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均衡之光
2018-02-01李俊伟刘祎霞
李俊伟+刘祎霞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因为喜爱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但在攸县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后来,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时来到了攸县,还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慢慢地,县城的梅花树多了起来,“梅城”的别称由此而来。
这座千百年前便与书生、教育结缘的县城,近年来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党政重教,发展快速度
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首先便要清楚,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在哪里。
不均衡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城镇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城镇优质学校的生源爆满,甚至出现了大班额与超大班额。这样的班级人满为患,学生和教师都叫苦不迭。与之相反的是,一些薄弱的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甚至面临办不下去的困境。
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这场“攻坚战”中,农村学校一直是“主战场”。为了推动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攸县在农村薄弱学校的“全面改薄”上下了不少功夫。
为了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攸县逐步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其中,2014年投入2854万元,改造学校71所;2015年投入4543万元,改造学校43所;2016年投入4801萬元,改造维修学校74所;2017年投入8770万元,改造维修学校108所。
“都是新建的。”桃水镇中学校长文勇高兴地与记者分享桃水镇各学校的变化。攸县县委、县政府这几年对桃水镇的教育投入很大:2015年投入260万元,改造了桃水镇中学以及中心完小的教师公租房;2016年,投入80万元,改造了清江桥小学的教学楼,新建了小集学校的水厕,建设了桃水村完全小学的文化长廊;2017年,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桃水镇中小学的项目建设。
穿过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攸县东部山区的鸾山中学。现代化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齐全的生化实验室、期刊丰富的师生阅览室……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所深山里的学校。“不比城里的学校差吧?”校长何伟自豪地问道。他说,政府这几年先后投入2345万元,修建了中学综合楼、教师宿舍、公立幼儿园等,“许多学生都从城里转学回来。”
除了大手笔的投入,攸县各级政府的相关领导以及相关负责人还经常深入农村学校调研。
2016年,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罗曼来到桃水镇中学,看到学校的厕所仍是旱厕,当即指出,要尽快将学校的旱厕改成水厕。2017年暑假,投入28万元改造而成的新厕所交付使用。干净的水厕让师生们不再为“方便”问题发愁。
“罗曼副县长非常关心我们农村学校,为我们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指导与帮助。”文勇说。
攸县教育局几位主要领导也是常常跑农村学校。
渌田镇中学校长周国荣对记者说:“局长非常关心我们学校,经常下班后来学校,了解学校的建设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前阵子,他来学校看了后,特别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和校园环境绿化。”
在周国荣眼中,局长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以前,渌田镇中学的教师宿舍不具备做饭的条件。他来宿舍参观后发现了这一点,考虑到有些教师周末留在学校,而周末学校食堂不一定开伙,于是建议学校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教师宿舍配备了电磁炉,周末留校的教师们可以自己动手做饭。还有一次,他看到学校用大锅炉烧水,热水供不应求,孩子们想洗个热水澡都不容易。于是,他又要求学校安装好太阳能热水器。“局长的细心给师生们带来了温暖与便利。”周国荣说。
攸县的乡镇政府也为攸县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桃水镇党委书记刘灵宾说:“凡是涉及教育的问题要优先解决;凡是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问题要坚决打击。”桃水村完全小学以前是村办学校,一些村民认为学校的财产就是村里的资产,在校园内违规牵线用电,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村民违规用电这个问题持续了很多年,我们每次去跟他们沟通都处理不好,去年镇政府出面协商,将这个问题顺利地解决了。”文勇告诉记者。
为了做好2017年秋季开学的划片分流工作,桃水村村支“两委”于开学前给学生家长印发了《致学生的一封信》。秋季开学后,仍有几十位家长徘徊在桃水村完全小学的门口,不愿去桃水镇中心完小上学。刘灵宾带着村委会的成员,耐心地做家长的工作,使划片分流工作顺利完成。
合理布局,城镇不再挤
在学生数达4000多人的文化路小学,大班额问题一直是个大难题。“以前班上有七八十名学生,学生们紧挨着坐,相互影响,精力难以集中。课后,我们老师也没有精力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提起过去大班额的“盛况”,四年级班主任洪雪英直言苦恼。
