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点理解
2018-01-31何小云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数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记忆和模仿。数学活动课以实践和自主为核心,注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起来。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拓展,是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的升华过程。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每学期至少上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好数学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数学活动课的一些见解。
一、 数学活动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活动课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力求题目新颖,内容生动,能吸引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例如,学生学了简便算法和小数四则运算后,我上了一节“看谁算得快的赛跑活动课”。
出发站:正确迅速计算。①0.67+5.66+6.33,②0.87+5.6+0.13,③4.825+2.195-2.825,④5.08-2.3+1.92,⑤9.26-4.56-3.44。
中途站:算得又对又快:①0.2×0.2×0.2,②0.125×32×0.25,③0.53×8.9+8.9×0.47,④0.56×99+0.56,⑤65×101。
终点站:全组同讨论。求出下面10个数的平均数(按照顺序分上下两行排列,一行排10个数,便于配成对子连线,找出平均数。)
1.56、9.01、4.29、1.02、4.06
8.98、0.71、2.94、8.44、4.99
将班级学生随机分为四个小分队,分别安排在各自跑道上(共有四个跑道,每个跑道都设有出发站、中途站、重点站。)比赛规则是:先出发的队员依次做题,后面队员负责更正错误(各站都有学生扮演的裁判),谁先到达终点站谁就是胜利者。这样的比赛活动,学生活动兴趣极高,气氛异常活跃,自然能最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更有利于巩固、应用新知识。
二、 數学活动课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就数学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认真组织活动课材料,积极开展数学活动,改变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课,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填数游戏活动中,我出示如下三组数列,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寻找每列数的基本规律,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答案。
(1)( )、12、19、26、( )、40
(2)5、( )、( )、20、15、30、20、40
(3)80、48、32、24、20、( )、( )
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然后再请学生自己说出解题过程:从第一列数的12、19、26中,可知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相差是7,所以第一列的( )中应填上5和33。从第二列数的20、25、30、35、40中,可知单数每相邻两个相差10,双数每相邻两个数相差也是10,所以第一列的( )中应填10和15,从第二列数的20、15、30、20、40中,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发现后一个数40是前面20这个数的2倍,依次类推:30是15的2倍……所以第二列( )应该是10和10。在80、48、32、24、20这组数字中,学生说:“每相邻两个数相差数分别是:32、16、8、4……从中可以发现相差数都是逐一减半,因此第三列的( )应该是18和17。”在活动课中,教师很少介入和干预,而是让学生主动“说”,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学生也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三、 数学活动课有助于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视野
数学活动课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的基本特征,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优化、深化。如简单的几何图形教学过后,当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特征。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要点设计“想想、拼拼”的综合实践活动。想想:①想想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②完全相同的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③完全相同的两个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④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当两条直角边相等时)吗?随后让学生通过“拼拼”找答案。将“已学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必定十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四、 数学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何有效增强他们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等问题,这些始终是数学教改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数学活动课无疑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思考题:○□△代表3个数,且○+○=△+△+△,△+△+△=□+□+□+□,○+△+□+□=400。那么○=?□=?△=?
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盒,根据题目所给的三个等式用学其摆在课桌上,认真观察每个等式,并提示学生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移动学具。通过学具的移动,学生发现了○+○=□+□+□+□,○=□+□,那么○+△+□+□=400可以转换成□+□+△+□+□=400或○+△+○=400,再转换成△+△+△+△=400。所以△=100,○=150,□=75。通过移动学具的操作练习,学生明白了把三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从而探寻到问题的突破口。
五、 数学活动课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参与直接体验。“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以及“创造性”是数学活动课的主旨。数学活动不是数学教材的简单移植,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世界”之中,让学生在“履历情境”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并付诸实践,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如,学完数学统计图表、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等知识点之后,便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回来后自制统计图表,自编应用题。以此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开放性环境中引导学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活动课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一定的条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青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2):158-159.
[2]杜义超,宋运来.基于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谈[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5,(2):14-15.
作者简介:何小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