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天之骄子”
——评廖四平先生的《青春合伙人》
2018-02-01郑飞
郑 飞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使得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园地中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作品数量少,关注者也不多,似乎在学界也并未引起太大波澜,但好在还有一批创作者潜心深耕于该领域,从而使得这一领域尚不至于过于冷清。在这些创作者当中,廖四平先生很有代表性。
廖四平先生乃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的高足,久居象牙之塔,本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然而他又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学究,而是怀揣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一双睿智的眼睛从容且冷静地观察着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在的环境以及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尔后从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出发将自己的思考诉诸文字。廖先生分别于2009和2012年出版的《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以及《大学校长》三部长篇小说一经推出,便引起社会和研究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反思教育三部曲”,三部作品分别对当下大学招生过程中的黑幕、大学教师的争名夺利以及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弊病等问题作以细致描绘,既反映了某些当今时代特征,也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笔者最早读到廖四平先生的作品,也正是从他的“反思教育三部曲”开始,当时还只知道作者叫“老悟”,而不知其真名,只能从作品本身强烈感受到字里行间里作者对中国大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态。
虽然身为“象牙塔”内部人员,但廖先生对大学里存在的种种问题却没有丝毫回避,甚至还大有将其揭露至“唯恐天下人不知”之势,“反思教育三部曲”直击当下大学存在的种种阴暗面,将“象牙塔”表层的华丽外衣一把扯下,露出其不为常人所知的一面。而这正是廖先生与许多大学题材创作者最大的不同之一,与许多对当下的大学歌功颂德、大唱赞歌的作者相比,廖先生更“残忍”;实际上,即使与许多致力于揭露大学阴暗面的作者相比,廖先生的创作也是颇具特色的:他笔下的人物生活气息更浓厚,创作手法也多以现实主义笔法为之,因而读其作品时总会觉得真实可信,于是也便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笔者以为,廖先生以近乎“残忍”的方式对当下大学种种丑陋现象的无情揭露实是一件功德之事,毕竟讳疾忌医不是治病疗伤的良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大胆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是健康成长发展的正确道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直到当下,廖先生对大学问题的思考都从未止步,其大学题材创作亦是佳作频出,2017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青春合伙人》(原名《同学少年》)一经推出,便又引来大批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可谓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又一部力作。
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青春合伙人》,笔者以为有必要先将廖四平先生之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反思教育三部曲”作以简要介绍。
《招生办主任》着眼于当下大学腐败高发地带的招生问题,以敏锐的视角切入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形态——民办教育,以小见大地再现了当下一些职业院校的招生乱相。小说“先由名与利的追逐、权与色的交易,揭示出高校招生中的某些病象,又以精神的迷失、心灵的煎熬,揭悉了病象背后的症结与影响,这一切都使得这部作品在引人入胜之后格外启人思索。”[1]小说里的主人公虽然都是处于招生“上游”的人物——教育行政官员及各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但在利益面前却丑态毕露,他们在招生过程中甚至为抢夺生源而大打出手,以锦都市招生办主任汪得勇为中心,分别围绕着锦都市主管文教卫的副市长原良品及张民、李满德、耿荣等几位民办高校负责人,除耿荣真心办学、为学生着想外,其他几位无不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小说通过对他们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其所作所为的描述,反思了当下大学招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教授变形记》以极度夸张的笔法讲述了一个荒诞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性。作者笔下的锦海大学,在校长司马新发的主政下一片乌烟瘴气,以人文社会科学部为代表的系所机构,在部主任皇甫钟贤的“领导”下,实质上沦为一小部分人谋取私利的场所。皇甫钟贤也是作者老悟所着重刻画的人物,他虽然不学无术,但仰仗着“干爹”司马新发的庇护当上了学校中层领导。表面上看,皇甫钟贤博古通今、著作颇丰,实则是十足的卑鄙小人,贪财好色、嫉贤妒能、玩弄权术,最后终于被年轻女教师杨丽芬咬断了舌头。皇甫钟贤虽然是一个集诸多“恶”于一身的教授,现实生活中或许也很难找到了个这样的人,但他作为当今某些“变了形”的所谓知识分子符号,其警示意义还是十分明显的。
