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2018-01-31郑迎霞

新一代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数学课教学策略教学

郑迎霞

摘 要:“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教学;教学策略

一、《按比分配》教学过程描述

(一)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解题方法

师:大家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植树节!

师:在去年植树节到来之际,我们来到四得公园举行“为奥运植一棵树,为朝阳建一片绿”的活动。我们用回收的1045公斤报纸换来了17株落叶乔木、50平方米的绿地的养护。今年我们将继续对这些树木和草地进行认养。根据双方协议,我们共向四得公园缴纳认养费832元,这些费用将全部用于绿地和树木的养护与管理。这些费用怎样分配合理呢?还能平均分吗?

生1:我想可以;

生2:不对,我记得草地和树木的养护费用不一样,所以不能平均分配。

师:你说的有道理。(课件)的确不能平均分配了。四得公园的工作人员将绿地认养费与落叶乔木认养费按照3∶5的比进行分配。

看到这些信息,你联想到那些数学知识?(课件出示)

生1:绿地认养费是3份的数,落叶乔木的认养费是5份,一共是8份的数。

生2:绿地认养费是共缴纳费用的;落叶乔木的认养费是共缴纳费用的。

师: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把共缴纳费用看作“1”。

师:(课件演示)绿地认养费与落叶乔木认养费的比是3∶5,也就是说在共缴纳费用中,绿地认养费占3份,落叶乔木认养费占5份,一共是8份,绿地认养费是共缴纳费用的;落叶乔木的认养费是共缴纳费用的。

师:你们能算出我们各需缴纳认养费多少元?想不想先尝试一下?

学生进行尝试。

生:汇报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①832÷(3+5)×3=312(元)

②832÷(3+5)×5=520(元)

突出板书:

3+5=8 832×=312(元) 832×=52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2+520=832(元)

312∶520=3∶5

师: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共缴纳费用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出示课题:按比分配)

师:为了进一步美化环境,四得公园决定在3月份开展植树活动,并邀请中、高年级同学参加。一共植树84棵,中年级75名学生参加,高年级100名学生参加。如果你是学校领导,你怎样分配植树棵树?请说明理由。

生1:平均分:84÷2=42(棵)

生2:按人数比分。中年级和高年级人数的最简比是3:4。中年级是3份的数,高年级是4份的数,合起来是7份的数,也就是84棵。84÷7求出1份的数是12棵。12×3=36棵(中年级);12×4=48棵(高年级)。

(二)拓展提高,进一步掌握知识

师:为了响应国家“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号召,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决定继续开展“以纸养树、养地”的认养活动,由低、中、高年级派代表参加。由12名老师带队。我知道老师和学生的比是1:11;低、中、高年级参加学生人数的比是3:5:4。请你算出低、中、高年级各应派出多少名代表?

生:独立解答,汇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先把什么给求出来?

生:我根据“由12名老师带队和老师和学生的比是1:11”先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师:的确,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

师:学校这次给了六年级24个名額,按1:1:1进行分配,那么我们班可以有几人参加?

生1:我们班只有8人可以参加。

生2:按照刚才的计算方法,我发现了每个班参加人数都是24人的,都是8人参加。

师:你说的很好。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人数怎样分?

生:平均分。

师: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

师:不光是学校,社会上也有许多热心环保事业的个人和企业加入到认养绿地的、活动中。某企业决定每年投资60000元,用于绿地认养。四得公园提供的认养类型包括绿地、落叶乔木、名木和濒危树种。请你们帮这个企业出个主意,这60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怎样认养?各花多少钱?

课件出示类型、认养价格等相关材料,学生根据信息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设计方案……

二、课后分析及反思

①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全课以植树为主线,通过创设“捐报养树——绿化植树——植被覆盖——认养活动——社会参与”等一系列情境,引发生活问题,再提炼成相关的数学问题。将复习内容贯穿其中,构建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较为完整的学习路径。②探索问题,获得解决方案。在问题的设计上,采取先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浅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索深层次问题,并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数学结论。

参考文献:

[1]张秀芝.让数学课走进学生生活[J].新课程(上),2012,(08):7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教学策略教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趣的数学课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