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楼阁建筑浅析

2018-02-01

文物季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楼阁平面山西

一、综 述

楼阁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主要类型之一。楼阁建筑高耸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的使用,相对单层建筑是不可比拟的。楼阁建筑代表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最高发展水平,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它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古代楼与阁是有区别的,现在逐渐成为一种建筑形式统称。

山西楼阁建筑历史源远,留存的线刻图形、器物实物、建筑实例等不胜枚举。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墓地出土的战国铜匜(图一),其表面的线刻图案清晰地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一层为平台,二、三层出檐之间设平座,明三层暗四层的楼阁式建筑。这恐怕也是山西最早的楼阁式建筑形象。山西运城市侯村出土的西汉“绿釉陶楼”和山西平陆县出土的汉代“绿釉三层庑殿顶禽鸟御人陶楼”,展示了汉代时期楼阁建筑的形象。建筑从两层建至四层,平座层明显,且出现翼角斗栱形制(图二)。大同市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中的第一、二窟内的中心塔柱楼阁式风格明显。山西省隋唐时期没有楼阁建筑实物留存,但在晋城青莲寺内保存的一块唐宝历元年(825年)《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碑首刻着佛寺图案一幅,在主佛背后有一座二层带平座层的楼阁建筑。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保存着宋绍圣三年(1096年)郭发等画师所绘的壁画,描绘了多座楼阁建筑,例如西壁《释迦摩尼说法》正中的释迦摩尼下方绘制一座楼阁式木塔形象,还有《善事太子本生》、《观世音法会》等壁画中有多种样式楼阁。

图一 长治市分水岭墓地出土战国铜匜线刻的楼阁建筑图案

图二 运城市侯村出土的西汉陶楼

浑源县恒山悬空寺,据《恒山志》载,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凿崖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构建寺院,殿阁错落、廊栏相连。两座四层三檐殿阁依壁而建,与寺内各建筑间飞架栈道回环相通。山西现存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平面柱网以宋《营造法式》副阶周匝之制布列,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大同市善化寺内普贤阁重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是我省现存最早的方形阁。长治市长治县玉皇观五凤楼建于元代,此楼平座层设出檐,从立面看为五出檐,内部实为三层,第二层为暗层。上述楼阁建筑说明山西元以前早期营造技术日渐完善。明清楼阁建筑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山西境内现存的明清木结构楼阁建筑约千余座,在数量上可谓全国之首。

山西楼阁建筑经历了一个逐渐繁荣的过程。从战国时期的出现,到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期的成熟,再到宋辽金元的繁荣,直到明清的鼎盛,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楼阁建筑从简单“叠屋”结构形式开始,发展到复杂平座层结构,再到后来简化的叉柱造、缠柱造和永定柱造的出现,使楼阁建筑的结构更加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山西楼阁建筑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构造理念。

二、山西楼阁建筑特点

山西现存的楼阁建筑为明清时期居多,有些楼阁建筑还是由后期改建或扩建而成。楼阁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和其他建筑类型相比,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1.楼阁建筑的空间布局

楼阁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环境布局的重点。从城市平面构图上分析,楼阁就是建筑环境的视觉中心,是标志性的建筑,华美而高大的楼阁给建筑环境添光增色,其自古以来都是城市布局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座城池必须有城门及城门楼,在城池中还必须有报时工具,同时也还肩负着城市安全和报警的职责,例如代县边靖楼、忻州市北城门楼等。在城市的营造中,楼阁建筑是整个城市空间的制高点,一般占据城市重点与中心,例如平遥古城市楼、孝义市中阳楼等。

而在寺庙建筑群中,为了展示整个建筑群落的视觉空间效果和凸显建筑复杂结构的观赏性,楼阁建筑常被用来作为主要建筑。有些寺庙的山门或山门内第一座建筑会布置楼阁建筑,这样做既提升寺庙“门”的档次,又展示了当时的建造技术。像前面提到的长治市长治县玉皇观五凤楼(山门),还有高平市定林寺山门(观音殿)、陵川县崔府君庙山门、陵川县崇安寺山门、黎城县城隍庙等都是这种布局。有些寺庙将楼阁建筑建于院落的中心位置,这种布局更能突出楼阁建筑,但是这样的布局在省内并不多,例如稷山县稷王庙后稷楼、朔州市崇福寺千佛阁、河津市玄帝庙香亭等都是这种布局。还有些寺庙将正殿建成楼阁建筑或将楼阁建筑建于院落最末端,这种布局从正面看去有视觉落差,显得更加壮观。例如稷山县大佛寺正殿、万荣县后土庙秋风楼、平遥县文庙尊经阁等等。

