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8-01-31杨燕伟张勇李杰
杨燕伟 张勇 李杰
1发病情况
2016年7月宁河区板桥镇王某从外地膜孵化场购进肉用雏鸡3500只,网上平养。从4日龄开始雏鸡出现死亡,至7日龄时已经死亡223只,此间用氟哌酸饮水治疗,病情未见好转。
2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粗乱、双翅下垂、低头缩颈、呆立、不愿行走、关节部位肿胀、呈嗜睡状、畏寒、不吃食、病后1d左右死亡。
3剖检变化
病雏皮肤肌肉淤血,皮下有弥漫性紫红色胶冻样渗出物;脐部肿大,脐孔闭合不全;打开腹腔可见卵黄吸收不良;肠粘膜充血;心脏扩张;肝脏肿大,呈紫红色;关机腔内有纤维素性、脓性、炎性液渗出,滑膜肿胀、增厚。
4实验室检查
4.1涂片镜检无菌取病死鸡的心、肝、脾皮下渗出液、关节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单个、散在、粗短、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菌和革兰氏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
4.2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鸡的心、肝、脾划线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液琼脂培养基础上,置37℃培养24h观察,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础上长出直径2mm左右的灰白色、半透明湿润、微凸起的圆形菌和直径0.5-1mm、圆形、稍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黄色、金黄色菌落;在血液琼脂培养基础上长出两种形态不一的菌落较小,直径1-1.5mm,菌落周围有溶血环。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分别为革兰氏染色陽性球菌和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菌。对上述两种形态不一的细菌,分别挑选单个菌落接种于不同肉汤培养基上,纯培养后进行生化鉴定。
4.3生化鉴定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甲基红实验阳性,V-P试验阴性。
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发酵葡萄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试验和血浆凝固酶试验均为阳性。
4.4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形态学检查、培养特性、菌落特征及生化试验,确诊为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
5药敏试验
用常规纸片法,去12h的纯培养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两种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氟哌酸、氨卡青霉素不敏感。
6治疗
庆大霉素肌肉注射,5000IU/只,连用3d。环丙沙星2%的环丙沙星50g溶于40kg水中,连用3~5d。同时用多维电解饮水,选用远征金碘消毒剂带鸡喷雾消毒,1次/d,连用5d。通过治疗,除病重鸡死亡和淘汰外,鸡群在7d左右逐渐康复,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7小结
当前,随着家禽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混合感染的禽病明显增多,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广大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以减少禽病的发生,确保养禽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鸡群发病后,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可使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作者单位:1.301500天津市宁河区乡镇畜牧兽医总站:
2.300402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