——秦琼、尉迟恭的塑造以“粗线条”与“放松”状态呈现,而具备点缀装饰风格的墙上年画创作细致入微,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精心装裱予以增色添彩。绵竹年画中最古老、最传统的表现形式从“佑吉祥”的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转化为符号消费背景下公共文化生活中大众审美和装饰消费文化的需要,且面向更为广泛、流动的受众群体。这一转变最终呈现为体验经济下公众对地域异质文化的奇观性、体验性、视觉性、差异性符号消费。

同时,视觉文化消费语境下的传统年画也在不断地的仪式化包装与改造中逐渐符合全球化对其的各种规范与想象,像机械印刷年画的出现,等等。在以年画为公共性视觉文化的转化中,通过政府、企业、民间艺术传承人组成的艺术管理公共服框架,通过培训本地民间年画从业者、引进美术专业从业者提高绵竹年画的创意创制水平促进绵竹地域民间美术资源与创意的不断融合,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投融资运作对年画手工艺术资源的创意开发,使得地域日渐式微的传统资源向新的公共视觉资源转化。绵竹年画在创造性地域视觉资源转化中不断系列化、衍生化,形成新的衍生品,像刺绣年画、金银丝年画、竹编年画、木雕年画、皮雕年画、陶版年画等等。以物质形态表达的地域视觉文化符号,在创意与传统融合下形成新的公共性视觉文化表征形态,一方面使当代绵竹地域公共性视觉文化资源更为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使传统生态式微下的年画资源在与创意结合中构成新的活态文化,并获得与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新出路以及抵抗逐步消亡的能力。

二、绵竹年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场的静态元素

由于现代城镇化建设进程迅速发展,绵竹传统年画赖以存在的原村落空间渐渐消失,尤其是2008年大地震对传统村落空间的破坏。在新兴的绵竹年画村落中,绵竹年画由原来的封闭、排外状态逐步向公共与开放状态转型发展。在开放、多元的现代新村落形成的公共文化空间中,绵竹年画逐步与新型文化融合延伸,如新的社区文化、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创意文化等,以年画村为主体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影响并延伸社会网络关系、增量社会资本的重要条件。作为地域文化服务空间场域的绵竹年画博物馆和作为地域文化服务空间场域、经济场域的绵竹年画新村,是绵竹年画成为公共文化场静态元素的物化载体。它使绵竹年画摆脱了次文化的民间状态和由年节空间构成的乡村文化场,使公共文化场和经济场中的绵竹年画具备了空间上的开放性、参与上的自由性、认同上的自觉性、普世的公共价值化。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作为地域视觉形象认知、想象和发生的载体使绵竹年画超越了物质显像而转化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视觉表达和地域公共文化资本的共同延伸,并使分散于个体的本土艺术资源从私人的、封闭的、个体的状态中加以发掘,形成集体的、开放的、系统的、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地域公共文化视觉表达,构成形象资本系统的延伸。

在地域文化服务空间场域的绵竹年画博物馆中,一百多件不同时代的绵竹年画雕板、一千多件不同时期的绵竹年画原创作品被收入展示陈列,公众作为更为自由、自主、不受节点限制的视觉主体进入集体、开放、系统的文化场,形成了“看”的社会普遍性关注,进一步弥合了社会新生态下大众文化认知、消费与传统文化记忆间的断层。在兼具公共文化场和经济场性质的绵竹年画新村中,作为农村新生态和文化转型发展的示范性场所,绵竹年画村一方面既是社会公共文化塑造的场域,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倡导背景下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转型塑造的经济场域。自2005年新绵竹年画村建设以来,优化整合的年画公共文化空间中年画超市、年画主题餐厅、年画主题农家乐等,使年画文化作为无形资本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延伸出多元、多层次的有形资本形态。这些新型文化空间形态中文化的新融合与延伸产生的角色转化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本的增量:功能性向观赏性的转变推动有形文化资本的年画与无形文化资本的创意思维进一步融合形成新文化业态的可能性;传统乡村文化场向农村新生态文化场所的转变推动民众角色由传统农业劳动者到新型文化业态下民间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参与者的转换,新公共文化空间参与者、体验者的增量与不断流动使农村新生态文化场以更加社会性、公共性、开放性状态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endprint

绵竹年画作为开放视域下的视觉文化形式进入公共文化、经济场域,在消费、娱乐带动的文化消费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的多重空间格局中,由年画和新农村文化场、经济场中的公众形成新农村理念下对时代性公共价值理念的参与性共建和共同治理。由年画新村充满时代文化感的“讲法律、讲文明、讲科学”“三讲三爱”“自由、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文明家风、和美家庭”“自由、爱国、公正、平等”“爱党、爱国、爱家,文明进步,进步发展”系列墙体年画融合了现实新农村景观,构成时代发展观下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在时代文化观念下由传统年画、新农居、公众及其新生态形式组成的在场性、参与性、共同性,使绵竹年画保护与传承为主导的意义再现,发展为活态生态空间中以社会核心普世价值观为立意主旨的公共价值化的特色公共性视觉文化资源。

