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人”到“创造人”:科技革命背景下人类发展模式的演进
2018-02-01张昊雷
□张昊雷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6)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私有制和为资本主义私人垄断摇旗呐喊的资本主义利己道德牢牢绑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西方资产阶级根据“资本的逻辑”而建立起来的以追求资本增值为根本目标的价值体系仅仅把科学技术视为增加资本的工具。这不仅导致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凌,也导致了“消费人”的产生。“这种‘消费人’的模式是:他在社会上消极、听话,没有个性,没有先进的理想,没有高尚的精神需要和道德上的需要,对生活抱着一种消费主义的态度,沉溺在小市民的庸俗低级的、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不能自拔。这种人也就是一种纯粹享乐型的人[1](p14)。“消费人”这种错误的人类发展模式是对人类劳动本质的扭曲和人类需求的异化餍足,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和限制人类自由的樊笼。“创造人”是与“消费人”截然不同的人类发展模式,它是对“消费人”诸多舛讹的匡正,也是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正确模式。为了使人类从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和有效化解生态危机,应该积极促进“消费人”向“创造人”的转变。
一、“消费人”的产生及其危害
“消费人”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消费人”对消费和享乐的狂热迷恋使社会成员个人、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害。“消费人”的产生不仅是对人劳动本质的扭曲和需求本质的曲解,而且破坏了社会成员正常的人际交往与社会的和谐,还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激化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
(一)“消费人”的产生及其对人本质的扭曲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类对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类的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作是人类产生的肇始和维持人类生存、繁衍的永恒动力。人类于其劳动中产生了独有的意识和理性,并使自身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组成与自然界分庭抗礼的人类社会。他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p96)生产劳动作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自然界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二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在这种物质交换过程中人自身的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也越来越显著。动物是根据本能而活动的,而人的劳动则是有充分觉解的,这种觉解使人类的劳动摆脱了动物本能的限制,因而带有“自由自觉”的特征,此“自由自觉”的特征就是人类独有的类特性。西方资产阶级刚产生的时候资本有限,为了把更多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就一方面通过对内掠夺和对外殖民获取更多原料和资金,另一方面则鼓励人们俭省节约,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之中。在西方资产阶级走向成熟以后,他们的资本已经足够充裕了,而且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获得了空前的提高,生产出了数量庞大的商品并导致生产过剩。资产阶级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就一改往日提倡节俭的做法,转而鼓动人们扩大消费。由此产生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消费人”。对于“消费人”来说,“享乐,就是他们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惟一理想,为了享乐,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人的本质。”[1](p14)
弗洛姆认为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奢侈消费和消耗性大工业生产导致了人的异化,“消费人”就是这种异化的结果。“他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和尽可能多地消费,并把这作为自我目标。一切活动都从属于经济目标,手段变成了目标。”[3](p92)“消费人”对消费和享受的过度迷恋导致了他们对物质财富产生依赖,这种依赖使“消费人”最终迷失了自我。物质财富无法充实“消费人”空虚的心灵,反而把他们引入追逐财富却无法得到满足的失落之中,这种失落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信用贷款的出现推动了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增长,而各种推销商品的广告推动着社会上时髦标志的更迭,广告总是试图使人们觉得使用最新的名牌服装和化妆品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时髦、迷人。广告成功地运用意象比喻的精彩手法模糊了产品事实和推销员精心营造的产品愿景二者的区别,使“消费人”相信使用该商品后就能实现广告中展现出来的效果。因此就产生了购买该商品的强烈愿望,虽然家中还有很多可以正常使用的类似商品。追求时髦成为“消费人”日常生活的主题,并且普遍为此透支消费。购买商品后只能取得短暂的满足感,需要大量重复消费才能维持这种转瞬即逝的满足感。追逐时尚刺激导致的经济窘境和精力透支给“消费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厄。人生中本该享有的日常生活乐趣都消磨在“消费人”的经济窘境和精力透支中。对于工作,因为感觉到工作报酬无法满足自己奢侈的消费欲望而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这种状态下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可想而知。在“消费人”看来,人生苦短,理应通过奢侈消费及时行乐,至于其他的事情都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正如弗洛姆所说,“人变成了物,成为自动机器:一个个营养充足,穿戴讲究,但对自己人性的发展和人所承担的任务却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关注。……应该使得人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3](p92)异化的消费使“消费人”丧失了个人完整形象,最终沦落为缺乏理性智慧和历史使命感的单向度的人。“消费人”的产生是对人类劳动本质的磨灭,也是对人类需求的扭曲。
(二)“消费人”的产生导致社会成员自我孤立与社会分化
“消费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先天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特征并为维护其价值观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中追求幸福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而非社会的责任。因此个人要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负责而不能依赖社会,同样也只需要关注和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无须考虑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这种“人人为自己”的理论把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推给了虚无缥缈的上帝。弗洛姆认为资产阶级的这种利己主义导致人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和敌对,而且这种“人人为自己”的口号在实际上并不能实现个人幸福,而是使个人异化为资本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资本主义以获取资本为根本追求,人的真正幸福在经济利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迎合资本发展的需要成为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和拯救,而只是为了经济利益本身。……个人总是一个服务于它自身之外的目标的齿轮。”[4](p149)资本主义不仅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反而导致人类自身价值的消解。针对这种情况,弗洛姆无奈地说道,十九世纪的悲剧是人类对上帝信仰的丧失导致“上帝死了”,“而二十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5](p308)因为西方资产阶级除了把对人自身幸福的追求和对人类价值的坚守让位给贴着幸福标签的资本扩张,而且“迈入20世纪之后,西方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又将享受纳入幸福范围,不仅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鼓励人们消费享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幸福观又广泛流行开来。”[6](p115)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和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肆意蔓延导致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人蜕化为“消费人”。消费和享乐成为个人幸福的精神义旨,财富扩张成为消费和享乐的物质手段。在这一精神义旨的指导下追求资本增长变得更加疯狂和无序,拜金主义像无孔不入的毒气一样四处弥漫。这就形成了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和与之相应而生的金钱丛林法则。“消费人”不仅执着于自身的消费,希望通过奢侈消费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比如通过豪宅、名车获得他人的肯定和羡慕。而且“消费人”把奢侈消费视为相互之间身份竞争的手段,这种竞争恶化了“消费人”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的友好、互助等情感在这种无意义的“竞争性消费”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冷漠、仇视、嫉妒、相互防范和情感上的相互伤害。“消费人”的过度消费也破坏了自然资源的代际储存,把后代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提前消耗掉了,这将引起人类代际冲突。
