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

2018-01-31李飞

地理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人口迁移

李飞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节为例,通过活动教学策略的设计,探寻地理活动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活动建议

一、活动教学解读

教材简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等主要内容。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人口迁移和流动原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概念的解释,进而讨论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动因与效应。本节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学生已具备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等相关知识,加之日常生活中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均有感性认识,可以将学生已有经验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同时,历史教材中也会涉及相关的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本质。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只是在具体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讲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對区域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从直观具体的数据判断,目前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模式。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产生质疑并生成问题:是不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只与出生死亡有关?如果不是,还与什么有关?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③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结合教材精选案例材料,开展人文地理的合作学习,归纳人口移动的动因和产生的效应,感受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活动过程建议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建议】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的人口增长模式。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

【设计意图】以乡土地理为载体,通过直观数据显示,培养学生读图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人口迁移和流动),从而认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和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活动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以本校学生彭子涵的实际情况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并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①彭子涵的父母来南京工作,彭子涵从盐城转入我校高一(8)班读书。②彭子涵的父亲在江宁开发区找到了工作,于是把家搬到了江宁。③彭子涵的姑姑在美国定居,彭子涵利用暑假去美国探亲。④未来的彭子涵成了著名的彭教授,要去德国交流学习一年。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其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分歧,结合对不同的定义理解和归纳交集,从住址变更、空间移动、时间限度等维度,明确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概念并能加以区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活动后续】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周琦,目前效力于休斯敦火箭队,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活动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时空特点

【活动建议】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展示欧洲殖民地的开发、三角贸易、国际务工人员流动、世界人口迁移等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图1-2-1“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和图1-2-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表1并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开展人文地理的合作学习,在图文到表格的转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及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思维碰撞,重视问题生成。

【活动练习】总结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如表1)。

【活动后续】①教师展示知青上山下乡、闯关东、雁南飞、民工进城返乡、中国人口迁移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如表2)。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南京的生存状况,完成调查表(如表3),并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4:人口移动的动因

【活动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活动建议】教师展示安史之乱、闯关东、孔雀东南飞、知青上山下乡、雁南飞、三峡库区移民、美国四次人口迁移等图文资料,并引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结合“2005—2015年中国人口省际迁出率分布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①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②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③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学界研究成果,让学生重视研究过程,从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人口移动的动因理解。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主导作用,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 、 、 等是主要因素。②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

、 、 、 等是最主要的。③ 、 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特殊影响,其中 、 、 、 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活动5:人口移动的效应

【活动内容】通过课堂辩论,辩证分析人口移动的效应。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15,组织学生自愿分组进行辩论:近年来,江苏省人口迁移量增大(苏北以迁出为主,苏南以迁入为主),这种现象将会对苏北和苏南分别产生什么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应该鼓励。反方:弊大于利,应该限制。要求:以苏北或苏南为例,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促成课堂辩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合理引导人口迁移的重要性,认识人口迁移的动态平衡,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口移动的双向及正负效应。

【活动练习】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人口迁移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城人口迁移驱动机理探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