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
——以江西为例

2018-02-01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构空间文化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这就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的腾飞而迅速推进,然而,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阐扬与建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理论的缺失造成了发展的盲目,加剧了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或减弱的现象。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应当考虑城市公共空间中各类型环境、人文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强调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文化元素的融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跳出对地域文化简单复制的发展模式,减少形式上的叠加,避免墨守成规,在继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特有的地域文化属性,以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缺失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壁垒被打破,城镇化发展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6.1%,是1978年的17.92%的3倍。[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变化。以步行街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不断涌现,已有城市空间类型则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不断扩展的城市公共空间需要有相应的文化形象设定,地域文化在城市的空间、时间上都应当有所呼应,成为整体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离不开整体文化形象的设定,从地域文化的体现、城市空间的联系等方面传播城市整体文化形象。

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迅速,整体文化形象比较清晰,但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地域文化与传播方面还有不少问题。

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缺乏主题鲜明的地域文化形象设定。城市广场、商业步行街、地下交通空间等各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市民大量日常活动,但忽视了文化形象的营造。我们发现城市公共空间中很少看到江西的影子、南昌的特点,这就造成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流于表面。要改变这一现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从规划与设计环节就必须植入地域文化的因子,在挖掘江西地域文化底蕴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空间类型设定相应的文化形象。同时,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不能一味的抄袭,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形象任重而道远,发扬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才是必经之路。此外,人们对于文化形象的体验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具体的设计层面,一套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形象设计模式十分必要,对于凸显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形象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明晰南昌的城市文化形象意义深远。

二是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有特点的地域文化符号。怀特指出“符号是整个人类行为和文明或文化的基本单位。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人类行为是符号行为。正是符号使类人猿变成人,使人类的所有文化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文化是以社会符号为媒介的行为总和。”[2](P32)由于人群使用文化符号的差异,带来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地域文化符号的归纳与运用是城市公共空间文化阐扬与建构的有力武器,要体现出本地域的风土人情、城市文化,必须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地域文化符号。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江西地域文化的起源、历史背景、文化艺术资源等研究,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中特定文化符号体现与利用的策略。

三是多专业相互配合的缺失十分明显。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空间、视觉、机能等需求,但是在实际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往往由城市规划、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诸多专业各自完成,常常出现各专业相互影响、缺乏整体考量的问题,影响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设计方面需要各专业的配合,将地域文化基因子贯穿于规划与设计的全流程,从地城市公共空间的自身属性出发,突破单一专业的范畴,在导视系统、公共艺术、江西地域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二、江西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经济孕育文化,造就一方社会,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各种类型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一些学者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李波对于地域文化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从狭义角度理解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处于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生成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且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以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理念、工作作风等。”[3](P21)

江西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赣州的客家文化、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抚州和萍乡的傩文化、吉安的青铜文化等,都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

第一,江西的红色文化,根本点在于红色。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红色代表权威、红色代表勇气、红色代表革命,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在江西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段历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体现为江西丰富的革命遗物、遗址等纪念场所、档案资料;非物质文化资源就包括江西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人们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城市公共空间中地域文化资源的阐扬与建构,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大众在城市公共空间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第二,江西有突出的民间艺术优势。饱含赣文化的景德镇、抚州、吉安、南昌四大重镇基本囊括了江西视觉艺术的四条主线,即浮梁文化(陶瓷——景德镇地区)、临川文化(砖雕——抚州地区)、庐陵文化(纹样——吉安地区)和豫章文化(红石雕——南昌地区)。不同的民间艺术给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具体创作手法,是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阐扬与建构取之不竭的文化艺术宝库。

第三,江西有美丽的山水资源优势。江西十六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世界文化景观庐山、革命摇篮井冈山、道教发源地龙虎山、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东江源头三百山、珍禽王国鄱阳湖,真可谓“山水皆美景,城廓均名胜,千姿复百态,满目收不尽”。通过合理的发掘和运用江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优势,能够将生态环保理念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阐扬与建构。

第四,江西现存大量的历史宗教遗产。以佛教的东林寺、道教的龙虎山为代表,一个是中国净土禅宗的祖庭,一个是正一教的祖庭,皆是佛道两派重要流派的发祥地。

江西地域文化资源是地域文化阐扬与建构的基础,可以汲取创作素材与灵感,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特性,创造新的地域文化符号,倡导有特色的整体空间规划与原创设计。

