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浅议俄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2018-02-01胡娟
胡 娟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1 俄语谚语
在汉语中对“谚语”的称谓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学者称之为“鄙语”;有学者谓之“鄙谚”;还有的学者叫之为“古语”。那么何谓谚语?《中国谚语集成编辑细则》一书将谚语定义为:“谚语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语句,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生产斗争、对敌斗争以及各种生活经验之总结,是带有讽喻性、训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在俄语中“谚语”被称作“Пословица”。谚语在俄中定义为:“ малая форма народного поэтическ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облачённая в краткое,ритмизованное изреч -ение,несущее обобщённую мысль,вывод,иносказание с дидактическимуклоном.”从定义中不难发现,中俄谚语的共同点都是“语句简练”、“节奏感强”、“寓意深刻”。借用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著名“三美主张”,即“音乐美”(节奏明快)、“绘画美”(言简意赅)、“建筑美”(结构匀称)也可以总结谚语的主要特点。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2 俄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2.1 基于目的论视角的俄语谚语翻译
早在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伟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归化与异化”。“归化”是以译入语为基准,要求译者向译入语受众靠拢,译者所译之作必须符合译入国人民的审美情趣,语言习惯等;而“异化”是以源语为基准,要求译者向源语靠拢,译者所译之作必须保留原作的风姿和异国情调。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其核心就是翻译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是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翻译目的则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
2.2 俄语谚语翻译方法
(1)直译指偏重于照顾原文字句进行翻译。在合乎译语的全民规范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来保持源语的内容与风格,也就是保留俄语谚语中的形象以及民族特色。如:Дело мастера боится.事怕行家。译者力求尽可能地忠实原文,同时也保留了源语言文化特征,这是谚语中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2)音译加注释指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而避免对俄罗斯文化一知半解可以加适当的注释,供受众者理解。如: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多此一举。“图拉”是俄罗斯的一个州名,该地以生产茶炊而扬名。因此,带着茶炊去图拉可不就是多此一举吗?“图拉生产茶炊”是俄罗斯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而中国却没有。该句直译“去图拉不要带茶炊”。但对缺乏一定文化国情背景的人来说无法对其含义产生正确联想。因此我们应该加以注释说明。修改如下:带着茶炊去图拉——多此一举。
(3)意译是只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形象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使用译文语言并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貌仍不失原作内容。如:Пятое колесо в телеге.画蛇添足。“Телега”俄语释意为 четырёхколёсная грузовая повозка. 俄罗斯古代货运车只有四个轮子,五个轮子的车反而不利于运输。联想到中国的成语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却不适合。这一释意与该句所要表达的涵义十分贴切。采取淡化和意译法,将其外在形式和不重要的部分淡化,保留其实质内涵。
3 结语
俄罗斯谚语是俄罗斯劳动人民智慧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只有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了各种方法对中俄文化差异之处都加注说明,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