楼阁建筑不全为主要建筑,也常用来作为陪衬。在山西,这些楼阁建筑不管是否作为主要建筑,它的建造技术都是不可轻视的,例如山西大同市善化寺的普贤阁、山西天镇县慈云寺的钟鼓楼、山西古青莲寺的观音阁与地臧阁等,举不胜举。这些建筑是以中轴对称为布局,这种对称在古代建筑群落中被广泛应用。当然还有一些是不对称布局的楼阁建筑,像平顺县九天圣母庙梳妆楼和离石县天贞观读书楼。

2.楼阁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

楼阁建筑的平面布局,即柱的相互组合,形成间的柱网布置。其平面布局多种多样,在早期的楼阁建筑多偏向于方形,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别于方形的造型,如圆形、多角形、凸字形、十字形和组合形。

方形是最常见的平面布局,方形平面一般柱网形成内外圈的“回”字形状,这种柱网根据开间、进深的不同而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一般正方形的楼阁建筑内柱直通顶层形成永定柱,在其外侧建造廊柱平面形成小方形,如汾阳市南薰楼。有些楼阁建筑位于街道,建于略高于地面的平台上,单方向开通道或十字开通道,如平遥古城的市楼就是南北方向开通,还有孝义市中阳楼、方山县鼓楼等都属于此类。大部分的楼阁建筑都将永定柱或一层檐柱包于墙内,增加建筑的稳定性,有些四面围合明间留门或门洞,有些三面围合前檐设隔扇门,还有些只在两山做墙。部分楼阁建筑根据进深的情况减去前排金柱或后排金柱,其可以增大内部的使用空间。再有些楼阁建筑是建于高台之上,这样可以增加建筑的宏伟气势和建筑总体高度,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高台下面都开有门洞让人们过往或上下,如新绛县鼓楼、忻州市北城门楼等。还有一些平面通过柱网间墙体连接,在内部形成小的八字墙,颇有意思,像稷山县稷王庙钟鼓楼就是这样的平面布局。

图三 天镇县慈云寺钟楼

圆形平面布局楼阁建筑,省内现存的天镇县慈云寺钟、鼓楼就为此类(图三)。钟、鼓楼平面现圆形,周设檐柱八根,底层围廊内砌檐墙,围成圆形内室,东西向辟单门,可登临二层,此种平面布局在楼阁中尚属罕见。多角形楼阁建筑平面布局与圆形相似,是将每根檐柱直线连接形成多角形平面布局。多角形楼阁建筑平面根据现存实物可分为五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这样楼阁建筑平面布局会导致外造型更接近于塔,而形成楼阁式塔。例如陵川县城东社区魁星楼(图四)、阳城县关帝庙春秋阁、应县木塔、高平市团西魁星楼、泽州县周村魁星楼、长子县吴村魁星阁等等,非常之多。

图四 陵川县魁星楼近景

凸字形楼阁建筑平面布局是将楼阁前面或后面一侧建抱厦,也有时建相连接的建筑,即形成凸字形平面布局。这种平面布局的楼阁大部分是建成戏台,既美观也实用,这样的设计较为巧妙。例如新绛县乐楼、介休市后土庙三清楼等。而十字形楼阁建筑平面布局则为四个方向都出抱厦,也有在阁楼前、后同时各建一座建筑,这样的设计结构非常复杂,例如万荣后土庙秋风楼、霍州市鼓楼、介休三结义庙祆神楼等等。

组合形楼阁建筑平面布局是多种平面布局横向或纵向组合。如洪洞县关帝庙是将方形十字通道关帝楼与方形戏台连接,两侧建方形钟鼓楼形成凸字形平面布局;再如灵石文庙的奎星楼是将一层建为方形带围廊的平台,再在平台之上建六角形布局阁楼;还如长治市潞安府城隍庙玄鉴楼,此楼是将主楼背后建设成戏台,正面建廊明间出抱厦,两侧建方形耳楼,整体形成十字形平面布局。还有一种组合形阁建筑平面布局,像浑源县悬空寺这种布局是根据山体进行建设,其布局参差有致,错综而不杂乱,四十余间殿宇分布有序,各殿宇楼阁间均有楼梯或栈道相连接,曲折迂回,虚实相交,体现了山西匠人的杰出智慧。