(三)“消费人”的出现使自然环境面临危机
目前人类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难题,究其原因就是资本主义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增加而盲目扩大再生产,不考虑人类目前需要和实际购买力,也完全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最大化要求生产最大化,而生产最大化必然要求消费最大化。如果不能实现消费最大化,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消费方式更是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与资源短缺的根本根源。”[7](p66)因为商品制造出来并不意味着资本家获得利润,还需要进一步使他们制造出来的商品被消费掉才能为他们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制造商品,另外一方面则用尽各种手段诱导人们消费。可以说资产阶级一只手忙着制造商品,另外一只手则忙着制造“消费人”。维克特·勒博为了扩大消费而大肆宣传说:“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求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8](p5)资产阶级制造大量商品之后面临着生产膨胀与消费市场相对有限二者的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他们就寄希望于“异化消费”来消化过剩的商品和缓解经济危机。
“‘异化消费’表面上缓解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然而其造成的消费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新的矛盾,实际上成为资本主义新的基本矛盾。加拿大学者阿格尔将‘异化消费’作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有其道理的。”[7](p66)例如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为了刺激“消费人”的消费热情,不断促进商品款式的更新,时尚潮流和流行风格革新的频率越来越高。“消费人”经常把刚使用不久但是在他们看来已经不时髦的商品淘汰掉,这就导致了大量垃圾的产生,而且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污染环境的成分。一台废弃电脑中有300多个电子元件富含汞、砷等剧毒化学元素,废弃的手机、冰箱、电视则包含有铬和铅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废弃的空调中有大量可诱发皮肤癌的氟利昂,废弃的电路板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前者会导致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后者则会产生多氯联苯类和呋喃等致癌的有害气体,导致空气受到严重污染。除此之外还有这些商品中的塑料原件和玻璃原件所造成的污染。因为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化合物,而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所以塑料垃圾和玻璃垃圾很难被降解,这就导致它们的危害时间特别长。
“消费人”的消费欲求泛滥又导致了商品生产的几何级增长,资本家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只顾采用粗糙的生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完全不会为了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而采取环保但相对低效的生产方式,更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去探索和研发一些新的、对环境伤害相对较小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种疯狂的生产过程本身就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要制造这些商品,首先就是要大量开采地球的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直接会破坏矿山附近的植被、土壤和水源,而且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渣、废水等副产品。接着就要对这些已经开采出来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资本家同样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但省时高效的加工方式,即便资本家知道有一些相对环保却耗时的加工方式存在他们也不会采用。在环境遭受破坏以后,迫于本国政府的制裁和本国人民的反对,西方资产阶级就把工厂转移到了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地区。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由最先工业化的欧美地区逐步扩张到全球,这就使环境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应该着力纠正异化消费观念的错误和促进“消费人”的转变。正如艾伦·杜宁所说:“不论是因为我们选择抗拒它,还是因为它毁灭了我们的生态依托,消费主义终将是一种短暂的价值体系。”[8](p106)任何有理性的人都应该致力于尽快结束这种错误的价值体系。
二、创造人是契合人之本质的正确发展模式
与“消费人”相对应的就是“创造人”,“创造人”与“消费人”构成了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人的两种发展模式。“创造人”是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人。与“消费人”沉溺于消费和享受而使自身人之本性和自由受到限制不同的是,“创造人”依靠创造性的劳动而获得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人”与“消费人”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阴和阳一样相对立而存在。“消费人”是对科技错误的解读,而“创造人”则对科技发展进行了正确的控制和利用。“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全新智力结构、品德结构和审美结构的‘创造人’,拒斥‘消费人’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了人类应对时代挑战,保证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沿着正确轨道继续前进的必须。”[9](p107)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意味着榨取血汗艺术的进步。”[10](p594)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现代科技革命最早开始和最先完成的国家,不管是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还是以电气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皆是如此。因此“消费人”得以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产生,然后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产生。以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和空间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能够将科学技术的发展限定在服务人民这一轨道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虽历经波折仍不断前行,这些都为“创造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二者不是相互抵触和冲突的关系。它们二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和相互结合倾向,因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亟需和全力支持科技的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和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1](p87)。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不仅要把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而且要进一步把它作为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引导科技进步的方向,使科技避免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用来榨取无产阶级血汗的工具和制造“消费人”的帮凶。社会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以及正确的引导必然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解放和快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解放和快速发展又能够促进“创造人”的发展。
