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I数据库的2007-2016年中美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18-02-01刘春宇马路
刘春宇,马路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
中医针灸是世界上最古老、应用最为广泛的医疗方法之一,是一种具有安全、绿色、效佳特点的自然疗法。其主要通过体表的物理刺激促使人体自我调整以达到治疗作用,机制明确且简便易行[1]。早在 19世纪,针灸已出现在美国民间,自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针灸传入美国的大门才被真正打开,此后针灸逐渐被美国大众及医学界所认识和接受,并快速立足,不断发展[2]。近年来,中美两国在中医针灸研究中收获颇多,各有侧重,本文通过对比近10年中美两国在针灸领域文献情况,评估研究现状,以探究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今后的发展策略,有利于实现针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1 资料收集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采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办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网络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下简称 SCI)数据库进行检索,SCI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3]。
1.2 检索方法
检索方法为选取标题含有 acupuncture、acupuncturist*、electroacupuncture的文献,限定出版时间是2007-2016年,文章类型不限,国家选择中国和美国,检索日期截止2017年6月26日。
1.3 纳入标准
中美两国发表的文章标题含有“针灸”的正式发表的所有文献类型均纳入收集、讨论范畴。
1.4 排除标准
只选择文章作者中有中国和美国作者的文章,排除掉其他国家的文献。
1.5 数据录入及规范
将收集到的文献以全记录形式下载,并发送至InCites平台,根据不同分析要求进行数据的分析。
1.6 分析方法
利用 SC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分析功能得出文章总量、年代分布、文献类型、文献被引情况等总体结果;利用 InCites平台,分析针灸文献的研究机构、发表期刊、研究方向。许多分析指标是此平台独有的,故对部分平台指标进行简要介绍。
h指数(h Index):将一组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降序的方式排列,h=n,意味着该组论文中有 n篇论文的被引频次≥n次。
学科相对影响力(Category Actual/Expected Citations):该指标能够表征一组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相对影响力水平,即该组论文在每个学科中发表论文的实际被引频次与全球该学科同年同类型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的比例。当该比率=1时,表明该组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其各自所属学科的平均被引频次相等。如果一些论文属于 2个以上的学科时,在计算学科平均被引频次时,就将该论文所属每个学科的平均被引频次加和后取平均值。
相对于相应学科领域的影响力(Impact Relative to Subject Area):某国家/地区(或机构)在某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篇均被引频次的比值。该值>1,即表明该组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全球相应学科领域的平均水平;<1,则反之。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2 824篇,其中中国1 935篇,美国1 158篇,具体年份分布见表1。可见中国文献量近10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状态,美国文献量基本稳定。文献类型分布见表 2,可见文献主要类型为文章(Article)和综述(Review)。其中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为 5篇,均为高被引论文,其中 2篇为中国作者,另外 3篇为美国作者。表 1、表 2中总文献量为中国和美国的针灸文献总量,但总量并不等于两国文献相加之和,这与针灸的国际合作有关,本文仅按照数据库统计结果记录。
2 824 篇文献总被引频次共计 22 868次(见表3),篇均被引频次8.1次,h指数为56。中国的1 935篇文章,被引频次总计13 144次,篇均被引频次6.79次,h指数为39。美国的1 158篇文章,被引频次总计12 873次,篇均被引频次11.12次,h指数为53。
表1 2007-2016年SCI数据库中美针灸文献发文量
表2 2007-2016年SCI数据库中美针灸文献类型
表3 2007-2016年SCI数据库中美针灸文献被引情况
2.2 机构分布
美国针灸发文量排名前 10的机构共发文 854篇,占美国文献总量的 73.75%(见表 4)。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波士顿医疗保健系统(VA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其中哈佛大学 h指数排名第一。韩国庆熙大学也进入排名前10机构,这与国际合作有关,且虽然合作的发文量只有40篇,但论文被引百分比却高达90%。在排名前10的机构中,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在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为1.68,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为 1.86,均排名第一;波士顿医疗保健系统文献被引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百分比为 2.88%,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为1.938,均排名第一,且前10的机构中有 7家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都大于 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为23.33%,排名第一。
中国针灸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共发文1 162篇,占中国文献总量的 60.05%(见表 5)。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的被引次数排名前 1%的论文百分比为 0.5%,其他机构此指标均为 0。四川大学虽然发文量仅为 76篇,但在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和被引次数排名前 10%的论文百分比三项指标中均排名第一;复旦大学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和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最高。中国排名前10的机构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均<1。
在排名前10的机构中,只有首都医科大学一家主要为西医方向的医学院校,在机构评价各项指标中都表现不俗,h指数为 19,排名第一;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被引百分比以及被引次数排名前 10%的论文百分比 3项指标中,均排名第二;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排名第三。
表4 2007-2016年SCI数据库美国针灸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
续表4
表5 2007-2016年SCI数据库中国针灸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
2.3 期刊分布
美国的针灸文献共发表在 320种杂志上,其中美国出版的期刊为 182种,共载文 403篇,占总量的34.80%。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6,其中有6种为美国出版,4种为英国出版。刊文和被引频次最多的是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分别为 83篇、1 034次;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医学补充疗法》)论文被引百分比最高,为88.89%;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的影响因子、论文影响力远远高于其他杂志,分别为 20.982、6.724;Fertility and Sterility(《生育与不孕》)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最高,为 8.08;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最高的是FasebJournal(《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为6.99;美国排名前 10的期刊只有Explore-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探索科学与治疗杂志》)在Q3区,其他均分布在Q1、Q2区。