3.楼阁建筑的构架形制划分及构造特点

“楼”与“阁”的不同,我们也将其按早期结构特点分为两种。一种是楼式构架建筑,这种构架形制类型包括高台上建单层建筑、一层及以上建筑平面及结构相同的建筑、建筑本体构架未设平座结构层建筑。另一种是阁式构架建筑,这种构架形制与楼式构架建筑主要区别是建筑本体构架设有平座结构层。山西的楼阁建筑通过立面大体可分基座、楼身、屋顶三部分,虽然楼阁建筑立面形式多样,但通过立面都可自行划分。

(1)基座

基座结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台明和高台两种形式,一般台明的高度不会超过2米,而高台则不会低于2.5米。高台大致可分为实体高台、中间开门或通道、四面中间开十字通道、高台为房间或窑洞等,这些基座只是作为楼阁的基础而建造的。

(2)楼身

图五 陵川县崔府君庙山门断面图

楼阁建筑的楼身结构早期和明清时期略有不同。早期的楼阁建筑注重于平座,楼阁上层与下层之间要通过平座层连接,相当于单层建筑的重叠,即平座层成为上一层的“基座”。这样的平座在室外形成挑台,可供人们登临远望。而随着楼阁建造技术的成熟,明、清时期建筑结构的简化,永定柱(通柱)的出现,平座层虽然存在,但不是上一层的结构支撑。山西现存的楼阁建筑以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建造手法也略有不同。

金贞元二年(1154年)建造的大同市善化寺普贤阁根据结构可看出,平座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柱框结构,另一部分为铺作结构。楼阁上层的柱插入平座铺作,并与柱框结构的柱对中,而柱根直接安于平座铺作的栌斗上,平座柱框的柱根立于楼阁下层铺作栌斗上,并向内收进半个柱径,这样的结构与《营造法式》描述的叉柱造相同。而陵川县崔府君庙重修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山门的叉柱造更为突出(图五)。下层柱的柱底立于台明并包砌于墙内,平座铺作安于下层柱头阑额之上,上层檐柱底为叉柱形制,柱底十字开口立于平座铺作栌斗上,上层廊柱立于平座层外缘出头木上。这样的结构与敦煌壁画盛唐第217窟中楼阁形象类似。金代所建的陵川县西溪二仙庙梳妆楼是叉柱造和缠柱造相结合的构造形式。上层檐柱穿过衬枋及横木立于平座铺作栌斗之上,平座铺作安于下层柱头阑额上,这样的构造方式使平座层简洁稳固。

山西元代楼阁部分保留金代特点,如平顺县东禅牛王楼、新绛县白台寺三滴法藏阁等。开始出现新的构造方式——永定柱造,以元代长治县玉皇观五凤楼为例,其上层檐柱直通下层铺作上,并向内收进半个柱径,所形成的通柱为永定柱,平座铺作插于永定柱,平座铺作下柱间设额枋联结。而元代所建襄汾县陶寺关帝楼则为上层檐柱直通底层地面形成永定柱,平座铺作插于永定柱。这样的构造形式一直沿用到清代。

明清时期的楼阁构架形式是以永定柱(又称通柱造)为主。在清工部制定的《工程做法》中多处描述到此类结构形式,如卷四“九檩楼房大木做法开后”记载:“凡通柱以上檐面阔十分之七定高低。如面阔一丈三尺,上檐柱高九尺一寸,并下檐柱高一丈四寸,得通长一丈九尺五寸。”可见通柱造的盛行。明清时期采取包镶接柱的构造技术增加通柱长度。这种小木料拼合为大木料的工艺使用,虽然宋代就有,但大规模使用则是在明清时期,解决通柱材料的问题,为通柱造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例如孝义市中阳楼,四根通柱由首层直掼顶层平板枋之下,每根通柱由四段墩接而成,均于额枋相接处施以巴掌榫隐蔽墩接。各层廊间以抱头梁联络,廊柱立于抱头梁之上,逐层内收(图六)。

