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8-02-01杨瑶瑶
杨瑶瑶,余 莉,夏 静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概论”课是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是缺乏“立竿见影”的实用价值,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甚至排斥,课堂参与度不高、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上好“概论”课,使学生听得进、有所得,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使教学内容切实地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笔者从教来一直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
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教材与本科院校一致,教材本身理论性强,对政治理论素养和相关知识储备普遍不高的高职学生而言,对于学好“概论”课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为此,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在遵循教学大纲、忠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首先,教学中要注重史论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背后,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无数生动的史实可以运用到课程教学当中来,通过把“讲理论”与“讲史实”相结合,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生动的案例。其次,教学中还应注重与时事、热点结合。例如,每年的两会、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精神、国家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贯穿于教学中,做到理论常讲“常青”、常讲“常新”。
2 改进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概论”课内容涉及面广,与现实联系也较为紧密。当下的教学对象多为“95后”、“00后”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理论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因此,应改变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状况,积极探索、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时,针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关系这一部分,先让学生去了解家乡有哪些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出发,灵活采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解、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模式。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一次次的讨论、辨析、讲述、调查中获取知识,化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概论”课中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手段,用直观的历史镜头和影像资料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语言表达说不清、道不明的缺陷。如《走近毛泽东》、《周恩来外交风云》、《百年中国》、港澳回归等视频资料,再现历史真实画面,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动形象的教育。
3 提升教师素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唯有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做到“敬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俗话说“给人一桶水,现先有十桶水”。“概论”课本身理论性较强,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真懂真信。“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还应对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使自身这桶“水”常满常新。唯有任课教师的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才能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宣讲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把理论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听得懂、听得进。
目前,“概论”课教学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真懂、真信还有较大差距,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效果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须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其成为学生喜爱并受用终身的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