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诺模型与斯塔尔伯格模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分析

2018-01-31何晓瑶

时代金融 2018年2期

【摘要】本文通过双寡头及多头竞争中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尔伯格模型的比较,阐释了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选择同时设定产量(同时博弈)还是产量领导(序贯博弈),对寡头利润会产生影响。另外寡头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少也会对厂商利润产生影响。并运用古诺均衡和斯塔尔伯格均衡讨论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发展现状及改进方向。

【关键词】寡头垄断 古诺模型 斯塔尔伯格模型 家电连锁企业

寡头垄断市场是现实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市场结构,由于处在寡头垄断环境中的厂商有不同的博弈策略,相应地也会存在不同分析寡头垄断的模型。古诺模型和斯塔尔伯格模型就是寡头垄断厂商基于不同的博弈策略下的经典模型。

一、文献回顾

关于双寡头竞争的应用研究多数集中于讨论寡头获取行动优势的状况。Gal-Or(1985)、Dowrick(1986)建立双寡头模型,讨论了基于不同反应函数的寡头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并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1-2];Muceller(1997)基于特定产业周期理论,从路径依赖的角度研究了领先寡头先动优势[3];VanderWerf等(1997)基于实验方法论的比较,验证了研究先动优势方法论的差异会影响先动优势的研究结果[4]。另外,部分学者关注和研究了寡头产量和社会福利的竞争博弈。Haan Marks(1996)研究了斯塔尔伯格竞争对福利的提高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市场进入壁垒的存在会影响斯塔尔伯格竞争对福利的提高效应[5];Okuguchi(1999)同样基于古诺模型和斯塔尔伯格模型,比较不同反应函数下的博弈均衡,研究其差异及由此导致的利润和产量的差异[6];Rassenti等(2000)讨论了基于重复古诺竞争博弈的均衡解的收敛性[7];Matsumura(1999)研究了基于有限多阶段古诺双寡头博弈模型的斯塔尔伯格领导者的前提假设,并分析讨论了存量对其产生的作用[8];Huck等(2001,2002)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古诺模型和斯塔尔伯格模型下的产出总量和效率,并讨论了博弈结果因受外生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改变[9-10]。

关于多寡头竞争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Sherali(1983,1984)等针对多寡头竞争的情况,假设市场存在1个领先寡头和多了后动寡头,构造了Stackelberg-Nash-Cournot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讨论了均衡解是否存在及是否唯一,后来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斯塔尔伯格双寡头模型,假设市场存在多个先动寡头和多个后动寡头,指出在该模型竞争策略考虑产量的情况下,先动寡头的利润因为先动优势必然会高于后动寡头,在位寡头的利润必然会随着新进入的寡头而减少[11-12];Daughety(1990)讨论了一般情况下的斯塔尔伯格均衡解[13];Wolf ,Smeers(1997)扩展了Stackelberg-Nash- Cournot模型,建立了随机Stackelberg-Nash-Cournot模型,并运用实证验证了模型的均衡解及性质[14]。综合上述文献可知,学者们普遍认为基于产量的竞争策略,先动优势显著,进入市场的先后顺序影响竞争结果。也有部分学者通過改变约束条件研究企业后动优势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增加产品或市场,改变竞争策略集等假设。本文将对先动寡头和后动寡头的行动优势、产量和利润等方面,运用多寡头古诺模型中与多寡头斯塔尔伯格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二、经典模型——双头垄断下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尔伯格模型

(一)同时设定产量(同时博弈)——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假设寡头市场中存在两家厂商,厂商1和厂商2必须对彼此的产量选择进行预测。凭借预测选择,两家厂商的产量水平达到利润最大化,并以此寻求预测均衡。

古诺模型不仅假定寡头市场仅有两个生产厂商,而且要求两家厂商生产产品同质化,即无差异产品,在产量可能范围内,相同的生产成本及单位成本固定不变。且市场信息公开对称,两个厂商面对相同的市场需求情况及线性需求曲线。

