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生命的阅读

2018-01-31沈书枝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学家周作人汪曾祺

沈书枝

小孩子大概都有过被老师或大人们教着树立远大理想的时刻,长大了要做一名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每一个词看起来都那么伟大、完美,像隔了几十上百年后的历史论定。那些时候我们每学一篇课文,作者介绍上都是“我国(某时期/朝代)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这其中又以文学家最多,大概正因为是“文学家”才得以留下文字。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当一名文学家”,大概就是受这种文字的蛊惑。

我立下这个远大志向的那一天,正读五年级。晚饭过后,月亮在水杉树尖上发出明亮的光,刚刚长出篦子般嫩叶的水杉树和门口的田畈上,笼罩着淡淡的灰白色。我拿一本练习本,坐在阶檐下对着月亮写一首五言诗。大人们经过阶檐,见我在那里坐着,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写诗——我长大了要当文学家!”

爸爸笑着说:“要当文学家啊,那你在这好好写吧!”说着就进了屋子。

写诗太难了,我对着月亮看了又看,铅笔涂涂改改好久,最后觉得困了,才回到屋子里,把“诗”拿给他看。这谈不上任何格律與诗意的打油诗,也得到了几句虚意的夸奖,我便高高兴兴去睡觉了。

那时候我们少有书看。大部分是大姐在外面读书工作时买了给我们寄回来的,印象深刻的有一本《古希腊神话》、一套精装硬壳的《堂吉诃德》和三册青色书皮的《平凡的世界》。初中的时候,我在村子一户人家的屋顶上捡到一本没有封面的短篇小说集,被雨水打湿后又被太阳晒干,像云片糕一样涨得老高,我也把它捡回去看。要等到上大学以后,我才能回味出这是一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百花文学”作品集。我记得那里面有宗璞的《红豆》,江玫自然是先择了“正确的”“革命的”道路,然而我看完时,未尝不为那收在小小的黑丝绒盒子里珠圆的两颗红豆而感到爱情的忧愁与怅惘。

如今回想起来,一种仿佛性格里注定偏好的东西,在那时已出现了端倪。高三时我第一次从邻居那里借到沈从文的《边城》,一读之下便深深感觉到:这正是能打动我的、充满人性与美的那种文学。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我就去找他的书来看。那种优美结实的文字下所怀的深切悲悯,使人读来忧愁。受这种影响,我开始试着将自己在乡下所经历的难以忘却的故事写下来。自然都写得幼稚,从题材到语言,都有着很重的模仿的影子,这大约算是我写作的起始。

因为课业的关系,那时我读了许多现当代文学的作品,有的硬着头皮也读不完就不再读了,最后读下来最觉亲近的,还是沈从文、周作人、汪曾祺与废名。我第一次读汪曾祺的《受戒》时,简直是惊艳,因为难得见这样活泼、可喜、如明净的梦境一般圆满的故事,因此我立刻找了汪曾祺的其他小说来看。周作人的自选集在图书馆的架子上一册一册排得很长,我每次挑喜欢的封面和书名先看。在读周作人之后,才知道散文有如此质朴的根底和开阔的境界。“嘉孺子而哀妇人”的人道主义是周作人许多文章里一以贯之的精神,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的影响,作为他的弟子,废名的书里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他的作品里时常跳跃而出一颗儿童的心,这也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一直要到大学毕业后几年,我才开始真正写一点东西。一旦开始写起来,从前所读的这些东西所受的影响,就不自觉在笔下表现出来。我的朋友叶行一说:“一个人如果去写作,是不是就靠几位作家几本书打底,其他的阅读不过是开阔一下视野?就像是练习书法,一辈子也就守着那一两本字帖。”书法的事我不懂,然而很喜欢临帖这个说法,并且在模糊中感到,我的写作好像的确就是这么回事。读到喜欢的作家们的书,心里感到欢喜,受此触动,最终也开始写自己的东西,那以后虽然我也读过其它的书,但如他们那样在我的心上留下那样深刻的印迹、帮助我认识和寻找自我的书,却是再也没有过了。

推荐的书选段

拣柴,便是提了一个手提的竹篮子到山上树林里去拾起树上落下来的细小的枯枝,慈同纯便共同出发了,竹篮子由姐姐提着。冬日到山上树林里拣柴,真个如“洞庭鱼可拾”,一个小篮子一会儿就满了,两个小孩子抢着拣,笑着拣,天下从来没有这样如意的事了。这虽是世间的事,确是欢喜的世间,确是工作,确是游戏,又确乎不是空虚了,拿回去可以煮饭了,讨得妈妈的喜欢了。他们不知道爸爸是怎样的喜欢他们。是的,照莫须有先生的心理解释,拣柴便是天才的表现,便是创作,清风明月,春华秋实,都在这些枯柴上面拾起来了,所以烧着便是美丽的火,象征着生命。莫须有先生小时喜欢乡间塘里看打鱼,天旱时塘里的水干了,鱼便俯手即是,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落叶,风吹落叶成阵,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河水,大雨后小河里急流初至,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雨线,便是现在教纯读国语读本,见书上有画,有“一条线,一条线,到河里,都不见”的文句,也还是情不自禁,如身临其境,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果落,这个机会很少,后来在北平常常看见树上枣子落地了,但其欢喜不及拣柴。明月之夜,树影子都在地下,“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见着许多影子真个独自多起来了,但其欢喜不及拣柴。这原来并不是莫须有先生个人的欢喜,是两个小孩子共同的欢喜,只是莫须有先生十分的理解他们了。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废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家周作人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古代邢地文学家述略——邢襄文学论之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周作人住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