《大学校长》以大学校长的视角切入当下大学的发展形态,写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一些大学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其间既有成就也有隐忧,以虚构、夸张的笔法描述了大学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郑琦在刚刚恢复高考那一年考取了锦都大学,大学毕业后又留学美国,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回母校任教,后被调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管高教工作,当锦都大学内外矛盾集中爆发之时,他又临危受命,被派往锦都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小说便以郑琦上任后的种种活动展开,从而折射出了当下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买卖文凭、师德堕落、腐败频发等,身为正义化身的郑琦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终于还锦都大学“蓝天”。从某种程度上说,主人公郑琦其实是作者理想中的大学管理者形象,也许在作者看来,郑琦式的人物才是推进中国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大学也急需这样“横空出世”的人物。而从另一层面看,小说所暴露出的大学的种种弊病也才是更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2]
通过上述简要梳理可以很明显看出,廖四平先生的“反思教育三部曲”着眼点都在大学自身和大学教师群体,而到了2017年出版的《青春合伙人》,他的关注目光已然投向了大学生群体,由此似乎可以追循廖先生对大学问题思考逐层深入的轨迹。廖四平先生俨然对中国大学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关注,而据他自己说,日后他还要将大学问题持续深入,用自己那颗知识分子的苦心去引起人们对大学问题的关注,进而推进中国大学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①2017年12月廖四平先生与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会面时如是表示。
《青春合伙人》以一群入学不久的大学新生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了一批具有性格鲜明、颇具时代特点的大学生群像,他们性格迥异,甚至还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但总体上是一群正直、善良、勤劳、坚韧、热情、有上进心的新时代大学生。尤其主人公牛瑧昱更是汇集了容貌、智慧以及人性光辉于一身,从一个侧面说,他实质上蕴含着作者对大学生的美好想象与追求,是作者以及许多深具人文情怀的大学教师理想中的大学生形象。廖先生从牛瑧昱以及他周围的大学同学们出发,进而展开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为读者呈现了“一部主题复杂的文本”。[3]
由文本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继续挖掘,笔者以为,小说所塑造的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天之骄子”,他们周遭的“四通八达”使得这些文学形象有极强的文学张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且每个人的故事都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某个侧面,这种张力也构成了该文本的亮点之一。从历时性角度来看,作为青年学子的牛瑧昱、谢海福、陆地、柳赛、柳成丝、史玉婷等人,前可追溯至其父辈甚至爷爷辈,后则连接着未来,而其自身则是当下,这种“继往开来”的角色定位给作者和读者更广阔的阐释空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牛瑧昱乐于助人、英俊潇洒、多才多艺,集“‘仁义礼智信情’于一身,无论在何种场合都是‘鹤立鸡群’,都是靓妹们所心仪的对象。”[3]他的同学兼室友谢海福、陆地、柳赛等或贪财或好色或又贪财又好色,但本质上却也是心地善良,朋友有难时也是倾尽所有、尽心尽力;柳成丝、史玉婷或为官二代或为富二代,却也并不是脸谱化了的飞扬跋扈之人,即使二人因爱慕牛瑧昱而争风吃醋,也算得上是“发乎情止乎礼”,只是暗地里较劲;周瑾出身农家,大方善良、自立自强,最后为了成全自己的心上人而狠心选择“放手”。
另一方面,小说文本中以牛瑧昱为代表的大学生则一端连着农村,一端系着国外,他自己则处于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大都市。纵观文本,廖先生也的确没有像之前的“反思教育三部曲”一样仅仅把目光集中在大学内部,而是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了作为大学重要构成部分的大学生群体,并以他们为中心点向四周散发,进而展开思考。所以笔者以为,《青春合伙人》表面上在写大学生们自己的故事,实际上是借这些处于个人成长道路和中国当下特殊社会阶层十字路口的大学生群体来烛照现实、探讨当下。
作者廖四平先生深居大学多年,对大学生了解颇深,因此《青春合伙人》里的这些大学生才能如此典型,从更深层次上说,这些人物其实也寄寓着廖先生对大学生的想象与期许。至于后面牛瑧昱出国,谢海福、陆地、柳赛三人因炒股而一败涂地,柳成丝、史玉婷遭遇变故而“家道中落”,周瑾因意外而被迫辍学,则可理解为当下大学生几种不同的出路,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很难有定论。而实质上,牛、谢、陆、柳、史、周等人所主动或被动选择的这几条路也是实际生活中大学生们所面临的人生抉择,而作者的开放态度实质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对当下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的包容,同时也展露着作者对当下大学生未来的思考。
将目光前移,作品里牛瑧昱等人的父母辈们正在走的道路其实构成了当下的社会现实的主体形态。牛瑧昱的父亲牛正甫出身农村,后经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大学教师,虽然表面上是“成功人士”,但实际上却是“既要忙教学,又要忙科研,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每年逢年过节也没曾休息过,还不时要为亲友的事情操心……”[3]142-143谢海福出身工人家庭,“……祖爷爷和爷爷都是八路军,都牺牲在抗日战场;我(指谢海福,引者注)祖奶奶在日寇大扫荡中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3]39后来由于父亲车祸致残,母亲又患胃癌而家道中落,他几经曲折经才终于考入大学;柳成丝的母亲原是位高权重的副市长,舅舅则是对她宠爱有加的单身亿万富豪;史玉婷的母亲是亿万富婆。作者对这些学生家长的介绍描写,勾勒出了当下社会的大致轮廓:科研工作者在重重压力之下充满着艰辛,普通老百姓家里的种种不幸,富贵人家的腐化生活等,现实生活中的群像都通过对这些大学生的家长们的介绍慢慢展开,从而打开了人们认识当下社会的一个窗口。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作者已经埋下这样的预设:这一代大学生们的未来是光明的,因此不管他们的人生道路有多曲折,但其结局都不会太差。所以通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牛瑧昱、孟爽出国留学;遭遇家庭变故的柳成丝、史玉婷等人也都迅速成熟起来担当起生活的重任;留在村里的杨雪莲、周瑾等人亦是在农村干得有声有色。
