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其应对策略
2018-01-31刘晓雪
刘晓雪
摘 要:校园欺凌在我国中小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包括学业适应问题、行为适应问题、情绪和人格适应问题三个方面。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欺凌,要锻炼其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自尊自信自爱;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智力因素,内疚感缺乏,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欺凌者,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提高他们对欺凌的认识,不要贴上“坏孩子”标签,引导他们将力量和自身的优势发挥到积极的事情上。
关键词:校园欺凌;危害;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1B-0107-03
校园欺凌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家长、专家、学者、关注教育问题的社会人士和研究者从未放弃过寻找解决校园欺凌的路径,他们用成人的理性去思考校园欺凌,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危害和对策,也借鉴各国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办法,但成人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对应的行为模式是在他们所处的一个个小群体中慢慢形成的, 同时也悄无声息般地有了游离于教师视野之外的王道和规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校园欺凌的生态远比成人想的复杂。
一、校园欺凌的危害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以往的研究表明,受欺负者往往有较差的身体状况,在力量上处于劣势,或者具有某些生理缺陷,如口吃、斜视、肥胖等,原本就是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失败者,多次体验被打击的滋味后,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自卑,被嘲笑、被起外号、被捉弄经常会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面对欺凌显得格外束手无策,只能忍气吞声,这种消极的应对状态会造成欺凌事件的反复发生。校园欺凌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等内化行为问题。具体包括学业适应、行为适应、情绪和人格适应三方面。
第一,受欺负者的学业适应问题。经常受欺负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注意力分散、不自信,认为学校是不安全的,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逃学等问题。较差的学习成绩和受欺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一方面,受欺负的学生对学校持有消极的态度,当受到严重的欺凌时,个体投入到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缩短,导致学业适应问题;另一方面,从欺负者选择欺负的目标看,相对于成绩优异,上课表现好的学生来说,那些学习成绩差、上课好动、爱讲话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欺负。学校环境重视学业成绩,强调规章制度,因此这样的孩子会受到更多的惩罚和责备,这些孩子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行为表现上都具有不受重视和不受欢迎的潜在问题;极易导致受欺负,而受欺负后常不敢告诉别人,或者老师和周围的同学认为他们不值得同情和帮助,致使他们只会把伤痛埋在心里,这种反应也会增加欺凌者继续伤害他们的可能性,在受欺负与较差的学业表现中恶性循环。
第二,受欺负者的行为适应问题。受欺负通常使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胆怯,一些受欺负的同学往往比较“老实”,这种内向的孩子不爱与人交往,有自己的小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也会受性格制约,在特定的情况下,就可能构成欺负发生的“客体”条件。有关受欺负与同伴地位间关系的研究一致表明,受欺负与同伴拒绝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受欺负者在同伴中接纳水平很低,在同伴群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受欺负者之所以不受欢迎、被同伴群体所拒绝,是因为他们易表现出退缩或令人讨厌的行为,缺乏同伴交往的恰当策略或技能。同时,得不到其他同学帮助,面临孤立无援的状况又会进一步增加受欺负的可能性。
第三,受欺负者的情绪和人格适应问题。长期被欺凌的孩子,通常都保守习得性无助的折磨,他们不仅害怕再次受到欺凌者的攻击,更严重的是对自我的厌弃,觉得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而成长路上这种糟糕的心灵体验,很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今后的自我概念和行为模式。
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欺凌后,会对孩子进行语言羞辱,反骂孩子的无能,“他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吗?你不会反击吗?”有时家长给孩子带来的这种伤害比欺凌本身更加严重,一个被欺负的孩子,内心饱受煎熬,此刻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关心和保护,而不是指责孩子。
孩子在向父母讲述自己受伤害的经历之前已经犹豫了很久,家长应对这种做法予以肯定,并明确告诉孩子欺负人不对,此时,不能指责受欺负者无能,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已经处于焦虑状态的孩子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甚至感到孤独、自闭,过分焦虑使孩子显得软弱无力,从而更容易受他人欺负。
最后,在我们的印象中,校园欺凌只会对受欺凌者造成伤害,但实际上对欺负者也存在危害,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是从校园欺凌开始的。而有的欺凌者,也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境中遭受着比他更强势的力量的欺凌。
二、防止孩子被欺凌的应对策略
每个孩子在校园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校园欺凌,即使在成人的世界中也存在着种种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欺凌,挫折也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家长不能替孩子经历,但可以作为孩子的后盾,帮助他走出被欺凌的阴影,一步一步的变得更强大。关于怎样防止孩子受到欺负,家长和教师要教给孩子以下几点:
首先,防范欺凌最治标治本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欺负的人。受欺凌者抵御欺凌可以利用自身的两种资源:一是好的身体素质,欺凌者大多都是恃強凌弱的,当孩子具有身体优势时,自然不会被欺负,即使欺凌发生了,凭借身体的优势也可以第一时间保护自己。如果自身条件比价差,也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弥补。二是心理素质,包括意志力、自我肯定的能力以及自尊感等。要培养孩子自信的心态,但不是高傲目中无人,也不要妄自菲薄,一个相信自己价值,知道自己优势的孩子会自带光环和气场,这种姿态会让欺凌者“望而生畏”。家长也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言传身教,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耳濡目染。
其次,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要只是让孩子死读书,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一个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和同学相处融洽的孩子往往不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为孩子创造机会,多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促进友谊关系的形成,鼓励孩子交往新的伙伴,在交往过程中孩子有可能建立新的友谊关系,扩大同伴网络。
最后,教孩子呆在学校及活动场所中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避免卷入到欺凌情景中,尽量不要远离能够在危机时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课间活动或其他自由活动时间最好和朋友呆在一起;把自己担忧的事情告诉家人或者好朋友,请他们出谋划策。
三、防止孩子成为欺凌者的应对策略
综上,我们所谈到的教孩子自尊自信自强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事,许多成年人都未必做到的事情,对一个孩子来说又谈何容易。但即使一个性格完善,举止得体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够避免被欺负,因为谁也无法左右欺凌者的恶意,比如他们可能仅仅是嫉妒某个学生在学业表现得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而一般班里总欺负人的小混混往往成绩差又扰乱课堂,得不到老师的喜欢,会故意给学习好的学生“找茬”,所以更要防止孩子成为欺凌者。
(一)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欺凌者
有些欺凌者想通过欺负他人来体现自己在这个小群体中的地位,认为支配和控制他人可以得到同伴的认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证明自己的强大。那么,什么样的学生容易欺负别人呢?