在古诺均衡中,利润最大化仍然是博弈的目标,两家厂商均在对方的产量选择预测既定下达到利润最大化及均衡状态。古诺——纳什均衡可用图1表示:

(二)产量领导(序贯博弈)——斯塔尔伯格模型

前提假设为产量领导则一家厂商在另一家厂商之前做出决策。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斯塔尔伯格模型,以此来纪念第一位系统研究领导者和追随者相互影响的经济学家。

在斯塔尔伯格模型中,若假设产量领导者是厂商1,其选择的产量为y1。作为反应,厂商2选择产量y2。厂商间均认同总产量的多少决定市场均衡价格,即p(y)=p(y1+y2)。斯塔尔伯格均衡可用图2表示。

(三)双头垄断下古诺均衡和斯塔尔伯格均衡下厂商利润的比较

通过的古诺均衡下的厂商利润和斯塔尔伯格均衡下厂商利润比较可知:在斯塔尔伯格均衡下,领导者的利润大于古诺均衡下厂商的利润,追随者的利润水平却小于古诺均衡下的厂商利润。

三、经典模型的扩展——多头垄断下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尔伯格模型

四、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同时博弈和企业序贯博弈策略的选择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而且寡头市场下厂商数量对与企业利润也会产生影响。同时厂商数量在【2,12】之间时古诺均衡下厂商的利润大于斯塔尔伯格均衡下追随厂商的利润,在厂商数量时,古诺均衡下厂商的利润小于斯塔尔伯格均衡下追随厂商的利润。因此若厂商数量较多时,寡头中的厂商可能充当斯塔尔伯格模型中的追随者。

多头垄断下古诺均衡和斯塔尔伯格均衡告诉我们,利润最大化的驱动是寡头在市场进出策略选择的根本出发点,选择何种策略由市场中的寡头数目决定,如果市场中的寡头数目较少,一般情况下会选择主动进入策略。相反,如果市场中的寡头数目众多趋于饱和时,那么多数寡头会倾向于选择成为斯塔克尔贝格模型的跟随者,以此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对比上述情况,我国的家电连锁市场上的寡头数目超过两个,但是数量也并没有多到饱和程度。因此,面对多个厂商间的动态博弈、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外资零售业的不断涌入和冲击,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一方面必须从自身着手,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同时必须准确捕捉市场动向。因此,以国美和苏宁电器为领导者的国内家电连锁行业寡头,面对市场进出策略选择,必须发挥先动优势选择“进入”策略,提高企业生产销售能力,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市场品牌影响力,获取最大利润。endprint

家电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必然会引致各方面激烈竞争,企业市场进出策略先动优势的驱动更会加剧竞争。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家电连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途径只能是发挥先动优势,努力扩展新市场、进入新领域。通过对家电连锁业市场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已有市场份额的扩大已经不能形成竞争力,未来的市场走向是对更多领域的拓展,例如高端市场的多元化深度挖掘及逐步成型的电商线上平台。面对市场规模扩张的加大、发展速度的加快,家电连锁企业不能满足于传统实体店的经营,必须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打造个性化的线上销售平台。双渠道同时经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选择,形成独具特色的双渠道销售模式。

五、讨论

国内家电连锁业寡头市场的数目决定了其市场具有极强的可挖掘性,也必然带来抢占市场的激烈竞争。寡头市场“先动优势”的趋势和刺激,国内厂商、外资零售业的博弈竞争,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内外部压力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业市场准则,特别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所催生的品牌化、差异化战略更加剧了行业规范发展的困难。

(一)以行业立法为约束,规范市场行业准则

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寡头垄断竞争及其各种非常规竞争手段的愈演愈烈,充分暴露了我国有关商业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健全。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初期,利润最大化和市场扩张的驱动都会促使企业利用一切手段进行连锁扩张,但当行业市场逐渐成熟时,行业立法的重要作用就会凸现出来。加强家电连锁行业的立法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和引导业内有序竞争迫在眉睫。行业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从某种程度上看还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无效浪费,有效保障供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总之,只有良好的行业规范约束市场竞争,才能使家电连锁经营商达到追求规模效益和发挥先动优势占领市场的同时,避免引起行业危机爆发,维持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