二
从地域空间上讲,主人公牛瑧昱其实站在乡村与城市的交叉点。牛瑧昱虽然生在大城市,但四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老家牛家大湾,他对牛家大湾及村里的人都有极深的感情,他每个假期都迫不及待赶回村里,去看祖爷爷、奶奶、三伯、三伯母以及表妹杨雪莲。通过牛瑧昱在农村里的所见所闻,作者巧妙的向读者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纯与美: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牛家大湾,“一千多户人家断续依汉江北岸蜿蜒排开;世世代代,牛家大湾人一直主要是吃汉江里的鱼和汉江滩上产的粮,喝汉江里的水,柴火也是取自护堤树上的枯枝和汉江滩上生长的农作物的秸秆。”[3]2而“村里的老人是人见人敬,没有子女的老人常常是好多人家争着供养,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则是好多家争着照看;男男女女之间虽然交往相当随意甚至有点儿无拘无束,但村里从无桃色新闻,更无西门庆潘金莲之类的‘千古名人’。一家有喜,邻近的二三十户人家必定会登门道贺;一家有难,凡是知晓的人家都会尽力帮助,像孩子生病需要请医生或送医院、孩子上学有困难之类的事,更是‘闻者有份’;如有外难,举村必定同仇敌忾……”[3]2-3。在犹如沈从文笔下里的“边城”秘境一样长大的牛瑧昱“在四岁我离开牛家大湾时身高达130厘米。脸色红润光泽,像化了妆似的,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真正是人见人爱。”[3]4
而生于斯长于斯的牛瑧昱的三伯和三伯母牛汉卿、艾玉杰夫妇、周瑾一家、杨雪莲等,都是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中国式传统农民。可以说,《青春合伙人》里,廖先生借牛瑧昱的家乡牛家大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具中国传统色彩的恬静农村画卷。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农村做简单的桃花源式的描绘,对当下农村存在的种种阴暗面也并没有回避,如地方干部的阿谀奉承、孤寡老人无人赡养、留守儿童无法读书等等文中都有所涉及。正如牛瑧玉一次回农村之后抒发的感慨:“他发现农村远非‘形势一派大好’,而且实际上甚至可以说是破败了——农民的主体都进城当农民工了,剩下的是老幼病残,这样的农村还叫农村?虽然政府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推行农村城镇化,但是,要真正建成新农村、实现农村城镇化,实际上任重道远!”[3]278对此,对农村并没有多少认知的柳成丝也有类似感受,她觉得“这次去江汉市,无论是在牛瑧昱的老家,还是在周瑾的家乡,她所感受到的却是‘落后’‘不好玩’”。[3]289
虽然牛瑧昱无比向往农村,但他毕竟是城市之子,城市才真正是他学习和生活的重心。牛瑧昱在城市里的学习和生活、周围的人与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作者对于城市这一物象的认知与表现。与牛家大湾处处充满着田园牧歌相反,小说里虚构的锦都这座大城市到处让人感到压抑与不安,就连锦都大学这样的百年高等学府也被经济大潮所裹挟,对她的评价也从培养了多少商界精英来衡量,“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新的需要,锦都大学成立了旨在培养高端经济人才的光华管理学院。……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综合素质很高,非常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因而非常抢手,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状况也非常好——年经轻轻就成为决策机构的智囊人物或当上CEO或CEO助理的大有人在……”[3]28大学自身的这种主动求变,固然也是一种进步,但如此跟风却也有急功近利之嫌,这也丢掉了大学自身所本应具有功能,更脱离了大学本该成为社会风向标的责任担当。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的天之骄子们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过多的世俗色彩,如史玉亭的投机取巧、谢海福的“以经济为中心”论、柳成丝的深沉城府等等;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经济大潮的裹挟,牛瑧昱等人才有了炒股筹款的举动,甚至还出现了因为炒股而旷课的情况。笔者以为,虽然很难简单地说这些同学对或者不对,但身为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如此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极大浪费,与其如此,倒不如先让大学回归本质,让同学回归校园,各司其职,尔后再专心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而实际上,在金钱横行的大学校园里,不仅学生被金钱迷住了双眼,学校里面的老师们也并能幸免,这也是许多大学题材小说里着重展现的,具体到《青春合伙人》文本里便有厚颜无耻的汪强、坑蒙拐骗的杨大水等,作者对于这一类反面大学教师形象的塑造也是用力颇深,这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学校长》和《教授变形记》的笔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这种一以贯之的笔法,其实也决绝的表明了一种态度:对于大学校园里的这些丑态人物及其行径,作者是极端鄙视的。
综上,笔者以为,较之于廖世平先生之前描绘大学的“反思教育三部曲”,《青春合伙人》既有延续又有突破,虽然目光仍聚集在大学校园及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身上,但艺术技巧和表现技法更加纯熟,对人物的塑造更加丰满立体;对社会问题、城乡矛盾的思考也体现着他作为一名人文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正如著名作家柳建伟所说:“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小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