赵家祥先生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即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12](p20)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产生和繁衍的基础,马克思还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3](p580)。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劳动不仅是人类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生产劳动才能保障人类个体的物质生活,促进人类不断地进步。恩格斯说:“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和运用。”[14](p757)从劳动是人的本质和发展的基础这方面来说,“创造人”是符合人之本性的,“创造人”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消费人”因为竞争性消费而造成人们之间矛盾和冲突凸显,导致人际交往受到阻碍。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p56)“消费人”对社会关系的分割背离了人的社会性,它错误地把人视为抽象和孤立的个体。而作为劳动主体的“创造人”在劳动过程中则不断加强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此来巩固和扩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虽然“消费人”和“创造人”都认识到了人的肉体需要,但是“消费人”把人类为维持生存而产生的肉体欲求无限扩张,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水平,这不是对人类需求本质的正确体认,而是对人类需求本质的歪曲理解。而“创造人”则以满足需要为行为动机,激励自己更加积极地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人”不仅仅重视自身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且重视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6](p329)。“创造人”就以完成人之本性所规定的使命为己任。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消费人”虽然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但是“消费人”的消费特性使其产生了对物的依赖关系,只有“创造人”既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了对物的依赖关系,真正获得了人的独立性。所以应该促使“消费人”向“创造人”转变。
三、促进“消费人”向“创造人”的转化
“消费人”向“创造人”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提升“消费人”个人思想境界,建立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实行支配社会化来实现。因为“消费人”的个人思想境界是极力占有财富以满足奢侈消费的功利境界,把这一功利境界转变为积极通过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的道德境界就可以建立“创造人”生成的思想根基。促使“消费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道德规范是维护个人利益的资本主义道德规范,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谴责“消费人”和颂扬“创造人”的道德规范。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而支配非社会化,它是“消费人”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中不仅生产社会化而且支配社会化,它既消灭了维持“消费人”存在的经济基础,又建立了“创造人”产生的经济基础。
(一)境界提升:建立“创造人”生成的思想基础
“消费人”是属于功利境界中的人,“一个人的行为,若是以求利或求快乐为目的,如其所求是自己的利或快乐,其人的境界,或其人于有此种行为时所有底境界,是功利境界”[17](p637)。“消费人”把物质消费和肉体享乐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追求而通过各种手段攫取经济利益,他们的精神境界就是功利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17](p604)。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消费人”的消费欲望和享乐追求则是无限扩张的,无限的消费欲望和享乐追求不仅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消费人”对经济利益和消费资源的争夺必然导致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如果“消费人”的思想境界由追求“占有”的功利境界上升为追求“贡献”的道德境界,就不会把社会对争夺的限制视为社会对自己的压迫,也不会将社会中的其他人视为自己的对立面和潜在对手,而是把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都视为组成社会的一个分子,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对他人和社会的这种依靠关系成为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动力。此时他们就会改变过去那种为了炫耀性消费而争夺的处世态度,而转变成为了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辛勤劳动的处世态度。道德境界中的人在对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如同一个由很多不同的零件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精密仪器一样,在它的运转中每个零件都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承担着独特的社会角色,占据着社会赋予的独特的“位分”,因此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做到对社会“尽伦尽职”。
道德境界中的人既不越位揽权又不推卸责任,既不羁于名缰利锁又勇于为社会建功立业。这就是他们区别于处于功利境界中的“消费人”的地方。“消费人”不是追求社会的公利而是追求自己的私利,不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而又不想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消费人”仅仅把工作视为无趣的、无聊的差事,又普遍对待遇不满,不想工作却又不得不工作,这是功利境界中的人普遍具有的矛盾。“消费人”把工作视为应付差事,自然不肯在工作中投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超越功利境界的人才能把工作视为对社会应有的贡献并于其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贡献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来实现,不管这种劳动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要脚踏实地的付出艰辛努力。只有在具体劳动的过程中才能真实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从而自觉做到应用科技进步的成果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创造更多供社会成员享用的财富,而不是将科技发展绑架到满足个人私欲的轨道上。这种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就是“创造人”生成的思想基础。
(二)新型社会道德规范:构建“创造人”生成的道德基础
