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01-31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王 永 会

(河北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逐步构建起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领域中,还表现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不断发生,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网络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空间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效果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道德教育顺应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开放性,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高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大学生是重要的上网群体,他们通过网络抒发情感、表达观点。高校要结合学生在网络中的表现及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筑起思想上的“防火墙”[1]。

网络道德教育利于培养新型高校德育工作者[2]。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网络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传授知识的教育者,他们也同样接受监督,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源,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例如,网上选课时,很多学生想要在第一时间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课程几乎是在选课一开始就被学生“抢光”了,而有的课程自始至终被选择的几率较低。教师自然会反思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课程安排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越来越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现实与虚拟界限模糊

哲学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淆难分,所以才有“我思故我在”,才有“庄周梦蝶”[3]。但人要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必须分清虚拟与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利用网络的“人肉搜索”便可以轻松查到某个人的真实信息,甚至个人隐私都可以查出来公之于众;网络游戏越来越“现实化”,可以在游戏里去商城购物,可以“结婚生子”“养宠物”。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游戏,在游戏中实现他们的“英雄梦”,游戏里有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法拥有的勇气、力量与武器装备,只要不断地购买装备升级,就能化身为“英雄”铲恶锄奸。还有的大学生会借助网络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互联网平台上出言不逊,发布不堪图片,这些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二)网络匿名削弱自律意识

(三)网络虚拟削弱责任意识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诱使很多大学生不讲诚信,也难以信任别人,而且这种情况逐渐在向现实生活蔓延。人们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社会不良现象视若无睹,道德情感冷漠。例如,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有人情绪激动要跳楼时,围观者却用语言刺激跳楼者,促使其跳楼。这类做法及言论在网上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若不加以纠正恐怕会愈演愈烈。

(四)网络环境复杂性诱发某些网络犯罪

有些大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大一新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例如,大一新生韩某在其空间推送钓鱼链接,通过诱惑他人领红包、登陆色情网站等方式盗取对方QQ密码,警方发现该生卡里有巨额存款。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还会散布谣言造成社会恐慌,充当“黑客”攻击政府网站。从技术上讲,这些不法分子是电脑天才,然而,技术超出了文化与道德的范畴,必然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甚至是犯罪。“黑客”的存在,使各种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下随时都有被侵犯的可能,更有甚者,编辑病毒程序侵犯他人的电脑。例如,“比特币敲诈者”电脑病毒给很多公司及个人造成了困扰甚至是财产损失,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规范,更是触犯了法律。有调查显示,在问及大学生如何看待“黑客”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崇拜”“羡慕”。这说明,在很多大学生看来,“黑客”不是网络犯罪,而是一种“很酷”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恰当的行为。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利益驱使,企图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有的则出于炫耀技术、哗众取宠的心理。这些都是大学生上网心理不成熟以及网络道德缺乏的典型反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目标是灯塔,引领着方向。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要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约束[6]。

“知”,即网络道德认知。很多大学生在网上跟风散布谣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网络道德规范认识不清,不知道哪些言语会导致自己在道德方面失范,错误地认为在虚拟世界中就拥有“绝对的自由”,却忽视了网络世界也有运行规范,也有网络道德需要遵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知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情”,即网络道德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自发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摒弃互联网的道德不规范行为。高校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及时转化为网络道德情感。

“意”,即网络道德意志。意志是支撑行为的重要动力。很多大学生都有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坚定决心,想要改变自己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干扰,他们“失守”了,逐渐被“侵蚀”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这是提升网络道德素养的有力保障。

“行”,即网络道德行为。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直接体现。教育者应积极帮助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推动其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及时批评与惩罚践踏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最终实现提升其网络道德素养的教育目标。

(二)建立健全网络道德管理机制

大学生基本上使用校园网上网,管理好此网络系统,创建相对安全、纯洁的网络内部环境,这是从源头上遏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关键。此外,要加强安全网络监管,做好防范和危机处理工作。网络安全监管要以引导为主,建立和完善局域网管理制度,让所有大学生都用自己的ID学号登陆校园网,网络中心要实时监控,及时清理掉不良信息,让学生没有机会接触不良信息,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为他们营造一个纯洁的网络道德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7]他律是外在的约束,大学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其自律意识会帮助大学生将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内化于心,并自发地践行这种行为。良好的自律意识能引导大学生进入“慎独”的境界[8]。众所周知,网络世界五彩缤纷、形色各异,在这样多姿多彩的世界里,理性与冲动往往是共存的,大学生良好的自律意识可以帮助他们用理性来战胜冲动。有良好自律意识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坚守自我,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能诱使人们道德失范。大学生要学会趋利避害,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1] 杨霞.论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341-343.

[2] 胡金秀,王岚.大学德育新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49-53.

[3] 董芸,左志德,任如.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J].教育导刊,2016(6):52-55.

[4] 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3-24.

[5] 孙秀娟.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与网络道德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6(S1):70-73.

[6] 赵惜群,黄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29-132.

[7] 萧灼基.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8-79.

[8] 曾黎.“自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着力点[J].教育探索,2007(5):95-9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