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动手操作智飞扬
2018-01-31吕雁玲
吕雁玲
摘要: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有机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
关键词:动手操作;教学;学习兴趣
一、动手操作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根据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想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激发学生新的兴奋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例如,我在教学“16-9=?”时,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猴妈妈上街买了16个桃子,在路上碰见了猴哥哥,他拿走了9个,剩下的给猴弟弟,猴弟弟还有多少个?”让学生列出算式16-9,然后问“怎样计算16-9=?能拿出小棒摆一摆吗?”此时学生纷纷拿出小棒摆了起来。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汇报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也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三)动手操作,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二、有效实施动手操作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突出强调讲了“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通过实际操作,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多种感受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
(一)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
(二)重视相关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一旦这个过程完成,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并应用新知识,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达到内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法、不同的思路。使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操作
操作只是通过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处处要操作,能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尽量利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提供学具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条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的示范演示为学生人人动手与操作,学具便是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环节,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动手操作,把握好学生动手的操作时机是关键
(一)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師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听众的角色真正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薛英梅.谈数学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的实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S2):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