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2018-01-31唐任伍
唐任伍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渊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4.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时刻注意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民意,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1]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思想的源泉,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的理论之源、理论之根。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取为改善人民民生福祉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的研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他15岁多下乡到陕西延安,在那里度过了7年知青生活。在当时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他千方百计地找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认真阅读。马克思的人生轨迹、人格魅力,以及他在数十年风雨兼程的跋涉中显现出来的信念、风骨、胸襟和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党人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给了年轻的习近平深刻的启示。
读书是习近平的最大的爱好之一。从梁家河的窑洞里,到成为总书记后的中南海办公室,摆在身后触手可及、每日必读的“案头书”,第一类就是马列著作及重要文献汇编。由此可见习近平对书的热爱,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习近平阅读的一个重要类别。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多次如数家珍地提到一些他熟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目。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下乡到陕西延安,简朴的行李中就包括一箱子书。在延安梁家河7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研读了不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每次去“五七”干校探亲或外出,总能带回来一些新书。有一次,他带回来厚厚一本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躺在炕上专注地阅读,并和人讨论《资本论》,认为研究《资本论》的翻译版本很重要,讲了很多关于《资本论》不同版本沿革的知识,他特别推崇郭大力和王亚南这个译本。[2]经与习近平在知青时经常接触的人回忆,在延安土窑洞昏暗的煤油灯下,习近平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在上大学前,习近平就通读了三遍《资本论》,并且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习近平在7年知青生活中将看书作为放松身心、砥砺情操的必修课。放羊时、吃饭时,昏暗的煤油灯下,习近平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看着“砖头一样厚的书”,甚至无书可读时就背词典,“爱看书”“好学”是习近平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
习近平到福建宁德工作后,与他共事过的陈增光回忆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学习,并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特别喜欢看马克思主义原著,看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引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和文章观点。不仅认真读,习近平还要写读书笔记和体会,如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后,他专门写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的读后感,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对《序言》原理的突破与创新、运用《序言》原理指导改革开放实践应注意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解读。[3]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后,他从马克思原著中宣示的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原理以及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等方面进行阐释与解读,发表了《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一文。[4]
后来到浙江工作,习近平仍然笔耕不辍,《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等书,就是他在浙江工作思考的结晶,处处体现着马克思著作中的观点和见解。
无论是在梁家河插队抑或是在地方工作,即使到了中央担任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从未放弃过读书,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已经成为他的习惯。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讲话中,就专门提到了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哥达纲领批判》等5部经典,在其他场合的讲话中还提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合作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时间最长、着力最多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及危机特征,从理论的逻辑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习近平自己喜欢阅读的书,也是他向广大党员干部推荐、介绍的必读书目,更是成为他治国理政、发展民生的经韬纬略的思想来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不仅学习马克思经典,还撰文解读,更向党员干部推荐并要求他们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2009年他在中央党校讲《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2011年在中央党校向领导干部推荐可以精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代表性篇目,其中就包括《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党的十八大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马克思的人生境界激励习近平为改善人民民生做点实事
习近平不仅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而且详细地了解马克思的革命历程,被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抱負和担当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并立志像马克思一样,为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马克思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律师家庭,家庭条件优渥,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好学敏求,勤于思索,禀赋聪颖,才华卓异,23岁获得博士学位,24岁担任报纸主笔,才学驰誉学林,学术界评价年轻的马克思是“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深邃敏锐的智慧”,是集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于一身的人。[5]凭借这种家庭出身和自身的天资,马克思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跻身于“上流社会”。但是,马克思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饱尝艰辛,常常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为无钱治病而饱受折磨,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出门而苦恼,遭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重重逆境和暗礁,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却仍然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地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而奋斗。正像后来有人回忆说:“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甚至连当时欧洲的贵族也由衷感叹:“马克思是由能量、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组成的那种人。”[6]马克思这种坚定立场、崇高信念、献身精神和磊落胸怀,深深地感染了习近平,使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立志当“公仆”,做大事,[7]并立下了要为人民干点实事的信念和理想。
虽然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各种困难和矛盾,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在很长一段时期还处于艰难之中。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带着一箱子书从北京下乡到延安黄土地梁家河,在他乘车前往陕北的途中,穷山僻壤让他震惊。到了公社与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他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立志要为改善老百姓的民生做点实事。这个年龄最小、插队条件最艰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们一起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修厕所,一起吃玉米“团子”。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从“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延川方言,即偷懒),生动演绎了一位青年实实在在的奋斗史。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不但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重要的是深切地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1975年习近平离开陕北梁家河到清华大学上学时,他哭了,他说是“陕北的人民养育了他,保护了他,虽然他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并且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8]
1982年初,在北京工作的习近平又主动要求“沉”到河北正定县,为老百姓的民生改善实实在在做点事。他跑遍了全县25个乡镇,看到老百姓那乌黑的棉袄、棉裤和鞋子,他内心非常沉重,并立下誓言:再也不能让“面向黄土背朝天”的黎民百姓把“穷”和“白”传给子孙后代了。[9]他不但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大锅饭”,一起蹲在树下聊天,还到大街上发调查问卷,骑着自行车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和老百姓拉家常、问寒暖,与老百姓同甘苦、共劳动,度过艰难岁月。正定作为北方粮食单产最早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农业县,却成为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每年上缴征购粮食7100万斤,平均每亩负担200多斤。征购过重,造成老百姓每年有几个月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习近平到正定工作以后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如实地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到减少了2000多万斤国家征购的政策,给正定的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10]实实在在为正定老百姓干了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在福建最贫穷的宁德地区工作,宁德位于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甚至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11],面对宁德的贫困,习近平丝毫没有退缩,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治国理政者,爱百姓如父母之爱子女,闻知老百姓的饥寒和劳苦而为之感到哀痛不安。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就要从爱护老百姓、关心老百姓做起。习近平崇尚行动,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12]他就从解决宁德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入手,抓住脱贫这个关键,以“滴水石穿”和“弱鸟先飞”的精神,把建设农村党组织作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将脱贫作为干部的基本功,使闽东的这个落后贫困的地区摆脱了贫困,民生福祉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浙江工作后,他针对当地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加强浙江的环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在财政支出上突出重点,优先保证农村教师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大病统筹、“五保”对象集中安排、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出。[13]
到中央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上当选为总书记以后,习近平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的初心不改,第一次离京赴广东考察,亲民乐民关注百姓民生之风焕然一新。车队出行不再封路封园清场,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在湖南湘西、甘肃、河北、贵州、云南、四川等贫困地区考察时,他亲自到老百姓家里嘘寒问暖,尝尝缸里的水,接过主人递过来的土豆掰开一起吃,揭开百姓的锅看看吃什么,在百姓炕上与大家盘腿唠嗑,询问粮食够不够吃、生病吃什么药、和乡亲们搀扶着走在雪地上拉家常;在北京南锣鼓巷看看老街坊,与大家无拘无束的聊天。只要是老百姓民生方面的事情,他都挂在心里。
