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18-01-31易香君马抗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2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道德

易香君 马抗美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  道德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2.014

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體系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是“最基础、最经典”的部分,是后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对此,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伦理思想,剖析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论域和当代价值,不仅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且为推进我国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演进逻辑

回顾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伦理思想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随后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它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既继承了前人留下的优秀的伦理思想遗产,又积极主动参与到无产阶级革命当中,不仅对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进行概括,还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的道德理论,进而总结出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伦理思想。

逻辑起点: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将“现实的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既是伦理学的必然要求,更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对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回应。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伦理学尽管实现了“作为哲学的一个部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脱离哲学而独立存在”的发展,但始终将“道德”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另外,伦理学是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这种价值体现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道德来约束和完善自我。概而言之,伦理学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完善化的一种理论反思”[1]。也就是说,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本质属性必然要求将“人”作为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但这种“人”不是费尔巴哈式的感性实体,也不是黑格尔式的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单个“原子”,而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正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会在物质交换和社会交往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可见,道德的产生正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逻辑中介:对人类解放条件和路径的剖析。为了更好地诠释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剖析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和路径,这也是渗透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有思想的核心主题。“人类解放是指人类不断地消灭现存状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运动。”[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利益问题的关注,通过解剖市民社会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的生存的二重化,进而找出人类解放的真正承担者,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解放的条件和路径作了深入的分析:首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首要条件;其次,消灭阶级、分工、私有制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基本路径;最后,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总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解放条件和路径的剖析贯穿其中,使其成为连接思想体系的桥梁,为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逻辑归宿: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中可以发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他们所有活动的根本追求。这种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包括“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完人”或“超人”,而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像拉斐尔那样不受限制地自由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总而言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最高形态的基本特征,更是每个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全面满足、交往的全面实现、自由时间的获得、社会制度的保障”[4]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人生境界的基本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主要论域

在伦理学中,道德是研究的核心范畴。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也围绕道德而展开。具体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主要集中于对道德的来源、本质、特性、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道德的来源和本质。关于道德的来源和本质问题是伦理学首先必须厘清的关键问题。但是,回溯整个伦理学研究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对这一问题都没有提供合理的解释。唯心主义伦理学家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来源于“天”的意志;有的主张“理念道德论”,认为道德来源于“善的理念”;有的主张“理性道德论”,认为道德来源于“理性”;等等。可见,唯心主义伦理学家由于受到他们当时所处的阶级立场或世界观的限制,都否认道德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进而歪曲道德的来源和本质。另外,形而上学唯物论者尽管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但是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认为道德不是来源于社会实践,而是来源于人的内心。比如,荀况主张道德来源于对人的欲望的节制,斯宾诺莎、爱尔维修等主张道德来源于人的感官感觉,费尔巴哈更是认为按人的欲望追求幸福就是道德的来源。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对道德的来源和本质问题作了明确说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5]因此,道德归根结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道德的特性。第一,道德具有阶级性。从道德的来源可以发现,道德来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那么,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其所处社会的经济关系必然不断调整和完善,由此产生的道德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由此可知,正是道德的这种阶级来源使得道德具有阶级性。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形成以前,道德的阶级性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他们只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进而否认人的阶级性和道德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下创立的阶级斗争理论揭开了道德的阶级特性。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前伦理学中的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进行了论证,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样,马克斯恩格斯通过揭示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而阐释了道德的阶级性。第二,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域里,不存在永恒的道德,道德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动和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因此,道德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由于所处时代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发展、劳动分工的不同、不同阶级的出现,每一个时代的道德必然都不尽相同,且随着所处时代经济关系的不同而不断进行调整。因此,超历史、超民族的永恒的道德是不存在的。第三,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客观反映,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次,道德作为意识形态之一,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道德的变化并不总是同经济关系的变化相一致、相平衡,道德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处一定的历史继承性;道德具有能动作用,对所处社会的经济基础发挥着促进或倒退作用。

道德的发展规律。关于道德的发展是否具有客观规律性,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都没有获得正确的回答。他们要么认为道德是“圣人所传”“内心感悟”,是不变的永恒的道德;要么承认道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对道德发展的规律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客观反映,它既在社会历史中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道德发展必然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道德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其次,道德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一方面,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从整个人类道德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人类道德经历了原始的氏族道德到阶级社会的阶级道德再到超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是对旧道德的“扬弃”和“升华”。因此,总的来说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另一方面,道德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这种曲折表现在新道德战胜旧道德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阶级社会的阶级道德占了很长一段历史。现在要想实现对阶级道德的“扬弃”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斗争,必然会使得道德的发展出现曲折。最后,道德是在自身内部的善与恶、新与旧的矛盾斗争中向前发展的。正是道德内部的新道德与旧道德、善与恶的内部斗争推动着道德进一步向前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提供理论源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情、世情、国情的大变化、大变革引发了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道德问题、价值引领、伦理建构、文明走向”[7]等问题的深刻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道德伦理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其中,包括“中国梦”是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弘扬中国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一切“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引领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美好生活,弘扬转化并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这些伦理思想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对其蕴含的道德理念的概括和总结,为新时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价值目标,从而引领我们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道德伦理问题的重要论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伦理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8]的时代精神的凝结。

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回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实质进行阐释,从而形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升华和丰富。其中,列宁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理论。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逻辑归宿不仅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描绘了蓝图,更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夯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二是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从而为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夯实的现实指导。

为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奠定理论基石。古语有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推进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但是,尽管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当代公民的道德素质状况还是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还需提高。加强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为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其次,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优秀的道德理念仍然是当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基准。因此,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基准,既作为全社会的共同道德追求,又作为评判全部公民道德水平的基本准则。

(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生品德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BSLW22)

注释

[1]唐凯麟:《论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一种依据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阐释》,《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12页。

[2]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4]李培超:《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主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29~32頁。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1~152、135页。

[7]王泽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及理论贡献》,《中州学刊》,2018年第5期,第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