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的防治和护理进展

2018-02-01庞程朱楠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外渗穿刺针造影剂

庞程,朱楠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放射科,广西柳州 545007

随着CT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碘造影剂得以广泛应用于CT检查中。造影剂渗漏则是在CT增强扫描条件下,外周静脉因高压注射而引起血管破裂,或者针头脱出使得造影剂渗漏至邻近组织间隙内,使得相应组织存在充血肿胀的情况[1-2]。如果造影剂发生外渗,严重状况下会出现皮肤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这种情况不仅会加大患者的痛苦,也可能影响最终的检查和诊断效果,增加医患矛盾。

1 CT扫描碘造影剂外渗成因

CT增强扫描是一种能够连接高压注射器进行快速完成注射的方法,一旦发生外渗,造影剂会进入皮下组织间隙后导致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可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注射操作中引起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如下:①开展CT增强扫描操作时,因高压注射器具有压力大、所用造影剂粘稠度大、速度快等特点,极易引起造影剂外渗[2]。②护理人员开展穿刺操作前,并未正确评价血管,针头胶布固定是否处于牢固状态,主要表现为穿刺针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同时,护理人员是否有较强的责任心,注射药物过程中是否认真观察,护理人员心理素质、造影剂注射速率是否控制在合适状态等。③除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外,患者自身条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皮肤比较松弛,不容易观察早期渗漏;而肥胖患者及幼儿血管并不明显,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3]。加之,长时间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自身血管弹性偏差,血管容易变硬、变细,穿刺不慎容易出现刺破或者部分穿透血管的情况。情绪躁动的患者及幼儿不配合治疗,也会出现穿刺针移位,从而引起造影剂外渗。此外,其他因素也会引起造影剂外渗。如:上行静脉造影条件下止血带没有松开,留置静脉导管或者穿刺针所用时间大于20 h,同一血管经过多次穿刺等,均会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情况[4-5]。

2 造影剂渗漏防治及护理进展

2.1 穿刺前护理

CT增强扫描是鉴别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病变效用突出的医学影像技术,而造影剂的使用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在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断患者病况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所用造影剂作为一把双刃剑,其渗漏危害从直接程度上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并为患者诊疗带来难题。进行穿刺之前,护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基本情况实施评估,包含患者的病情、全身状况、血管评估等。对于疑似血栓形成、糖尿病、严重缺血、局部感染等引起造影剂渗漏的高危群体,实际操作前,护理人员要让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操作过程中必须提升警惕性,及时提醒扫描者适当降低流速,并做好相应的观察工作。进行检查前开展护理评估,有利于操作人员防止造影剂渗漏。

2.2 心理护理

因患者缺少对CT检查相关知识的了解,多数患者处于对自身病症的担心或造影剂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展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使得患者身体出现僵硬、颤抖等情况[6]。因此,开展穿刺前,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运用造影剂的安全性,并详细介绍实际操作过程,叮嘱患者放松身心,保持平静的呼吸。有研究指出,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渗漏的防护性措施中,落实心理护理和适时的切开引流和药物局部湿敷处理,可获得安全有效的检查结果,并从整体上提升检验成效[7]。肖巧玲等人[8]研究指出,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时,向患者讲解注射时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增加患者对防渗漏知识的了解,促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告知患者由于快速加压注射会引发血管急速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会发生一次性全身发热或全身发麻的情况。此外,告诉患者严重造影剂过敏比较罕见,不可在加压注射中移动或者弯曲穿刺肢体。如果有轻微痛感或者针头上方出现轻微肿胀,必须及时举手示意,便于及时停止注射药物。

2.3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由于碘造影剂浓度比较高、剂量大,必须挑选血流速度快、充盈和弹性较好的血管,因此,穿刺处理前必须认真选择,还应考虑患者体位及穿刺针固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挑选上肢静脉,例如:肘静脉、手背静脉等,且尽可能避开皮肤瘢痕、红肿位置等。此外,要尽可能选取非关节部位的静脉,防止近日反复对同一静脉实施穿刺的目的。穿刺成功后,做好相应的固定处理。老年患者由于神经反应性下降,对疼痛的刺激并不敏感,且皮肤比较松弛,早期渗漏不容易及时发现。因此,老年患者要尽可能挑选前臂正中或者头部静脉,运用单腔直型静脉套管针,防止出现渗漏。对于长时间接受化疗的患者,静脉会变硬、变细,如果上下肢实在未找到可行的静脉穿刺,可选取颈部静脉[9]。但颈静脉不容易开展胸部CT增强扫描,只适合开展腹部、盆腔等部位的增强扫描。