唐凯麟先生认为“消费人”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有一种关系,就是冷冰冰的现金交易关系。而反映这种关系的西方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更是在这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p15)比如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人把利益视为道德的基石,这就成为“消费人”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和异化、奢侈的消费进行辩护的理论依据。普列汉诺夫在赞同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的把利益作为道德尺度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又批判了他们试图以人天性利己为借口搭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伦理学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所维护的利益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私人利益。他们以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积极追求个人利益为逻辑起点,把个人视为有感觉的且以个人感觉为行为动机的存在物,利己就是这种存在物的本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以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矛盾,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力证个人追求享乐是合乎理性的,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感官快乐做为行为导向和价值标准,那么怎么解释一些人牺牲个人利益而追求公共利益的无私行为?爱尔维修无奈地以个人感觉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看来无私行为的行为主体在实施具体无私行为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些感官上的快乐,他们希望获得这些感官快乐是他们的根本动力。事实上无私行为和获取感官快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从个人利己本性出发也无法开出利他行为这样的结果,所以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无法跳出利益既支配人们意见又依靠人们的意见这样一个悖论。同样把人类利己本性做为决定其行为之根本动机的还有俄罗斯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德国的众多启蒙思想家,他们都犯了与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相同的错误。
普列汉诺夫认为只有社会整体的利益才是道德的基础,个体的利益不能成为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18](p551)正如同马克思所说,“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9](p7)只有为社会的利益和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和成就伟大,其原因在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9](p7)。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们将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准则,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差事……的习惯看法”[20](p100)。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按照为公共利益劳动的习惯、按照必须为公共利益劳动的自觉要求(这已成为习惯)来进行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健康的身体的需要。”[21](p343)这些理论就为“创造人”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前提。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游访了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苏俄,在此期间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初次接触了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学习和交流冯友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有了充分的思考。冯友兰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道德以‘尚贤’‘大公’‘无私’为基础,不仅比传统道德优越,比资本主义道德与文化也更高”[22](p188)。冯友兰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可以视为“贵贵”的道德,也就是注重等级差别和承认、维护对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道德。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可以说是“尊富”的道德,这就是重视财富的力量和承认、维护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道德,即并没有明确反对“消费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消费人”的社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则是“大公”“尚贤”“无私”的社会道德,它是鼓励无私劳动、维护社会成员个人自由和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社会道德。只有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才是良好、健全的社会应有的道德,它比封建社会的道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更加优越。它对适度消费和劳动光荣的强调不仅能够起到促进“消费人”从奢侈、异化的消费观转变为“俭而有度”的科学、合理消费观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劳动、创造的欲望。简言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能够推动“消费人”向“创造人”转化。
(三)支配社会化:构建“创造人”生成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非社会化的分配方式是导致“消费人”产生的经济基础。所以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非社会化的分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消费人”向“创造人”的转化。在生产和分配都实现社会化的社会中,“创造人”的产生才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3](p365)这就说明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消费资料分配方式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资料是按照非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分配的,而不是按照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费资料是按照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分配的,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方式进行分配的。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分配的非社会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产生。“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3](p51)这种异化本身就是对创造、劳动的打压,资本家对科技进步成果的控制和占有则极大地强化了这种打压,这就把科技进步带来的善抹杀了,凸显和增强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恶。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和分配的社会化,“只有这种社会才真正能够把新技术革命所造成的善的‘无限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培养和造就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高尚道德和健康审美情操的‘创造人’来。”[1](p20)
四、结语
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们构成了现代人类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全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反思和改变“消费人”的异化消费刻不容缓。“消费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模式不仅扭曲了人的本质,也日益成为阻碍科技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绊脚石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桎梏。顺应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创造人”取代“消费人”是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1]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
[5][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6]孙伟平,等.创建“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与模拟重点研究室.经济政策与模拟研究报告(第七辑)[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8]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周发源.人文之光:湖南社科专家风采和获奖成果精品[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7]冯友兰.贞元六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2]金春峰.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