(二)线上线下双渠道整合,完善企业产品差异化能力

分析国内家电连锁业现状,家电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从产品种类、品牌定位,还是从销售模式及后期的销售维护来看,很难看出较大的差异。

当产品趋同时,会导致利润率降低,阻碍行业发展。纠其原因,首先寡头厂商应当发挥先动优势,抢占市场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买方对产品的关注会聚焦于价格,为了创造健康和谐的行业市场,避免产生恶性价格战,差异化产品和差异化经营可以使众多电商企业凸显自身特色。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商品的销售环节不是决定电商企业价值的唯一因素,服务、物流、营销、管理等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价值。例如售后服务的差异化、特色实体店的不同客户体验、独具特色的营销方式等都是家电连锁企业电商实现差异化管理经营的途径,发挥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特色核心业务,使消费者在众多电商平台中选择印象深刻的网站。销售方法上,可运用多样的线上宣传方式,如PC端和移动端的音频、APP等终端来吸纳新的客户。既占领了线上市场,又维系了传统市场客户。线上线下雙渠道整合关键在于对市场细分,找准企业定位,用产品服务的异质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发挥先动优势。

(三)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改进盈利模式

家电连锁企业线上业务的主体是客户群,简单来说,针对客户群的有效服务是线上业务跨越发展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廉价已经不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动力,更多的消费者偏好高质量的商品。家电产品因其不同于其他廉价产品,过低的价格与产品质量可能产生不匹配的状况,因此消费者更愿意相信优质与高价相匹配。这就要求电商以诚信为根本,质量为准绳,确保进货渠道正规,用优质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购物观念的更新使消费者对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物流服务的高时效性、售后服务的个性化,以及线上平台是否能够提供线下实体店的体验,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的产品服务的优质。单一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家电连锁企业的要求,也无法有效维系客户群。再次,传统盈利模式逐渐削弱了家电连锁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调整经营理念,以客户为导向重新进行市场定位,重新理解产品与服务的关系,将服务延伸为产品的一部分,发挥先动优势主动顺应市场变化,积极投入研发新产品,并注重将优质融入产品更新中,实现市场与利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Gal-Or E.First mover and second mover advantag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5,26(3):649-653.

[2]Dowrick S.Von Stackelberg and Cournot duopoly:Choosing role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17(2):251-260.

[3]Muceller D.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path 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1997,15(6):827-850.

[4]VanderWerf P,Mahon J.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esearch methods on findings of first -mover advantage[J].ManagementScience,1997,43(11):1510-1519.

[5]HaanM,Marks H.Stackelberg and Cournot competition under equilibrium limit pricing[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1996,23(5/6):110-127.

[6]Okuguchi K.Cournot andStackelberg duopolies revisited[J].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1999,50(3):363-367.endprint

[7]Rassenti S,Reynolds S,Smith V,Szidarovszky F.Adaptation and convergence of behavior in repeated experimental Cournot gam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0,41(2):117-146.

[8]Matsumura T.Cournot dupoly with multi -period competition:Inventory as a coordination device[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1999,38(3):189-202.

[9]Huck S,Muller W,Normann H T.Stackelberg beats Cournot:On collusion and efficiency in experimental markets[J].TheEconomic Journal,2001,111(10):749-765.

[10]Huck S,Muller W,Normann H T.To commit or not to commit:Endogenous timing in experimental duopoly markets[J].Gamesand Economic Behavior,2002,38(2):240-264.

[11]Sherali H,Soyster A,Murphy F.Stackelberg-Nash-Cournot equilibria: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utations[J].Operation Research,1983,31(2):253-276

[12]Sherali H.A multiple leader Stackelberg model and analysis[J].Operation Research,1984,32(2):390-404.

[13]Daughety A F.Beneficial concent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1231-1237.

[14]Wolf D,Smeers Y.A stochastic version of a Stackelberg-Nash-Cournot equilibrium model[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2):190-197.

作者簡介:何晓瑶(1986-),女,临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