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
2018-01-31马云海丽恰姆·买买提
马云+海丽恰姆·买买提
摘 要:由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语言的主体认知方式,以及词义系统中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约束的原因,一些现代汉语词汇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便有了新的含义。随着网络的普及,汉语中的网络流行语层出叠现,并逐渐从网络扩散到传统媒体,甚至社会生活中,成为公众用语。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及基本义与新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出其客观的现实意义,引导汉语言健康规范地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旧词新义;本义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2
傳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使,语言和文化也在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持续增长,网民们在网络上使用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因此网络便成为了诞生新语新词的摇篮。
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网络流行语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逐渐从网络扩散到传统媒体,甚至社会生活中,成为公众语。在网络语境这个大环境下,人们积极探索网络交流环境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相似性。更重要的是,人们还创造性地将这些认知相似性通过映射或选择性映射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世界投射到网络语言中。所以,一些原有词在网络交流中产生了新的含义,而此新义受交流环境限制,目前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的现象在网络交流中应运而生。
一、网络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
网络流行语源于网络语言,即诞生于网络并在网络上流行,由网民们自行创造或引用并被赋予其特殊含义的词句。这里的“特殊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它所表达的含义是某个时期内在网络上特有的且流行的虚拟事物或行为,以及与网络技术相关的事物;第二层是指它所表达的含义是一定时期内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网民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相关的且与日常自然语言体系中有着引申或截然不同的含义,而所谓旧词新义,是指利用固有词来表示新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遵循在不创造新词形的前提下,依附于固有词语,变化其词义的方式来实现的。一方面这与语言的经济原则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流行的山寨文化和网民们求新求变的语用心理密切相关。
1.1网络词汇
语言是人类交际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与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也是通过不断的运动、进化、更新得到发展。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
网络词汇包括现代汉语中的所有词汇,我们可以通过语义分析的看,主要包括两类:一大类是与电子计算机相关联的词汇,例如“复制”、“粘贴”、“网上冲浪”、“主页”等。另一大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际的词汇或特殊符号,如“恐龙”、“青蛙”、“潜水”、“大虾””等。网络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主要针对于第二类词语而言。这些词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这一独特的环境下,被赋予新的特殊含义。
1.2新义与基本义关系及其现象分析
网络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是指在不创造新词语的前提下,在使用原有词语的表达形式,在词语原有义项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其义项,运用派生或非派生的方法将人们的新思想、新意识和新观念编进已有的词汇系统。
非派生是借用旧词形负载新义;派生是在旧义词义的基础上派生新义,新义与旧义有密切关系。
1.2.1非派生
非派生主要运用于网络语言中的旧词新意,一般用于讽刺、夸奖、咒骂别人的网络语言上。把原有的词汇歪曲解释,赋予了另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并没有太大关系,例如:
“触电”,本指电流触触及到人或者动物,引起了体内相关器官机能失常;而在网络上指没有接触过相关事务而去从事这项工作的意思。
“天才”,本指天生聪明伶俐,具有创造力;在网络上却指天生的蠢材。
“神童”,本指年少聪慧;新指患有神经病的儿童。
“贤惠”,原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新指闲着什么也不会。
1.2.2派生
派生主要指同一个词源分为不同的词义,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派生关系。
比喻派生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甚至人的联想而产生的,是旧词获得新义的主要修辞手段。例如:
“恐龙”,本指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总称;运用在网络上主要指长相丑陋的女子。
“灌水”,本来的意义是将水灌入容器或浇灌农作物;运用在网络上指复制重复率过高的文章。
“包装”,原指把商品装进盒子、瓶子等容器或用专用的纸张、薄膜等包裹商品;运用在网络上主要指将人或事物通过美化、宣传、升级等手段完成变化达到某一目的。
“水手”,原指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在网上却喻指喜欢“灌水”的人。
“潜水”,原指长时间在水下作业;运用在网络中通指在交际圈或者博客中只观看从不发表意见和看法的人类的总称。