表6 2007-2016年SCI数据库美国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
中国的针灸文章共发表在 365种杂志上,其中中国期刊仅为 16种,刊文 221篇,占总量的11.42%。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 7,其中中国大陆、美国各出版3种,4种为英国出版。
刊文最多和被引频次最高的是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循证补充替代医学》),分别为313篇、883次;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的论文被引百分比、影响因子、论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 92.31%、6.103、2.462;Acupuncture in Medicine(《针灸医学》)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最高,为 1.42;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最高,为 1.55;排名前 10的期刊中,有1种分布在Q3区,Q1、Q2、Q4区各有3种期刊。
2.4 研究方向
本文中“研究方向”指 SCI数据库中提供的研究方向或者学科分类,是 SCI数据库本身的统计项目。美国针灸研究文献排名前 10的研究方向见表 8,排名前三的研究方向是综合和补充医学、神经科学和临床神经病学;妇产科学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最高,为 3.71;麻醉学的针灸文献被引率达到 92.86%,引文影响力最高,为 22.83;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病学和普通内科研究方向均有 1篇高被引论文;在神经科学、综合和补充医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的研究方向中,国际合作较多。
中国针灸研究文献排名前 10的研究方向见表 9,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综合和补充医学、神经科学、医学研究与实验。中国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美国大多相似,但相同学科的引文影响力比美国低。中国药理学与药学研究方向论文的引文影响力最高,为 10.89;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论文被引百分率最高,为 85.96%;神经科学和免疫学方向各有1篇高被引论文;在胃肠病学与肝病学、临床神经病学、药理学与药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较多。
表7 2007-2016年SCI数据库中国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
表8 2007-2016年SCI数据库美国针灸研究文献排名前10的研究方向
表9 2007-2016年SCI数据库中国针灸研究文献排名前10的研究方向
续表9
3 讨论与结论
3.1 文献整体情况
中国近10年针灸文章逐渐增多,表明中国学者对针灸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针灸的研究热度在持续增强。ESI高水平论文为5篇,中国比美国少1篇,相差不多,可见在高水平的针灸研究中,中美差距并不大。中国的文献总量多,但文章的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都比美国针灸文章低,论文的被引情况不如美国,质量上还有差距,需进一步提高。
3.2 研究机构水平比较
中美在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上差距比较明显。除各机构的发文量以外,在其他各项评价指标中,如文章被引百分比、引文影响力等,中国研究机构都弱于美国。在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中,中国排名前 10的机构分数都<1,表明中国针灸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美国针灸研究机构中,哈佛大学作为世界知名学府,针灸的研究成果和水平遥遥领先,这除了与哈佛大学本身的历史积淀有关,也与美国国立研究所(NIH)创设了国立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并委托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对此分野进行深入研究有关[4]。美国的针灸研究与韩国庆熙大学合作较多,且合作文章被引率非常高,可见其合作非常有效,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而我国作为针灸的发源地,美国与我国的合作效果却不甚好,这也侧面表明我国的针灸研究国际合作不够广泛和深入。我国与韩国邻近,在国际合作上可以多做考虑。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中,中美两国都是以大学为主,可见大学是中美针灸的研究主力。中国的研究机构中,四川大学虽发文数量少,但质量较高;复旦大学的针灸研究水平较高,且在中国是针灸研究水平在全球影响力最高的机构。
在中国的研究机构中,首都医科大学在过去十年的研究中,对针灸的研究热度和研究水平在不断增高,论文产出质量较高,作为西医为主的院校,首都医科大学对中医针灸有着良好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这对促进中西医结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3.3 期刊质量对比
在期刊分布中,中国的针灸文章仅有 11.42%发表在中国自己的期刊上,在 SCI收录期刊里,中国刊发文量少。中美两国的文献都分布在较多的期刊上,可见在针灸研究中没有相对集中的发表期刊,但都有相对较多的文章刊登在与补充与替代医学有关的杂志中,这与美国将中国传统医学纳入“补充与替代医学”的政策不无关联[5]。刊登针灸文献的中国期刊质量普遍较低,影响因子、论文被引百分比、论文影响力等指标排名均不靠前,期刊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术建设,提高影响力。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在中美两国针灸文章发文量前10的期刊中,均有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BMC 补充和替代医学》),这 2个期刊均为开放阅读期刊(Open Access, OA),可以开放免费获取,易获取这一特点也许与其发文量与被引量高有关。
3.4 研究方向对比
中美的研究方向大部分吻合,比较集中于综合和补充医学、神经科学领域[6],且两国在这 2个领域中的国际合作都较多。但美国的各研究方向的影响力都好于中国。美国的针灸研究中,麻醉方向的研究影响力很大,论文质量高,国际合作多;但中国研究者则对医学研究与实验、内分泌与代谢等研究方向更有兴趣。从研究方向来看,针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应用中都有涉及,应用范围很广。
4 小结
中医针灸是我国的传统医疗手段,历史悠久,在美国仅发展40多年,通过细致对比分析,可知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状态良好,得到美国的认可和重视,并在过去 10年取得了丰富又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机构水平、期刊质量和研究影响力中都成绩斐然。相比之下,中国的各项研究数据稍显薄弱,可能与许多针灸论文包括高质量的论文并未用英文发表有关。针灸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者应不断开拓创新,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文章写作能力[7],继续提高针灸的研究水平,打造高质量的针灸专刊,将祖国医学更好的向世界传播。
[1]刘新燕,赵慧玲,吴云,等.中国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世界中医药,2017,12(3):700-703.
[2]郑欣.美国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及现状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许吉,邓宏勇.SCI收录 5所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2):182-184.
[4]森和,邓良月,葛林宝,等.关于针灸医学与补充和替代医学、结合医学的共同疗效机理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3):131-138.
[5]杨渝.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及对海外中医发展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7(1):36-41.
[6]黄满婷,李海燕,贾李蓉,等.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的主题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1):24-28.
[7]孙舒雯,许吉,施毅.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