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迷思概念的成因及教学方法初探
2018-01-31王晓双
摘要:化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存在会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有所困惑,本文通过分析迷思概念的形成原因,基于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概念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方法
化学概念是关于化学过程、化学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化学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常受到迷思概念的困惑。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部分错误的,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初三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他们产生的和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我们不能强行纠正,而是要找出产生迷思概念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概念,提高课堂概念教学效率。
一、 化学迷思概念的来源
1. 日常生活的影响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化学课初三才开设,学生们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不同程度上让他们对化学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这便成为了学生迷思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乙醇俗称酒精,那么部分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就会认为平日里见到的酒就是乙醇,在物质分类时就会把酒归为纯净物;又如生活中碳酸钠俗称纯碱,部分学生在学习物质分类时就会把碳酸钠自然地归为碱。
2. 化学用语特点
对于化学语言模棱两可的识记也是学生容易产生迷思概念的原因之一。化学是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的学科,如“组成”与“构成”看似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在化学中却大不相同:“组成”是从宏观角度,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构成”是从微观角度,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很多学生基于字面意思形成自己的认识。
3. 个体认知发展
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于概念的理解层次也就不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较为困难,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概念时,学生认知不成熟会使他们无法全面理解这三个概念,因而会产生一些错误概念认识。
4. 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师教学时对化學概念不严谨的讲解或者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会造成学生错误的理解甚至是思维定势;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辅助材料,许多学生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实例,会造成对知识的片面认识。
二、 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方法
1. 创设真实情境,引出“前化学经验”
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引出他们头脑中的“前化学经验”。学生回答中暴露出的迷思概念,有利于教师把握概念教学中重点讲解的方向,针对学生难理解、易错的地方进行具体剖析。如在绪论课上,展示一组生活的实物,提问学生哪些是来自用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后充分发言,呈现他们的“前化学经验”,教师抓住学生混淆化学制品和天然物品的点进行详细讲解,逐步引入化学微观世界。从生活走进化学,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
2. 选取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感性材料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时期,教学中可以利用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提供感性材料或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分析、抽象形成概念。如在“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中:封闭在针管中的水煮沸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变化可以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呈现,学生会有更直观的体验,清楚地认识到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学习分子的性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将墨汁滴到水中来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感性材料深入到概念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利于转变迷思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3. 利用变式,掌握概念本质
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时,运用变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的变式比较、分析,掌握概念的本质。如在“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教学中,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变式,概括出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各自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通过变式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纠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避免迷思概念的形成。
4. 运用概念图,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将单个的概念纳入一个系统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网络图。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新知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应能辨认新概念的层次。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往往是零散的,通过概念图可以清晰地区分上下位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认识。如“物质的分类”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呈现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之间的关系,学生每新学一个概念,都能与原有的上位或者下位概念建立起联系,不断扩充,最后形成系统的概念图。
参考文献:
[1]李雁冰,刁彭成.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5):65-68.
[2]谢泽琛,钱扬义.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J].化学教育,2004,(10).
[3]高朝霞.化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考试周刊,2012,(64):140-141.
作者简介:
王晓双,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