三、城市地上公共空间中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依据空间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地上、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地上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部分、包括广场、公园、街道、大型公共设施等。国内许多城市地上公共空间呈现出“千面一城”“千城一面”以及忘“根”等地域文化体现不足的问题。

第一,城市公共空间各种风格泛滥。城市广场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环节,常常表现出多种设计风格的同时呈现,但却往往与整个城市的文脉、历史、环境不协调。这种现象的出现,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广场空间的地域文化阐扬与建构,体现出地域文化理解的缺失,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上的急功近利。

第二,城市广场空间规划与设计临摹现象严重。缺乏对本城市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体现,整体形象往往出现相似情况,与“千面一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城市广场空间规划与设计不断吸纳国外的景观特色,“欧美风格”、“地中海风格”、“东南亚风格”等席卷大陆。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广场空间的发展,使城市广场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城市广场的雷同现象不断加剧,不同区域的广场空间往往给大众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三,忘“根”的局面。鲁迅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近年来,城市广场空间的营造缺乏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单纯的模仿、复制层出不穷,求新、求奇、求炫的规划与设计比比皆是,在此情形下,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确立既彰显本土文化又富有地域特色的空间营造理念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当从“场所”的自身特性进行思考。“场所”包括场所特质与空间形态,其中归属感是对场所特质的感知而产生认同感,是人们通过把握并感知而形成的文化。[4](P46)不同类型的“场所”有其各自特点,城市广场空间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空间,公民性应该得到更多的体现和尊重。[5](P2)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急功近利的规划与设计带来了诸多问题,大众的实际需求往往被忽视、规划与设计对于形式变化的过度追求与地域文化内涵的缺失,造成城市广场空间地域文化特征日趋模糊。大众对于生活着的土地充满感情,有增强地域文化认同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从江西本土文化的根源入手,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内涵,同时结合新理念、新手法、新技术,提取地域文化的精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不失时代感的形式体现,才能既立足于地域文化又富有时代气息,使城市广场地域文化阐扬与建构得到提升。

商业步行街具有人流量大、商业价值高等特点,是地上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类型。如2001年南昌市改造完成的胜利路步行街既是南昌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商业步行街,又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理应成为江西地域文化展示平台,大众可以在其中放松、休闲、愉悦的感受地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商业步行街同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求新、求眩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特征与场所意义被破坏,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快速消费品,在同期建设的一批步行街中我们很难找到地域文化的因素。商业步行街的文化建设应该摒弃形式的堆砌,挖掘商业步行街蕴藏着的文化融合、文化转换的潜力,将步行商业街提升到社会文化层次的高度。强调文化特质对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地域文化内涵的剖析、文化符号的生成等手段,将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上升为文化的体验。以中山路为代表的南昌商业步行街空间可以承载人们的生活状态,镌刻和回忆城市的历史,还原和创造一种生活模式,从而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属于南昌市商业步行街的场所特质。

四、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中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

地下公共空间伴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地铁、地下商场、地下通道、停车场等构成,今年来地铁随车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而发展迅速,地铁站点成为地下公共空间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类型。

(一)问题

地铁作为现代都市的主要地下公共交通工具,发展迅速,相关研究也十分活跃,如以地质条件为基础,充分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建立以服务于地下空间规划为目标的地下空间适宜评价模型。[6](P219)这类研究很有意义,但往往强调物质上的功能性,对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有忽视。城市地下交通空间是本地区地域文化的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南昌城市地铁交通发展时间短、速度快,顺应了南昌城市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但是,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这很不利于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其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下交通空间发展得十分迅速,往往将功能性、技术性放在首要位置。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被忽视,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且缺乏层次感,表现形式也较为单一。城市地下交通空间是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最忌讳文化形象的定位模糊不清。强化江西地域文化概念、找准南昌的“核心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优势都是地域文化阐扬与建构所面临的难题。应该以地下交通站点周边特殊文化背景或地域特色为基础,结合地下交通站点自身空间、功能等属性,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强调地域文化,将其融入整个城市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中去,构筑地域化主题文化品牌。