大量研究一致表明,儿童的智商与其攻击和暴力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也就是说,语言能力的缺陷限制了儿童的自我控制,延迟满足能力,使其不能够认真思考并且易冲动,智力较低限制了儿童学习恰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能力。从我们的经验中也可以看出,班级里经常欺负人的孩子大多数成绩不好,他们在学校生活特别是学业竞争中经常体验到挫折与失败感。在受挫、学业竞争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以攻击性的方式行事,在十几岁的青少年身上更容易如此。
内疚感缺乏的个体也有较高的敌意性和攻击性,这部分人易表现出不良行为,在欺负了别人之后不感到内疚或不认为自己有错。还有些欺负者并非缺乏内疚感,而是他们具有的内疚感是非恰当的,比如,一个孩子因为打人受到惩罚,在其和母亲的谈话中,他不是对打伤别人感到内疚,而是对违反母亲制定的规则感到内疚。这种内疚感对纠正不良行为无益,不会经常反思自己,而是对他人的愤怒更大。
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做事常常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家中的父母长辈对其言听计从,导致其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稍有不合就会大动干戈。再者,一些家庭的父亲有较多的高压管制、情感冷漠,易导致父子关系冷漠,使孩子不认同父亲的教养方式,表现出反抗和对立的情绪,这种孩子也会有欺负行为。
(二)怎样防止孩子成为欺凌者
第一,要提高孩子对欺负的认识。有些孩子不知道欺负他人是错误的,有的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欺负行为,认为只是开玩笑,所以家长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欺负人,欺负会给被欺负者带来怎样的伤害,从受欺负者的角度考虑欺负带来的伤害,让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同时,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严加看管,许多家长会纵容孩子的调皮捣蛋,并给出看似合理的解释“孩子小不懂事”,殊不知,这正是儿童偏差行为形成的原因。一个调皮爱动古灵精怪的小孩子听起来可能比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孩子还可爱一点,但原则性的问题不能不管,等小打小闹上升到暴力犯罪,可爱就变得狰狞了。
第二,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标签效应同样会对欺负者发生作用,如果许多人都说某个学生“爱打人”“爱骂人”,这个学生就会按照这一标签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最终表现出更多的打人、骂人等不良行为,也使他们更难以改变自己的欺负行为。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学生贴上“欺负者”的标签,相反,当欺负者出现被社会所认可的积极的行为时,家长应立即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孩子按照好的标签行动,增加孩子的利他行为,减少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
第三,把欺凌者的性格特点发挥在积极的事情上。在成人眼中,欺凌者霸道嚣张,傲慢无礼,在群体中应该不会有较高的同伴地位,然而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欺凌者都会遭到同伴的拒绝,有的也会受到同学们的“拥戴”,研究者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在儿童的生态过渡期,主动性攻击能使儿童获得支配性地位,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通过力量获得物质是很厉害的行为,有些学生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被欺凌也会找一个“大哥”依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智越来越成熟,他们意识到要想控制和支配他人,需要的是更复杂的策略,比如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欺负是不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行为。第二,相对于寻衅滋事、经常主动攻击他人的学生来说,那些能够奋起反抗、做出有力回击的孩子是受人欢迎的,同伴对于这类表现出反应性攻击的学生的评价也相对较高;第三,作为欺负者的学生之间常常存在某种“呼应”或相互支持的关系,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班级里的欺负者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小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和支持网络,还有些想要加入他们群体的人,所以在同伴中有较高的地位。
不难发现,在同伴群体中,欺负者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有力量并处于支配地位,因此,要引导欺负者以积极的方式,如运动、音乐、艺术和领导活动等施展自己的力量,把缺点转化为优点,在为同学们服务、为班集体取得荣誉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价值。
第四,和孩子探讨力量的问题,目的是让欺负者正确运用手中的力量,第一步,和孩子探讨运用力量的不同形式,在古今中外有影响的人物中,哪些人拥有并恰当运用了自己的力量,哪些人没有力量或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第二步,和孩子讨论他们有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第三步,探討一个人如果运用自己手里的力量来伤害别人会有什么感受。最后,转到孩子自己力量的问题,就怎样正确或不正确地运用力量及其产生的不同后果进一步进行讨论。鼓励欺负者把权力或力量同其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让其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丽,陆桂芝.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5).
[2]张文新.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与干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宗春山.少年江湖 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王大伟.校园欺凌问题与策略[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
[5]黄向阳,顾彬彬,赵东倩.孩子心目中的欺负[J].教育科学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