2017年秋季开学,新建教学楼投入使用,学校有了大刀阔斧“减员”的底气:增开了10个班,一至四年级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少于55人。“现在好了,班上50名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高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洪雪英欣喜地告诉记者。
建楼、扩容,是城区学校化解大班额的得力举措之一。
位于攸县县城环北路的江桥小学,之前校园建筑面积仅为800平方米,校内只有一栋3层的教学楼,开设的7个教学班难以满足附近学生的入学需求。如今,走进学校,就可以看到两栋崭新的教学楼和一栋师生食堂。学校校舍安全办公室主任单海波告诉记者,学校扩建以后可以开设36个班,容纳1600多名学生。
东北街小学位于攸县老城区,2015年秋季开学之前,大班额现象严重。校长颜建如告诉记者,尽管学校想新建教学楼,但是由于学校周边都是密密麻麻的居民楼,没有扩容空间。为此,攸县教育局统筹规划,在离东北街小学五六百米的中街小学投入1200万元建新教学楼,并将中街小学改名为东北街二小。原来中街小学的教学楼只有3层,6个班级,仅能容纳两三百名学生。2015年秋季,东北街二小的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开设了19个班级,学位达到1000多个,化解了东北街小学的大班额困境。endprint
攸县城区原来的初中以民办学校为主。2015年以前,攸县唯一的公办初中震林中学的前身攸县第五中学,没有自己的校区,长期借用攸县第一中学教学楼授课,教学规模也十分有限。城区初中形成了以长鸿、健坤、明阳三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的办学格局。
为了重新规划教育格局,攸县投入2.5亿元,为震林中学新择了校址,建设了教学楼和各种配套设施,2015年投入使用,目前震林中学能提供3000余个学位。
“相较于民办初中,公办学校不仅教学质量过硬,而且学费便宜,同等情况下家长每年可以节省1万元左右的费用。”攸县教育局校舍安全办公室主任刘志红说。公办初中的优势不断地吸引着学生和家长,作为唯一一所城区公办初中的震林中学招生压力巨大。
为了解决公办初中学位紧缺的局面,攸县城区正在建设两所公办初中。“投入1.1亿元扩建上云桥中学,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投入2亿元扩建春联学校,目前正在拆迁,预计2019年交付使用。”刘志红向记者介绍,“3所学校全部投入使用后,预计可为攸县城区新增7800个公办初中学位,能够基本满足城区学生的就学需求,将彻底打破以民办初中为主的办学格局。”
从2014年开始,攸县陆续投入6.7亿元,用于城区学校扩容提质,目前有5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分别在2018年下学期和2019年上学期交付使用。“全部完成后,城区中小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将得到极大的缓解。”刘志红说。
划片分流是化解大班额的另一项得力举措。2017年,攸县城区经历了“史上最严招生令”。攸县人民政府印发《攸县2017年城区公办义务教育招生实施方案》,专门成立城区招生工作组,对新入学学生家庭的户籍、购房、经商、务工等情况进行核查,严格按程序操作。
在划片分流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矛盾与阻力,这时往往需要各级领导牵头来解决。2017年秋季开学,攸县严格控制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对新入学学生的情况进行严格核查。这一举措实施后,300多个学生的家长集体上访,要求让自己的孩子入读震林中学。为了安抚家长情绪,做好分流工作,攸县县委书记谭润洪、县长苏涛、副县长罗曼多次出面与学生家长沟通。县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更是日夜坚守工作岗位,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招生政策。最终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学生也得到了合理分流。
为了控制入学人数,2017年秋季开学之际,工业路小学的老师走进每一个新入学学生家中核实情况。副校长易晓燕介绍,学校采取了两轮核查,第一轮主要核查户口和房屋在学校招生范围内的学生信息;第二轮主要是统筹安排随迁子女,为随迁学子安排了1200多个学位。
严格的招生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秋季,攸县城区小学一年级招生人数较上年净减600余人,城区初中一年级招生人数较上年净减200余人,起始年级班额均没有超过55人。
提到大班额,人们往往都会把目光放在城区学校。但是在攸县,一所乡镇的完全小学出现了大班额现象。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桃水村完全小学。
“我们学校位于镇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校园环境好,师资队伍强,镇内的学生宁愿舍近求远挤到这里上学。2016年,一年级班额达到了72人,教室里的学生密密麻麻,学生、老师苦不堪言。”说起桃水村完全小学的大班额情况,校长周胡德无奈地摇摇头。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2017年,桃水镇中学制定了《桃水镇中学消除大班额工作方案》并发放《消除大班额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了全镇教職工大会,确保学生分流顺利、有序地进行。“我们先从一年级开始控制学生人数,做到‘三个限制:一是限制招生范围,从20个村缩小到13个村;二是限制入学年龄(年满6周岁);三是限制关系户。”得力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7年秋季开学,桃水村完全小学一年级的班额控制在41人。
“几年前,为解决大班额而建的江桥小学遇到了‘学校建好、学生不来的尴尬局面。”教育局分管副局长说,家长们虽然认可学校的硬件,但觉得老师年龄太大,最后还是选择挤到优质学校就读。
为了让新建学校真正地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攸县教育局把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作为推进“化解大班额”工作的“另一个轮子”。文化路小学校长陈文隆说:“为了让新教师尽快成长,学校不仅有“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更有一系列优质的分享课帮助教师们成长,如新教师见面课、党员和行政干部带头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
