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31梁志美
梁志美
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茂名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赴珠海的高级研修班培训,培训过程中多位名班主任都介绍了他们的“班级精细化管理体系”,这让笔者受益匪浅。培训回来后,笔者尝试着将这个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牧医1601班语文教学上,虽然实施的时间还不长,但已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和大家分享下精细化管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管理技术。它是通过规则的细化和系统化,运用标准化、数据化和程序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协同、高效和持续运行。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关键,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这些觉得语文课是不重要的中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呢?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上,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精细布局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不是语文的局外人,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课堂上来,努力让课堂教学的每一项工作成为精品。
所谓精细化管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要求中职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重细节、重基础、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效果、重质量,讲究在每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优。
二、精细化管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建立信任、生成制度,铺好质量之路
1.重视“第一次”,建立“信任”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堂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个人魅力。中职语文教师凭借什么来吸引那些本来就无心向学还看不起语文学科的孩子呢?如果我们的中职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的话,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先喜欢上语文老师。如果我们能做到让学生对我们的个性感兴趣、对我们的教法感兴趣,或者对我们的幽默感兴趣、甚至对我们的博学感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爱屋及乌”般地慢慢爱上我们的语文课。
社会心理学中,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是说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因此,我们老师想塑造个人魅力就要学会重视第一次的印象:第一次见面、第一堂课、第一次批改作业……去年9月开学笔者第一次去上牧医1601班语文前,除了像以往那样认真备好课外,笔者还向班主任要了一些本班同学的信息表来看,对同学们的基本情况有了不少了解,这样我们的第一次见面相当愉快,这为笔者以后上好语文课铺下了良好的基础。记得第一次收语文作业时,牧医1601班有48位同学,可是只交来16本作业,笔者一改以往的大力批评不交作业同学的做法,而是更加细致地批改了交来的作业,尽量把作业的分数提高,还给同学们写了鼓励性的批语,同学们拿回作业看着高高的分数,正能量满满的评语,开心极了。没交作业的同学也投来了羡慕的眼神,慢慢地这班孩子爱上了交语文作业。
2.重视商量,生成制度
面對牧医1601班同学时,笔者打破了以往开学第一节课就讲授课本第一课的做法,而是先用一节课去和同学们介绍笔者的上课习惯和要求;第二节课笔者也不焦急讲课,而是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去了解同学们的中职语文学习目标,问卷的结果显示不少同学都希望能把中职语文学好,有些同学竟然希望在中职能打破他语文从来没有及格过的纪录…… 这时,笔者顺势向同学们提出问题:那你们认为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大家的这些目标呢?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纷纷地回答起来。很快就把“老师要他们努力学习语文”变成了“他们自己想要努力学习了”。第三节语文课笔者也还是没有讲授新课,而是领带学生们制定了一份《牧医1601班语文课堂公约表》。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份语文课堂公约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铺好了质量之路。
(二)激发兴趣、坚持激励,奠定质量之实
1.重视方法,激发兴趣
古人语:“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我们这些中职生,笔者比较倾向于愉快教学法。例如在上一些有情节的文章,笔者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戏剧、小说的教学中很有效。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让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并讨论其中的情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笔者在教《项链》时,让同学们课下排练,课堂演出,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课文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兴趣的激发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我们的感情投入也是很必要的,一个面无表情,或是表情冷淡的老师进入课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表扬,坚持激励
赫洛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是激励组,每次工作后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是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任何问题都是严加批评和训斥;第三组是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他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是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结果表明,成绩最差的是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威利·詹姆斯也说过:“人性至深的本质是渴求被人所重视。”人类与动物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受重视的欲望。尤其是我们这类人们眼里的“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更渴望得到认可和赞扬。这一年里,笔者时刻在提醒自己:差生不是天生的,也许我一个小小的表扬,就能使他在人生中有一个重大的转折。平时在课堂上笔者坚持激励学生,牧医1601班的同学明显更愿意充满自信地主动参与笔者的语文课堂,更愿意接近笔者、与笔者做朋友。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声酷暑寒。”重视表扬,坚持激励,奠定了笔者语文课堂的质量之实。
(三)及时反馈、不断完善,夯实质量之基
1.重视评价,及时反馈
评价、反馈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一年里,笔者常常出于改进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注重收集并运用有关学生表现的信息,并将所收集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如布置给学生的作业,笔者每次都认真批改,然后指出学生出现错误之所在,并对学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和点评,慢慢地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成绩也明显有了进步。
2.重视修改,不断完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修改完善的更好方法。笔者认为,不断修改完善,特别是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之后的修改完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一年里,每一次授课完毕之后,笔者都找时间听取同学们的反映,分析总结一下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小到每节课的导语、板书的内容,大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方法,都是我教学方法的改进范围之内。用同学们的话来说:“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欢迎了。” 所以说,及时反馈、不断完善,夯实了我中职语文课堂的质量之基。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这就告诉我们:要把事业做好,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做精。“教无定法,但有良法”如果我们善于动脑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努力做到“精细化”,提高教学质量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