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专业课堂建设
2018-01-31姜晓红
姜晓红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分析了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专业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专业课堂
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与人交流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流对象的态度。
二、核心素养的组成
(一)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
(二)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
(三)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
三、核心素养的核心思想
(一)知识体系的优化与整合。把专业课中多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根据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都统整到一个基本概念上来,并以它为中心重构知识体系。
(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所谓真实的情境不像书本上讲的那样简单明白,它包含了太多复杂的信息,一切都是糅合在一起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你必须自己去发现有用的东西,老师只能充当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要“导而不教”。
(三)专题课(即主题教学)将过去学习的三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过去人们常常把学习、应用和创新看做三个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是为了继承前人的知识;应用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创新则是在学习与实践之后的升华,代表着一种质的飞跃。而生态教学(专题课):学习就是建构,而建构孕育创新。
(四)以课标为依据,把握中职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再次建构。例如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教学核心能力:模拟、创意、创新。
四、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
(一)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二)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三)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四)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五)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五、如何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专业课堂
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前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对学科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与分类,争取做到不让饥饿的学生吃不饱,也不会让还不饿的学生吃撑,甚至不想吃。基于中职生学习特点,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做到备教材与备学生相结合。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呢?
首先,应做到目中有“人”。
备课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本课授课学情。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技能和态度?哪些内容是学生比较难懂的?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许多老教师讲“我对这本教材已经非常熟悉了,不用再进行备课就可以直接去上课了”,这是对学生、对教育极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每个班级的学情不一样,每个班级的专业背景不一样,我们应该对教材进行不一樣的处理。在备课时,我们不仅可以融合学科背景、特色,也可将学生所在专业文化特色进行整合,争取为学生创造与岗位更加贴切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增强就业竞争力。
其次,我们应做到心中有“书”。
心中有“书”,但不可全是“书”。要处理好“与教材同构”和“与教材异构”的关系。我们应该根据学情分析、行业需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始一是可以替换教材的例子;二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三是教材上较为概要或者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者补充;四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教材和课堂应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材不是学科知识的堆砌,不是条条框框的罗列,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教条,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对待教材,我们不应该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割裂其与生活的血肉联系,而应该把课程、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课堂离开生活就没有魅力和意义。
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材;一万个学生就有一万种教材。
最后,我们应做到心中有“资”。
做个有心人,养成搜集资源的好习惯。资源并不全在网络中,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在阅读中。家长、学生、班级、学校乃至教师自身都是很好的资源。
选用的案例要精,要管用,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不能信手拈来,被案例的海洋淹没,导致“丰富而肤浅”的局面。
所谓“资”除了上述说明的资源以外,还应该包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不是仅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这样我们就需要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比如:创造环境,课堂仿真模拟、联系校外实习实场所、开辟平台,提供实战实践的机会。
教育是一件平常事,教育也是一件伟大事,我们应该细细琢磨其内涵,方得始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