马克思高尚的人生境界,激勵着习近平为百姓民生解忧释难的情怀。他多次提到,自己如果有能力,就一定要实实在在为人民做点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马克思,实践着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
民生发展思想的人民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作为自身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14]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5]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路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中如饥似渴地吸吮着营养,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始终践行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始终将民生发展挂在心上。习近平认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17]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18]“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仅在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就出现了203次,可见“人民”在习近平心目中重于天。“人民性”是习近平民生发展思想的基础和价值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在《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一文中,把老百姓看作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制定的一切方针,出台的一切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还说得过去吗?[20]他在浙江工作时,始终严格要求干部,反复告诫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虽未直接提及“民生”一词,但民生思想却始终是一条纵贯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深入研究民生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思想的转变而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从个体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出发,对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22]马克思的这段话中确实没有出现“民生”一词,但却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等民生问题来加以阐述。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23]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从恩格斯的这段话不难看出,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充分说明了人类生活对于那些直接的物质资料的依赖性,而这些物质资料正是民生的最基本内容和重要载体。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将改善和发展民生作为党和政府的根本目标。[24]他还多次强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2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再一次强调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26]
民生事关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生理、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系统安排、统筹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要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27]“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28];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做好做扎实;收入分配是研究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财富占有公平的问题,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更有序;党和政府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思路和要求,建设广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府要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建设是世界性难题,中国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病有所医。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的钥匙
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9]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我们党执政和国家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最终落到解决问题上。“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民生问题的解决,正是建筑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的钥匙。
中国是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解决14亿人口的民生问题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全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推进民生改善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将民生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
一是要抓重点。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關注民生,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首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30]在坚守底线、抓住普惠性、一般性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同时,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对重点地区、重点群体进行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解人之难的实事,少练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发展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玩“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要实现实实在在的目标。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吃的食品安不安全,冬天家里的暖气热不热,城市里的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江河湖海的水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会不会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心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房,等等。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老百姓更关心身边看得见、经常接触的事情。[31]因此,党和政府发展民生,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作好哪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如果在民生上开空头支票,就会失信于民。
三是要抓持久,量入为出。习近平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需要久久为功,作为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一张蓝图绘到底。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要坚持量入为出,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财政收入增长很快时期作出的一些承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该适度降低的要下决心降低,[32]防止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空头许诺,避免搞超前民生,反对一些人、一些地方以改善民生为名,大肆举债,作花样文章,把一些人的民生胃口吊得过高。
四是要抓组织。发展民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党对民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党在领导民生工作中,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民生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撸起袖子带领群众一起干,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懂得,民生福祉、幸福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来,因此“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33],要做到“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34],不能空喊口号,搞花架子。
当代中国的民生发展,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张母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没有给我们设计好一张现成可以套用的模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实践也没有可供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照搬的样板,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民生发展的经验更不可能成为我国民生发展的翻版。“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新时代的创造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本文系201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AGL019)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23页。
[2]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
[3]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第1期。
[4]习近平:《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报》,2001年第9期。
[5]韦建桦:《马克思的人生境界》,《人民日报》,2018年5月18日。
[6]任仲平:《他的英名和事业永世长存》,《人民日报》,2018年5月2日。
[7]习近平:《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中华儿女》,2000年第7期。
[8]蒋丰:《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中国青年》,1985年第1期。
[9]蒋丰:《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中国青年》,1985年第1期。
[10]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0页。
[1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7页。
[1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8页、216页《跋》。
[13]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页。
[1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1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1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当前形势和经济工作的讲话》(2013年7月25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页。
[1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7~698页。
[18]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
[19]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20]习近平:《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中华儿女》,2000年第7期。
[21]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頁。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24]习近平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25]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26]习近平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7]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
[2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2页。
[2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30]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2016年1月4日~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
[31]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8~19页。
[32]习近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32~833页。
[33]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页。
[34]习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6月21日~23日),《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
责 编/郑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