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多
2018-02-01莫景春
莫景春
兴致勃勃地写一篇关于饭食的小文时,突然想到有一本书里写到齐白石老先生吃花生时很豪气,从不把花生嚼碎,而是一咬两半便囫囵吞枣,甚是干脆。于是饶有兴趣地想找那本书来瞧瞧。
一到书房,自己却不知所措了:大大的六排书柜,挤挤挨挨地摆满书;书桌上、椅子上、床沿都是或高或低的书,真不知道从哪里翻起。我是一个很随意的人,以前看书就极不专一,什么天文地理、历史掌故,全都看,只是近些年来,对文学情有独钟,才把比重稍稍转向文学。所以书架上杂乱无章,散文小说哲学混杂,好不容易翻到一本散文,可接下去竟是哲学类的;好不容易找见了一本关于饮食的,再往下翻却是英语书。一本一本地翻找,弄得我满头大汗,仍一无所获。
想想自己买书已有二十年,自读师范开始,自己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虫。家里汇来的伙食费,宁可把腰带勒紧几分,也要往书店跑。到自己参加工作了,买书更是如“食色,性也”,没有书读,就像没有饭吃一样难受。那时正参加自学考试,什么《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此类考试辅导書一买就是十多本,挑灯夜读,一本又一本书被画得面目全非,厚厚的一堆书换来了一本薄薄的大学毕业证。书本使我这个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人成了大学毕业生。
书也不断蓬发着我的野心。我了解到有了大学毕业证,就可以报考研究生。考研究生,得考外语,我的精力又转向了外语。我慢慢地从A、B、C开始,购买了大量的初、高中英语资料,一直读到中国人民大学王长喜老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泰祺老师编的各类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书籍。厚厚的资料堆满桌面,终于考上了北师大的研究生,攻读的是语文教育学。为了搞研究写论文,又购买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类书籍。
这样一来,书房就像个杂货店。钻研教学时翻翻教学的书,写作时翻翻文学书籍,但更多时候是随意掂来一本翻翻。茶余饭后,闲暇时分,抓起一本书就抓起一份心情。然而,书籍胡乱地混在一起,要淘一本内容依稀记起的书,谈何容易!于是便狠下心来,把这些杂多的书作一番清检。
先是整出一堆考试书,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股脑扔了。那些看不上了的文学书,也被自己狠心整了出来。比如熟读多年的名著,虽然曾经给过自己很多营养,但那些人和事已深深地印入脑海,一翻书目相关内容便浮现在眼前,这对“喜新厌旧”的我已没有吸引力,整理好送到学校图书馆,或者送给别人,也许还有很多人需要呢。
一本一本地清理着,忽然眼前一亮,看到一本封面橙黄的书,正好跟那饮食典故联系起来。那齐白石的故事原来出自自己多年前买的散文作家车前子所著《好吃》一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犹如淘到一把黄灿灿的金子。
清理完,书屋清洁多了,与文学无关的书籍都纷纷退场了,留下近段新买的文学书籍以及多年前买的古典文学书籍。它们整整齐齐地站在书柜里,而且还被我醒目地做好分类: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又分散文、小说、诗歌,古代文学分散文、诗歌。它们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起,让人一目了然。现在,我一想起某个内容,便能很快地找出相关的书。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河池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