“引申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间关系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的发展。”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引申是所有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最常见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从词的符号性质来了解,词义引申是我们平常最常使用的词汇,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一些新的含义,叫引申义。从义素分析来看,就是两个词的义位中有共同的义素。例如一个词某一义位中的若干个义素,在通过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而且还改变了一部分(增加、减少、变化)、进而引申出了一个新的义位。例如:
“爬墙头”,在网络上指只观看从不发表意见和态度人,如“爬墙头的进来了,爬了两个小时的墙头,不让看精华帖子,一着急就跳进来了。”
“马甲”,本来是指穿在内衣外的背心,用于保暖作用。现在在网络上主要指一些群体在网络上拥有共同的ID,这些ID统称为马甲。
“楼”,原指楼房,是超过一层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为楼,第二层称为二楼,第三层称为三楼,是楼房的统称。在网络上主要指有话题主发起一个话题,网民根据这个话题进行表达自己观点互动,第一个发言的称为一楼,第二个发言的称为二楼,第三个发言的称为三楼,以此类推。其中“楼”的含义是原义“楼房”的引申。在日常现实生活中,人们表达楼房的时候,“一楼”一般通指指的是最底层,在网络中却是相反的指最早发言的人,是所发言回答者的最顶层。话题评论是一个接一个回答讨论,而楼房也是一层接着一层地盖,便有了“楼上”、“楼下”之分,“楼上”、“楼下”分别指博客里两个帖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中“楼”实际上也是原义“楼房的一层”的引申。endprint
在网络新词中许多新词都是通过语法转换得来的,新义与旧义之间联系紧密。例如:
“阳光”,原指太阳照射的光线,是名词。在网络上运用于表达健康开朗,充满活力;事物充分公开透明的现象,是形容词。
“汗”,原指人或动物通过运动或发热从皮肤表皮排除的废物,是名词。在网络上运用为表达吃惊、尴尬无奈等感觉使用词,是形容词。
“朝阳”,原指早晨初升的太阳,是名词。运用在网络上是指具有潜力,发展前途的行业或事物,是形容词。
“夕阳”,原指傍晚的时太阳,是名词。运用在网络上是指通过竞争被淘汰或没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事物,是形容词。
二、旧词新义现象的现实意义
2.1积极影响
旧词新义是语言及操该语言的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写照,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常常处于动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潜移默化地丰富了语言内容并进行了创新。旧词新义的产生属于现代汉语词义系统的内部变化,它有很强的规律性,同时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它的规律可以归纳为新义与旧义之间多种意义关系。认识旧词新义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汉语,尤其是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些特点,有助于我们预测词汇发展的某些方向。
新词作为反映当下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如果一个社会长期没有新词的出现或发展,这个社會便是死气沉沉没有发展潜力的社会。当社会发展出现变动,事物有了更新,许多的新词变会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与世界的接轨,新词出现的频率大大提高。研究这类词语,有助于我们认了解新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以进一步挖掘一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征。
2.2消极影响
有些旧词的新义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旧词的意义流失,将这些所有的旧词新意全部进行规划和总结是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旧词新义词语新义的使用率偏低,学生群体较其他群体更容易在语言生活中使用这类词语。其次,不同的层次的群体运用新词交际时会出现困难,因为旧词新意不是全民使用没有一个正常学习的通道,很多群体并不了解旧词新意的意义,例如现在年轻人给老一辈人沟通时使用“秀”“汗”“马甲”等词汇时是有一定的沟通的困难,老一辈人对于网络接触的少,对这些网络新词并不了解。本人也承认这些新词在运用时比较时尚前卫,有时还能较节省时间,但我国的汉语已经有所有事物的表达方式,可以不运用这些新词。
三、总述
在网络流行语中,一般旧词新义的困惑在于它的不稳定和不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和宽容的态度,网络旧词新义的出现和使用必然有它的存在的价值,不能因为一些个别的原因从而否定它的存在。我们要了解他的使用频率,只要这些词汇有人使用,并且拥有一定的频率,就可以考虑将它收入词典。语言是发展的,因此词汇也应该随之一起发展更新。对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积极变异,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对某些时段某些高频的词汇盲目的加入日常通用词汇。同时对于那些已经规范和总结过得旧词新义我们也有必要编入到规范的词汇系统中。
对于这些词汇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用太过于担心。现代标准语的发展是持续的,它会不断地从社会环境中汲取新的语言成分,对于一些词汇经过约定俗成的考验。我们认为语言在具有筛选的机制,因此不被群众认可只是一时兴起的语言成分自然会淘汰,而那些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词语自会留存。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这些词汇,相对于其中一些有趣、实用的含义,我们应该持宽容和包容学习的态度。因为这必然是对汉语词汇系统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与其失之于严,毋宁失之于宽”,只要这样我们的语言系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5.
[2]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0:1-2.
[3]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
[5]新华新词语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当代流行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