三、绵竹年画作为公共服务空间下的想象性文化延伸

传统绵竹年画作为农耕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以竹纸为承载民间图像符号的平面媒介,将地域原生态的文化予以静态呈现。由传统纸质媒介平台延伸的是农耕文化下以年画为显像、年俗为中心的集体记忆体,这一集体记忆体以传统村落为空间想象,具有半开放的特质。在新的社会语境中,以年画为显像、年俗为中心的集体记忆体被置于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媒介文化服务空间,如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开放的公共文化场和经济场、绵竹年画新村等。尤其是在对地域视觉形象新的认知和想象中,视觉的表征(图像和影像)作为实践文化的最佳表达,它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静态的、平面的、碎片化的传统民间资源表达向感官的、体验的、立体的动态演绎与想象性延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具体体现为以绵竹年画资源为拓展原点的时间想象延伸和空间想象延伸,如以虚拟数字影像《迎春图》为代表的绵竹年画和现实节俗演绎《迎春图》为代表的绵竹年画。

(一)以虚拟数字影像《迎春图》为代表的文化延伸

《迎春图》被誉为“年画中的《清明上河图》”,是绵竹年画重要的资源核心。运用虚拟数字影像的方式对以《迎春图》为代表的年画资源予以想象延伸,具有重要意义。虚拟数字复原技术在以绵竹年画为资源的展览展示空间中的运用,远远超出其作为视觉展示辅助手段的狭义层面,已扩展到对于年画非物质形态的想象性延伸与建构。虚拟数字技术下绵竹年画的想象延伸最初是以绵竹年画公共空间中的3D投影悬浮虚拟《迎春图》呈现。3D虚拟《迎春图》通过迎春、报春、游春、打春四个部分,对以年画图景为蓝本的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想象性延伸,在这一想象性文化展示服务空间中,视觉再造的傳统文化生活图景借助视觉艺术生产与机械复制技术、数字仿拟技术的结合,通过新奇性、视觉性、观赏性的再现来延伸以绵竹年画资源为原点的视觉系统。这种超越历史时间性、空间性限定的想象延伸同时也为绵竹年画文化隐性内容向公共性视觉文化资源的延伸和补充打开了思路。

(二)以现实节俗演绎《迎春图》为代表的文化延伸

在对以《迎春图》为代表的年画资源予以想象延伸中,除了借助艺术生产与机械复制技术、数字仿拟技术的结合,运用3D动画立体技术展示,让《迎春图》中的460余个人物“动”起来,实现对年画非物质形态的想象性延伸与建构外,绵竹年画还通过巡演的方式将民众演绎的年节图像进行集体性公共文化建构。2002年以来,以《迎春图》为蓝本、民众参与演绎的巡游即被作为新的公共文化场和经济场(绵竹年画节,年画巡游、手绘年画、年画产品的展示和销售)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再现并演绎了“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跷”“喜打春牛”等迎春、报春、游春、打春为主题的民俗场景,以及更多的像“骑车侍女”“老鼠娶亲”等以年画为蓝本的图景。在这一想象延伸中,通过体验性、在场性的演绎来建构的新的以年景为中心的消费性和体验性叙事带有较强的演绎、参与、体验甚至消费娱乐色彩,使绵竹年画资源通过拼贴、参与融合等方式与新文化元素不断融合,形成公共文化场和经济场中民众参与演绎的新型叙事,拓展了以绵竹年画为资源的公共性视觉文化资源存显空间。

四、结语

在视觉文化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当下公众消费由满足基本生存所需转变为在“以形象为基础的经济”影响下满足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与心理消费需求。视觉文化下的“炫耀”性消费将个人私密领域的消费行为引入公共性可视领域展示的普遍范畴。以形象为基础的消费更为关注物质载体的理念价值,且其所蕴含的奇观性、体验性、视觉性、差异性成为甚至超越消费产品物质属性的公众关注所在,这也是符号消费时代的基本现象。视觉文化时代的绵竹年画作为独有的地域公共文化资源具有稀有性和重复使用性。与以往传统的进行纯粹的保护相区别的是,当下以绵竹年画为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发展中,更为倾向于它的活态性发展与延伸,同时通过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融合,形成文化艺术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然后进入交易流通领域,产生新的价值增值,完成民间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资本转化。

作为具备稀有性、差异性等特质的绵竹年画资源的公共文化资本转化成为符号消费时代为公众所关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尽管绵竹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符号消费时代民间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资本转化的潜在可能,然而正如布尔迪厄所指出的:“只有把文化产品置于特定的社会空间特别是文化生产场中,其独创性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解释。”[1]133因此,在以政府、企业、民间艺术传承人构成的对绵竹民间年画艺术资源管理的公共文化机制中,年画作为奇观性、体验性、视觉性、差异性符号的表征,其能否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民间文化资源完成公共文化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昕.符号消费——文化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版),2008(8).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公共文化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