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2018-02-01高欣彤

时代农机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态化民俗文化绿色

高欣彤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1)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民俗文化、原生态的村落建筑等优势蓬勃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以广西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问题。研究发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具备生态化转型的条件。但仍存在着生态建设薄弱、服务接待设施不齐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农业集中开发规模不大等问题,亟需进行生态化转型。构建乡村旅游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保护为前提,通过教育生态化、环保生态化、农旅、文旅结合生态化等路径,有利于加快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

(1)生态化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工业化发展模式深刻反思所形成的,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够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模式。壮、瑶民族文化极具地方特色人文风情,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格外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为此,笔者认为,生态化发展应坚持“G+S”的发展模式,即“绿色(green)+可持续(sustainable)”的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的“G+S”模式。该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在结构上是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各要素环环相扣,相互融合。该模式强调居民参与的重要性,以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为关键要素,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当地村民、游客和经营者等利益相关主体进行生态化的有关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实情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动生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A.绿色。该模式中“绿色”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科学的管理和技术,达到节能、减耗、减排目标;在消费过程中坚持绿色消费,适度节制,减少对资源的破坏与浪费。

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环节都要体现绿色,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是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要对当地村民和开发商等进行生态化的相关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伤害。农家乐餐饮生产过程要符合卫生健康标准,如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鼓励游客自带或使用经过高温消毒的非一次性餐具;特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化,农药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科学合理等。重视对资源的再利用,将原本已经荒废的景点重新打造、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B.可持续。该模式中的可持续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要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经济可持续不仅重视经济量的增长,更追求质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不断推动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社会可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首要目的,要求发展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发展乡村旅游旨在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加快脱贫致富的实现,更好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乡村旅游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在发展中应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通过经济发展来带动环境的改善。社会持续是目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要特别注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鼓励与引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从而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 结语

在生态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生态化的乡村旅游极具发展潜力。但因本人能力有限,对于生态化的有关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入,使得这篇文章还不够成熟,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验证。为了能够给民族地区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提供借鉴,这篇论文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

猜你喜欢

生态化民俗文化绿色
绿色低碳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