图六 孝义市中阳楼断面图

图七 万荣县东岳庙飞云楼断面图

图八 霍州市鼓楼断面图

通柱造可随意加设挑台、披檐、檐廊的结构来改变外观,让立面形式丰富多样。如万荣县飞云楼(图七),楼身是由檐柱与金柱两周组成,四根通柱直达顶层,永定柱为二段构成,于二层廊柱穿插枋至楼板攀间枋处巴掌榫和螳螂榫墩接。以通柱为主干,廊柱内收形成稳固的木结构楼阁式结构体系。二、三层下设平座,外部瓦瓦、设勾滴形成小檐。平座之上设抱厦,三层抱厦设垂莲柱,永定柱与各廊柱间以单步梁、穿插枋联络,廊柱及永定柱之间设间枋、平板枋、额枋结构,保证了整体构架的完整性和坚固性,结构特殊,造型美观,是楼阁建筑中少见之结构。再如霍州市鼓楼(图八),楼各层设回廊,以四根金柱为主干,采用通柱造,廊部以单步梁与金柱联结,并明间向外出抱厦,一层抱厦柱落地,二层为垂莲柱,整体形制精巧、造型美观。还如代县边靖楼,三层四檐,各层均设廊柱,三层廊柱与通檐柱之间以穿插枋及桃尖梁联络,一层廊柱与通檐柱之间设抱头梁、二层廊柱与通檐柱之间设桃尖梁联络。一、二层檐柱为同一根材料(实际上是一至二层的通柱),檐柱用材小于永定柱。永定柱及檐柱于一、二层均包裹于檐墙内。至三层永定柱外露,形成三层檐柱。边靖楼所采取的永定柱造,其独特的结构特点是檐柱与永定柱中心距只有740㎜,而檐柱于二层露明,实质上檐柱也采取了永定柱造之做法。此结构既加强了楼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又很好地协调了建筑造型,反映了山西北部明代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的区域特点。还有介休市三结义庙的祆神楼,南向二层三檐腰缠平座(檐),向南延伸与过街楼结构一体;北向二层二檐腰缠平座,平座檐与抱厦联结形成戏台。平座东、西、南三面当心“凸”出十字歇山顶抱厦,此类楼阁是典型的组合式永定柱造。

以上介绍的楼身结构特点均是以纯木楼阁为例的,在山西省楼阁建筑中明清时期还有一些是以“重屋”形式出现的,其结构与单层建筑结构相同。

(3)屋顶

屋顶形式的不同取决于梁架结构,楼阁建筑屋顶以歇山顶、十字歇山顶为主要形式,还有以平面为多角形和圆形楼阁而形成为攒尖顶,还有部分为悬山顶和硬山顶的楼阁形式,在一些民居中还见到平顶或盝顶形式等等。

山西现存早期的楼阁建筑屋顶形式以歇山顶为主。如西溪二仙庙梳妆楼(图九)、陵川县崔府君庙山门等。

图九 西溪二仙庙梳妆楼

到了明、清时期,楼阁建造技术成熟,屋顶形式多样,常见形式以十字歇山顶为主。如万荣县后土庙的秋风楼、汾阳市南熏楼等。

4.楼阁建筑的平座层结构

平座是支撑上屋结构的基础层,其构造手法与单层建筑的永定柱类似,据宋《营造法式》卷四中记载,“平座”为俗称,亦称“阁道”、“鼓坐”、“飞陛”、“嶝道”等,在构造上具备柱额、铺作。上文提到楼层之间的结构有叉柱造、缠柱造、永定柱造三种方法,这三种做法,无论哪一种,楼阁建筑的上下层之间都要通过平座层。有的平座层在楼身中作为暗层,只起结构作用,而不能作为使用空间。可见早期的平座层分为两部分,一是柱框,二是铺作。随着构架建造技术的成熟,铺作作用的简化、平座层柱框和铺作仅存于副阶周匝的组成部分,平座逐渐仅存于外观,甚至被取消。根据山西现存的楼阁建筑,可将平座层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保持有独立的结构支撑体系;第二阶段,其与副阶周匝相结合,但仍保留有平座构造作用;第三阶段,与副阶周匝合二为一,并基本保留平座层外观;第四阶段,与永定柱造相结合,逐步取消平座层结构。

5.楼梯与藻井装饰

楼阁是多层建筑,各层间出现垂直交通构件,这种构件常以楼梯形式出现,其形式多样、结构简单。一般楼阁建筑的楼梯是踏步阶梯,早期踏步阶梯是用整根木材雕刻而成的,像长治县玉皇观五凤楼内保存的槡木梯就是这样的。随后发展逐步出现带有扶手的踏步阶梯,这样上楼既安全又方便。还有一种是木梯,这样的梯子可以活动。楼梯建造材质也有不同,多数楼梯是木制的,也有砖砌筑的,也有砖木共制的。

