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的隐性语文知识表现形式及其教学策略
2018-01-31央嘎措姆
摘 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隐性知识,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而不是直白地写出来所有需要表达的信息,为什么很多文字特别耐读,甚至是百读不厌,而且从中还能获得阅读的快感、审美的愉悦、精神的交流和思想的升华,其原因就在于此。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认知、把握、领会隐性的语文知识呢?这就要根据文学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隐性知识
一、 细节描写一般都蕴含着隐性知识
在记叙类型的文章中,作者要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蕴含在细节描写之中,而不是通过像议论文那样的表现形式来直接阐发。作者匠心独运地将细节描写展现出来,就是要读者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从而领会其中的深意。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其中的细节诸如书房中挂着朱熹的对联,书桌上放着几本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细节是为了对应地凸显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这些细节就暗含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因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落后封建势力及其观念,导致了祥林嫂人生最后的悲剧。这些人所奉行的观念,正是从程朱理学开始逐渐成为社会主要观念的道德伦理秩序,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落后观念,逐渐演化为具体的规范性指导纲领,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做贞烈妇等,这些规范性的东西恰好体现了封建思想对底层妇女最为残暴和苛刻的实质,祥林嫂之所以命运总是被别人操控,最后悲惨地死去,原因就在于此。要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形象及其命运,那么,是不能放过这些细节的。
文章的细节描写需要读者去挖掘,去体会,去思考,去印证。所以,从教学策略上来讲,我们经常让学生找文章的细节描写,评论作者写得怎么样,然后才是从细节描写读出什么新东西,以便理解作者的写作深意。教师的引导、鼓励、示范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得多了,才能轻车熟路。
二、 戏剧台词中隐性知识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需要我们进入到剧情中,才能更好地把握
戏剧与一般的记叙和描述性的文章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基本是通过语言对话和一定程度的旁白之类,来推动剧情、展现人物性格、关系和情感等的。因此在戏剧语言中,台词中蕴含中的隐性知识,很多都体现为我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要从有限的台词中读出人物丰满的个性、复杂的情感、错综的剧情、作者的思想,就必须认真挖掘和理解台词背后的潜台词,而这个就是隐性知识。比如中国现代戏剧的扛鼎之作《雷雨》,其中有主人翁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相认的情节,那一段台词非常耐人寻味,周朴园一发现眼前的人是旧人侍萍,语气、表情都变化了,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是“你来有什么目的?是要认儿子还是要敲诈我?”当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又责问“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是“时隔多年,你还是找来了!你究竟想怎么样?”这段对白将周朴园本来的面目、个性全部凸显了出来,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阅读积累,是无法完全领会的。老师应该从上下文的语境将学生带入戏剧的情景之中,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琢磨这些对话来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把握,以便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
三、 故事情节里的隐性知识,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从细节上切入,从意蕴上领会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故事情节是推进整个故事得以不断展开的关键,是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情感的关键,是整个叙事性的纽带,所以叙事性作品在叙述技巧上需要作者花更多心思,以营造出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一部叙事性作品的质量,往往与其对细节的处理息息相关,比如沈从文的《边城》,整个故事情节并没有特别跌宕起伏、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就是平静的、纯净的、带有乡村生活慢节奏的风俗和情感两条线索的交织,但是最后的故事结局,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就这么几句话,把这个明白的故事推进到了一個高潮,它让读者在这种没有结局的故事结尾中,要么充满无限幸福的向往,要么充满忧伤地泪流满面,细节留给我们的就是隐性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张力之源。
四、 标点符号中的隐性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与文字一样具有言说的功能,它要么表示停顿,要么表示省略,要么表示加强语气,根据行文需要,作者把标点符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就构成了语文教学中必须被认真对待的隐性知识。这些标点符号对于传达作者思想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雷雨》中的一句话:“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和破折号,表达的是人物情感的变化,主人翁的内心世界通过标点符号更为清楚地被展现了出来。既有对三十年之后第一次见到亲身儿子的惊喜、难过、伤心、失望等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有对于儿子被同母异父哥哥打了之后的强烈愤慨,这之间尖锐的矛盾对立通过标点符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对人物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就不同的文体形式和教学要求,对课文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语感体验系统和认知系统,从而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高的要求,要达到相应的要求,深入展开对隐性知识的学习,是一条必经之路,教师的教学应为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竭尽所能。
作者简介:央嘎措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