2.4 提升穿刺技术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尽可能一针穿刺成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果穿刺并未成功,禁止在同一条血管上重复进行穿刺。一般情况下,所选穿刺针为18~22号单腔直型静脉套管针,穿刺自血管上方通过15~30°角直接刺入皮肤,再进入血管中,等见到回血后适当压低角度(5~15°)把套管针完全送入血管内,防止穿刺直接进入血管内[10-11]。穿刺完成以后,还应认真固定穿刺针,防止高压注射操作时反作用力促使穿刺针发生移位。除进行常规固定以外,可以添加两条长胶布实施固定处理,避免针头发生移位,欠合作的患者通过夹板实施固定处理。进行注射前,采用20 mL生理盐水按调试压力迅速试推,保障局部并未渗漏、回血效果良好,从而确保与高压注射器实现连接[12]。

2.5 做好临床观察工作

护理人员进行注射前,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再次交代注意事项。注意查看高压注射器中的空气是否全部排尽,注射速度是否正确等。护理人员与技术员要密切配合,技术员按下注射按钮,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电脑显示屏上的压力,如果出现压力异常,立即停止注药,避免造影剂外渗。张蜀芸研究指出,如果推注药液为40~50 mL后,依然发现由血管薄弱位置外渗,因此,不可由于穿刺及预注顺利忽略观察工作,以此加大渗漏发生率[13]。检查完毕后,观察30 min患者无不良反应,拔除静脉套管针按压穿刺部位无出血后方可离开CT检查室。对于可疑的渗漏患者,重新穿刺置管后方可开展扫描检查,并做好相应的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患肢护理等内容,可以引导患者客观认识疾病,减轻对疾病的恐慌,积极的配合各项处理工作。

3 造影剂渗漏治疗

造影剂外伤作为注射造影剂操作时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患者属于过敏性体制,其反应性水肿程度明显增加。由于扫描技术的提升,要求注射速度快,出现外渗的可能性随之增大。造影剂出现外渗以后,待扫描操作结束后及时实施恰当的处理。早期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冷敷促使患者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及药物扩散,大大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轻度外渗患者,可采用50%硫酸镁湿敷也能提升良好的效果,患者通常3 d即可彻底治愈。分析其原因发现,由于硫酸镁可以扩张处于痉挛状态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可以发挥镇痛消肿的功效。张秀英[14]研究指出,采用75%乙醇纱布湿敷,并让患者将患肢抬高,2 d后症状均已消失,而大量外渗的患者,运用50%硫酸镁添加冰块交替进行湿敷,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刘艳芳等人[15]研究表明,早期采用利多卡因添加地塞米松进行湿敷,并配合让患肢抬高,2 d患者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皮下肿胀面积随之增加,疼痛症状显著,手指活动受到限制的患者,可使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芒硝+马齿苋煎液交替冷湿敷,确保纱布处在湿润状态,直至消肿即可[16]。由于芒硝有利于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充分发挥消肿、止痛的功效。马齿苋具备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上述药物合用,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即可消失。而造影剂大量渗出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添加服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48 h患者肿胀日益消退,72 h症状基本消失[17]。周艳萍以210例造影剂外渗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105)与对照组(n=105),对照组接受 75%乙醇+50%硫酸镁治疗;观察组运用75%乙醇+地塞米松、蜂蜜及如意金黄散外敷,通过24 h的治疗,观察组具备肿胀完全消退及疼痛完全缓解率比对照组高,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

总之,造影剂外渗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碘造影剂外渗引起的损伤必须受到重视和关注,并制定相对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其中,防止造影剂渗漏最有效的方式在于提升医护人员责任心,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达到早预防、早治疗的效果,有效预防碘造影剂渗漏,减轻患者的痛苦。

猜你喜欢

外渗穿刺针造影剂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