藻井是常见于古建筑中室内顶棚用木块或斗栱相叠而成的独特装饰,在楼阁建筑中也经常出现。在楼阁建筑中,最早的藻井应该是应县木塔了,内部一层与五层都施有藻井,一层藻井直接建于八角形井框上,每个角用阳马两条相拼,各阳马中间,又用一条横枋相接,其内用小木条拼出菱纹或方格纹。到明清时期,楼阁建筑的藻井式样非常复杂,也更细致。因为藻井有独特的构造特性,限制了楼阁建筑的形式,一般带有藻井装饰的楼阁建筑平面布局为正方形或多边形,也有些组合型楼阁在建造时形成特有的结构空间,也存有藻井装饰。藻井形式多样,有四方形、八角形、向内叠涩、垂花柱型、内空天井等。楼阁建筑的藻井多为斗栱里拽叠涩形成方形或八角形空间,再在内部制作小木作斗栱叠涩至上层楼板下皮绘制彩绘(图一○)。有些藻井内部多种造型叠涩,如方形内套八角形,再在八角形内套圆形等。还有些藻井内部叠涩多层,一般为一至三层,部分有叠涩至五层之多。还有一种藻井的形式非常特殊,其造型是以垂莲柱为轴,斗栱昂跳放射叠出,形如巨花盛开一般。

三、山西楼阁建筑分类

1.建造材质不同的分类

按照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纯木构楼阁、砖木混筑楼阁、砖筑楼阁、砖石混筑楼阁以及金属铸造楼阁等等。

纯木构楼阁是主材用木材通过榫卯进行连接和固定的建筑,砖作为辅助材料砌筑平台或部分不围合墙体。山西现存的纯木构楼阁有万荣县东岳庙飞云楼、平遥县古城市楼、太原市迎泽公园藏经楼、石楼县四照楼等。

砖木混筑楼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砖砌筑墙体、楼身等主体结构,木材作屋顶、廊柱、楼板等部位。此类楼阁山西现存的有阳城县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河山楼、五台县塔院寺藏经楼等。一种是木材建造屋顶、楼身、廊柱、楼板等主体结构,砖砌筑高台、围合墙体等部位。此类楼阁山西现存的有忻州市北城门楼、夏县司马光祠堂碑楼(图一一)、太谷县范村东阁、祁县镇河楼等。

图一○ 方山县鼓楼藻井

图一一 夏县司马光祠堂碑楼

砖筑楼阁是砖砌仿木结构建筑,其主要以砖作为主材,灰土填充的楼式建筑。如五台县显通寺无量殿等,这种建筑为砖砌仿木结构,从外形保持楼阁建筑造型,其内部为砖砌结构。

砖石混筑楼阁是将石材与砖作为砌筑主体的楼阁,例如长城敌楼、沁水县湘峪古堡角楼等。

金属铸造楼阁是用金属铸造的建筑,山西现存唯一一座金属铸造楼阁就是五台山显通寺的铜殿。铜殿是青铜铸造,据《清凉山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高僧妙峰集全国十三省布施,计十万余斤,监造于荆州,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峨眉山,一置五台山,五台山显通寺安置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图一二)。

图一二 五台县显通寺铜殿

2.主要使用功能的分类

楼阁建筑按照使用功能和用途大致可分为八大类。

(1)防御性楼阁

山西境内地貌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可攻可守,又是水肥地美的天然粮仓,素有“表里山河”、之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政治环境下,山西的关隘建筑飞速发展,直至现在山西境内遗存的关隘遗迹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区),其中著名的关隘有雁门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头关、平型关等,这些关隘在重点关卡都建有城门及城楼。古代很讲究防御建设,在山西的每座城池都建有城墙,由于战火不断,城市肩负着抵御外敌的重任。城墙一般建有城楼、角楼、敌楼等楼阁建筑,在整个城市的防御体系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有些村落在入口处建筑一些门楼、碉楼等;一些民居大院在高处建筑望楼等。这些建筑均以楼阁建筑为主,都属于防御性楼阁,主要是瞭望监视敌情,抵御外来入侵之敌。这种建筑多属于高台式楼阁,而且都修建得特别高大、结实,还有的增加了许多防御设施,如敌楼、角楼建筑的正面和两侧设有箭窗等。

(2)报时警示楼阁

日晷和漏刻是古人常用的计时器,早上敲钟,晚上打鼓就是古人常用的报时方法,“晨钟暮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搁置钟和鼓的地方,便称之为钟楼和鼓楼,这些钟楼和鼓楼都属于报时性楼阁。古代钟楼和鼓楼的建筑非常普遍,不同级别的城市和各类寺观庙宇都有建设,所以,现存完好的也非常多。山西现存的古城钟、鼓楼有8座,而寺观庙宇的钟鼓楼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在古城中的楼阁建筑均为制高点,所以担负着防火警示的功能。站在高大楼阁上能将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如果哪里出现了状况可以一目了然,所以在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中不可少一种警示性楼阁,例如市楼。