第二,地下交通空间整体的艺术形象缺乏完整统一性,与地面的规矩性与设计的协调性不足。正如周刚所说:“要让地铁里来往的人们,看到地面上城市的风景。”通过视觉形象设计以城市文化、站点周边文化为线索,通过借助文字、图形、色彩等方面的设计元素,以多元化的信息传达模式,提高乘客的注意力,让地下交通空间与地面城市空间相对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文化形态。

第三,缺乏人性化设计。人们常说“设计以人为本”,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设计师的核心就是要从人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创作。在当今时代,设计需要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杜绝平庸、品质至上’已经成为许多设计师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很多国家的地铁导视系统设计在经历了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的第一阶段之后,进入了追求品质与个性的新阶段”。[7](P7)其实,地域文化亦“以人为本”。文化源于人民,亦属于人民,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缺乏地域文化阐扬与建构,直接结果就是本地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被削弱,外来使用者亦不能对通过地铁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辨识。所以江西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作为地下交通空间文化建设的核心亦是“以人为本”,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二)新思路

地下公共空间地域文化建构的新思路涉及地域文化和功能用途两个方面。

一方面,重视公共艺术与地下交通空间的结合。西方国家地铁发展历史悠久,很早之前就开始注重文化在地铁中的展现,将公共艺术与城市地下交通空间结合,产生了地下交通站点文化形象的不同倾向。这对城市地域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是一种良好的展示,同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基于大众的需求,地下交通站点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也要与公共艺术相结合。创作的主要灵感多来自于地域文化、空间样貌等,这种文化选择的倾向可以说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结果。基于自身的物质性与功能性,不同国家、地域的地下交通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其空间布局、整体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在地下交通设施的成本、使用与维护方面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与之而来的就是地下交通空间文化面貌的重复,快速消费产品化,缺乏生动的组合与变化,这必然造成空间体验的乏味。公共艺术形式的引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将公共艺术运用于地下交通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加强空间形象的艺术与文化性,可以设定地域文化主题,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材料,展现经过归纳与总结的地域文化符号,做到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兼顾。例如,首都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开通的奥运支线八号线,将地域文化的特色直观的展现出来。结合地下交通站点自身空间、功能等属性,对每一个地铁站进行了个性化装饰,形成一站一景的地铁景象。但是,在对于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归纳,总结还远远不够。应该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地域文化形象设计研究,并形成相应的方法、原则和模式,形成“一站一故事,多站一部史”。

另一方面,注重空间导视系统的设置。地下交通站点,具有交通、疏导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短时间人流集中的特性,空间导视系统是基本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交通导视系统首先具备一定的功能属性,引导人们在城市地下交通空间进行活动,也是城市交通导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用最直观、最明了的方式将路线走向、乘车信息等传达给地铁空间中的乘客,充分发挥交通设施功能,为使用者带来更大程度的便利性。导视系统的形式属性同样重要,运用色彩、形式等表达方式,能够将导视系统与地下交通站点的视觉形象设计统一。强调导视系统的设计就是要突出地铁站交通导视系统的形式特点,注重于在实现与完善地铁站物质功能的同时,赋予地铁站美的形式。可以利用视觉导视系统的主要配色来装饰整个地铁站空间,也可以在导视系统中增加各种形式、功能的符号运用。

总之,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性,赋予其文化承载与阐扬的使命,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文化、参与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命题。作为地域文化承载与阐扬的重要平台,单一类型的公共空间应该有利于人们对于地域文化内涵的认知与判断。例如广场空间,不但具有其自身空间属性,更应被理解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功能层面和文化层面与各类型的城市空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需要满足市民的精神与心理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不同的地域文化体验,从地域文化之中汲取艺术表现手法与文化内涵,共同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 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刘丹,李杰.文化符号与空间价值:互联网思维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与塑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

[4]李波.区域文化培植发育之我见——对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发展的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0,(3).

[5]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陈玥,对城市广场的理解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3).

[7]柳昆,彭建,彭芳乐.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2).

[8]陈道道.品质与创新——现代地铁导视系统设计探索与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猜你喜欢

建构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空间是什么?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享空间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谁远谁近?
建构游戏玩不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