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庄子生死观的境界
2018-02-01李泽涵��
李泽涵��
摘要: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诸子生死观中庄子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生与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最为人们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哲学命题。而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价值,希望通过对生死价值的挖掘,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生死,实现精神永生。庄子生死观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给了后人诸多启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庄子生死观的境界展开探讨。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生死一体;境界
一、 引言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正视,并回答生死点思想家,《庄子·德充符》一节中,有多处对生与死进行了阐述。从庄子生死观可以看出,表达的境界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生死自然,生死气化”;“生死齐同,不生不死”三种。庄子生死观被无数哲学家探讨过,众多哲学观点的提出是受庄子生死观的影响,能看出庄子生死观境界的影子。庄子思想影响巨大,研究庄子生死观对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促进庄子哲学思想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庄子其人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代表作品有《庄子》等。庄子与老子齐名,其作品被誉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从庄子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想象力非常丰富,学问渊博,哲理学说引人入胜。在庄子哲学思想中,“道”是标志性思想。他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另外,庄子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他通过活泼风趣的故事,以游戏态度为人们展现解说人生痛苦的主题。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经说过,“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可见庄子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力。
三、 庄子生死观点的提出
生死观是庄子重要哲学思想之一,要了解庄子生死观,要先了解“道”。庄子生死观建立在“道”的基础上,“道”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而“道”由老子提出,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学说,其思想以老子思想为基础,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都由“道”生成,又受其制约。庄子生死观便是建立在“道”的“有”和“无”理论之上。在庄子生死观中,“道”是宇宙万物的规则,人由“道”生,死后回归于“道”,在“道”中化为“无”。庄子哲学思想中“无”从“有”开始,“无”会经过“道”转化为“有”。因此,庄子认为人生死的实质就是“道”的有无的转化,精神的长生,才是真正的永生。显然庄子的生死观不仅探讨人生死的实质,更关注人生死的价值,侧重于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讨。
四、 庄子生死观点的境界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道,庄子生死观更关注人的价值,并不害怕死亡,而是以生为苦,死为乐的态度正视死亡。下面本文通过几点来分析庄子生死观的境界:
(一) 重生贵生,苦生乐死
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就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这也是庄子生死观的第一种境界。在这种生死境界中,庄子提倡“重生”,批判“害生”。“重生”的核心思想是人要爱惜、保全自己的生命,不用将生命价值与“富贵”联系在一起。生命的价值最“重”,身体重于天下。因此,庄子曾经说过“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充分体现了庄子轻“富贵”,重生命的思想。但庄子重生贵生的同时,并不害怕死亡,而是提出苦生乐死观点,认为生是一种痛苦,死是一种快乐,是生命价值实现的另一种方式,是人生之累的解脱,不必憎恨死亡。
(二) 生死自然,生死气化
庄子爱惜生命,却不畏惧死亡,因为他认为生死自然,是“道”的规则。因此,庄子在生的时候提倡养生,在死的时候坦然面对,其生死观的第二种境界就是探讨人生死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生死境界中,庄子提出生死变化是自然之“道”体现的方式,万物皆在“道”的有无中进行转化,人的“生”与“身”属于自然,不属于人自身,回归自然属于必然,死意味着融入自然,無需为生而回避死,应对死抱有平常心。而生死自然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气化理论,“气”的聚散决定人生死,天地万物通于“气”,“气”联系自然。
(三) 生死齐同,不生不死
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庄子认为人应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死亡对人的束缚,生死的差别在于“心”,而不在于“形”。生与死可混化为一,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是开始,死是终结,只是自然规则无限循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已,无需为死而伤心与憎恨。而当人们看透生死就能达到最高境界,死而不亡,不死不生,肉体虽然不再存在,精神却具有永恒性,不被人遗忘,用生塑造永恒的价值,达到精神的长生。
五、 结束语
庄子学说与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与传统思想发展影响非常大,尤其生死观点是很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通过对庄子生死观境界的分析可知道,庄子爱惜生命,却并不畏惧死亡,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真正的永生是精神的永生,而不是肉体的不死不灭。
参考文献:
[1]罗安宪.“有用之用”“无用之用”以及“无用”——庄子对外物态度的分析[J].哲学研究,2015,(07):32-37,129.
[2]向拯翔.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4(02):17-21.
[3]张圆.从复归“大道”的生死观看庄子的人格理想[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61-65.
作者简介:
李泽涵,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K3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