(3)宗教祭祀楼阁

山西在历史上宗教地位非常特殊,而且人们对神的崇拜与向往,把这种精神寄托于建筑的建造中。所以宗教建筑在山西非常兴盛,人们经常会为祭祀供奉神像而建设高大楼阁建筑。山西现存的楼阁体量很大,在寺观庙宇中大多数是主体建筑或主要建筑,这些楼阁设计和施工都很讲究,大部分是下层结构空间较高,也有空井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塑造佛像。

(4)风水纪念楼阁

山西一些村落、古寨为祭祀神灵,祈求好运而建设楼阁,还有倡导文运、为人降祸消灾等各种名目的风水楼阁也相应出现,这种楼阁建筑是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寄托。在山西有很多这样的楼阁建筑,以文昌阁和魁星阁(楼)最为常见。

(5)商业娱乐楼阁

古人的娱乐活动并不多,像观看戏曲、喝茶、吃点心、饮酒等,这种带有商业性质的楼阁建筑也相应兴起。这些在古代诗歌也常常见到,如唐代张谓所写的《同王徵君湘中有怀》:“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还有唐代皇甫松所著《大隐赋》:“晓入屠肆,春游酒楼。”等等都写到了酒楼。这些商业性的楼阁建筑现存的很少。然而戏楼或称乐楼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这类楼阁在庙宇道观、城市村落、民居大院都建有。在古代,还有些楼阁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建筑楼阁时既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技术,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地位。

(6)民用生活楼阁

楼阁建筑最大用途和所有的房屋是一样的,就是住人。城门楼上可以住人,藏书楼上也可以住,这些都是临时居住所用。在山西部分民居大院的正房都是二层或以上的高层楼式建筑,还有一些建筑为妇女居住的绣楼。楼阁建筑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存物,藏书楼或藏经楼专门收藏、保存图书文档或佛教经书。在山西晋东南地区很多建筑拥有低矮的上层空间,专门存放粮食和物品。在山西中部地区的晋商大院中很多楼阁是用来当做库房或者金库的,这种楼阁墙壁厚实,没有大的窗户,而且防火性能很好。

(7)观景性楼阁

山西的观景性楼阁并不多,这些楼阁建筑有高耸的造型和宽阔的使用空间,而且建筑建有平座、围廊、栏杆,以利于眺望,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们观景、赏景的最佳汇聚场所。观景性楼阁多建于风景区或江湖边,其本身也与风景融为一体。

(8)综合其他楼阁

楼阁建筑也会专门为了保护某种重要的东西而建造,例如碑楼,就是为了保护石碑而建造的。有些楼阁建筑是有特殊意义的,例如太原市杏花岭区唱经楼,是明朝以来科举考试宣唱考生名次的。当然楼阁功能并不是单一的,部分楼阁建筑就拥有多项建筑功能。比如介休市三结义庙祆神楼,楼阁主体构成入庙山门,南跨顺城街构成过街楼,北出抱厦构成戏台,三位一体构成组合式楼阁建筑,洪洞县关帝庙也属于此类。还有霍州市鼓楼,又称文昌阁,既为报时警示楼阁,又为风水纪念楼阁。

四、结 语

山西楼阁建筑体现着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文化,每一座楼阁建筑都有它特殊的艺术形象和文化背景。我们应当对现存的楼阁建筑进行更合理的保护,在维修时应慎重对待每一个构件,不能随意更换和丢弃,最大限度地完整保留每一时期的历史信息,给后人们提供真实的历史依据。同时,正确了解和认识各时代历史信息及构造手法,对楼阁建筑的复原及仿古建造提供参考,以使这些传统的楼阁建筑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扬。

1.马晓《中国古代木楼阁》,中华书局,2007年。

2.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3.张十庆《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华中建筑》2001年第2期。

4.陈达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文物出版社,1990年。

5.罗哲文、刘文渊、刘春英等《中国名楼》,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6.祁英涛《中国古代木楼阁建筑的时代特征》,《文物》1983年第4期。

7.汪兴毅《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结构特征分析》,《山西建筑》2007年第21期。

猜你喜欢

楼阁平面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玩转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篇
山西叹五更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亭台楼阁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