近年来,攸县用“扩容提质”提供硬件保障,用“划片分流”政策进行引导,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育内涵,多措并举“啃”下了大班额这块“硬骨头”。2017年秋季,全县所有学校的起始年级没有新增一个大班额,同时消除原有大班额36个,其中城区14个、乡镇22个,消除超大班额48个,其中城区44个、乡镇4个。
多措并举,农村不再弱
农村学校薄弱在哪些方面?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硬件设施。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相对落后。随着近些年政府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攸县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除了校园的硬件设施,师资也曾是农村学校头疼的问题。
“攸县的教师队伍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很缺年轻教师。”攸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说道。
为了解决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攸县加大了教师招聘的力度,保证城乡教师编制数、年龄和学科结构等标准的统一。2016年至2017年,攸县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的方式,共招聘教师329人。所有新招聘教师全部分配至农村小学,并安排14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上岗,着力解决偏远学校师资配备问题。endprint
这些有力的举措,让农村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其中桃水镇近三年来新进年轻教师29位;渌田镇在岗的179位教师中,30岁以下的有63位。
年轻的教师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
近年来,攸县狠抓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并将乡镇工作人员补贴、班主任津贴、教师下班辅导津贴以及教师第十三个月工资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此外,还加快了教师周转房的兴建速度,目前已经建成1093套,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师的住宿条件,让广大农村教师安居乐教。
“老师的待遇越来越好了。”渌田镇中学教龄长达30多年的教师张秋文感慨道,“以前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师宿舍,本地的教师都住在家里,外地的教师要么几个人挤一间宿舍,要么就借住到旁边的镇政府宿舍,都很不方便。”现在,张秋文住进了学校崭新的教师周转房,拥有了配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套间。
渌田镇中学这栋投入270万元改建而成的教师周转房于2016年交付使用,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分到了和张秋文一样的套间,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与生活。
没有了后顾之忧,教师们就更能发现工作中的纯粹与快乐。
在淥田镇中学教九年级语文的冯林霞老师,毕业后曾在私立学校工作了五年,最终选择了渌田镇中学。她说:“在这里工作有吃有住,什么都不用操心。而且,农村学校的孩子特别纯朴,和他们待在一起,我觉得很快乐。”
随着乡村教师待遇的不断提升,像冯林霞一样适应乡村生活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
教师人数上来了,教学能力也要跟上去。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2016年和2017年,攸县组织5000多名教师参与了集中培训、网上远程学习和职业道德培训。全县所有骨干教师都被派送去教育发达地区进行了跟班学习。
去年才来桃水镇中心完小教语文的颜玲娟老师说:“来这里教书以后,前辈们经常会给我提供指导和帮助,而且有很多出去参加培训的机会,真的挺能锻炼人。”
为了给教师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渌田镇中学在办公楼里专门打造了一间教师阅览室。精致的装修、丰富的书籍吸引了教师们课后来这里阅读、学习。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添置阅览室的书籍,就是想让老师们能够多读书,不断充电。”周国荣说道。
改善硬件设施、增强师资力量,一连串“组合拳”下来,攸县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有了喜人的变化。
桃水镇中学2015年被评为株洲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2017年被评为株洲市文明校园,成为了攸县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农村学校。
鸾山中学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高升学率在全县公办学校中排名第一,学生实验操作考查合格率和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均为100%。
渌田镇中学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颇具特色,学校2016年上学期被评为株洲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上来了,生源问题就迎刃而解。离县城只有10多分钟车程的桃水镇,各学校的生源曾一度受到冲击,流失严重。现在,学生流失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其中,桃水镇中心完小2017年的新生人数是2016年的一倍多。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场战役还将在攸县持续进行。可以预见,随着攸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