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文化视野与古装剧人物造型研究

2018-01-31

美育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物造型古装剧

曾 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53)

相较于文学作品,影视剧更具备商品的特征,因为一部影视作品从酝酿到上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成本远远高于文学作品。一般而言,“票房”“收视率”直接与片方收益挂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收视率成为衡量一部影视剧成功与否的标准。

为追求收视率,片方都会力求将影片拍得“更好看”,越有吸引力的影片越有盈利的可能。那么“好看”的标准又是什么?首要的当然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又必须靠人物来体现,而人物又总是“活”在当时那个社会的背景之中。怎样的人才算是“活”的呢?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汉代人和清代人的生活差异是巨大的,因而拍汉宫剧和清宫剧应该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又从何而来?显然,我们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是看服装、道具。

服装、道具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合适的服装道具能使故事情节得以“合情合理”地开展;反之,不合适的服装道具总给人以“不真”之感,从而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可信度”。艺术的创作原则都是“以假乱真”——尽管情节人物可能都是假的,但演出来却必须像是真的一样,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服装、道具成为第一道保证:试想,一个穿着宋朝衣服的人,却在讲汉代的故事,谁信?由此可见,人物造型对于一部古装剧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剔除时代背景,古装剧与现代剧上演的都是人们的爱恨情仇,并无多大区别,能够保有古装剧特色的唯有故事发生的背景。所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部古装剧的人物造型来判断这部剧的优劣。

时代在发展,影视业也在随之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好看”的理解并不一样。同样的题材,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拍出来的就很不一样: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剧中的人物造型。

一、从朴素到华丽

古装剧人物造型的第一个变化是越来越注重视觉的冲击效果:服装尺寸越来越夸张,头饰越来越复杂,整体造型越来越华丽。

我们且以穿“汉服”的古装剧来看:

按制,两汉的服饰无论男女皆以深衣为主。深衣分为直裾和曲裾,“裾”,即衣服的下摆。西汉以曲裾深衣为主,东汉以后流行直裾深衣,但曲裾直至魏晋时期仍未退出历史舞台。关于深衣的形制,据《礼记·深衣》记载:“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也就是说,深衣长度、宽度皆有规定,以齐脚踝,不露体肤、不拖地为原则;衣袖主体的部分叫“袂”,袂应十分宽阔,所谓“张袂成荫”,举手之间似为圆形;宽阔的袂到袖口的地方要镶边收紧;背缝应直如垂线;与之搭配的腰带、下裳,甚至镶边的尺寸也都有讲究。

从面料上看,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富人穿丝绸,穷人穿葛麻,能够作为登大雅之堂所用的深衣当然应为丝绸制成。到了汉代,中国的丝织业已经很发达,能够织出各种厚薄不一的丝绸面料,厚的以锦为代表,薄的以纱为代表。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一般来说外衣用锦制成,不透明,具有良好的遮蔽功能;而内衣则用素色薄纱制作。外衣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刚好可以露出内衣的衣领。

从色彩上看,汉代已经可以织染出多种颜色和花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锦帛中既有仿照自然界动植物的纹样,也有单一色彩丝织物。在各种颜色中,青、赤、黄、白、黑向来被称为五正色,这当与古代的染料来源有关。其中,在汉代黑色和红色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颜色。这是因为汉承秦制,秦以阴阳五行对应颜色,自认为属水德,故崇尚黑色,凡礼服均以黑为主色。汉文帝之后除了黑、红之外又崇黄色,但在帝后的各种冕服以及各级官员命妇的礼服中,还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

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一套标准的汉服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应该是典雅、庄重、舒缓的。其尺寸、样式都有明确规定,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动。

艺术不等同于历史,拍电视剧如果完全按照典籍记载来人物造型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适应今天人们的审美观,一般影视剧中的人物造型会在历史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做一些改动,所以不同的创作团队创作出来的影片其人物造型自然会有些区别。

《三国演义》(1994)应该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部关于汉服的电视剧。影片内容虽然已经是三国时期,但服饰上还是沿袭秦汉以来的深衣制度。历史上当时应当是以直裾深衣为主,有时候也有人穿曲裾深衣,而该电视剧体现了这一服饰特点。如第84集中,身为王公贵族的司马昭父子穿的是直裾深衣,而侍卫以及表演歌舞的宫女身上穿的则是曲裾深衣。这些深衣的形制基本上与《礼记·深衣》上的记载相仿:衣袂张开呈宽阔的圆弧形,袖口镶边,略收紧,外衣面料主要为锦缎,内衣为白纱。总之无论是服饰长短还是面料花色,一眼能够看出《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的人物造型与史实是非常吻合的。

十年过后,又出了一部很火的汉剧,《汉武大帝》(2004)。此剧一上映广受好评,并于2005年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演员奖三个奖项。我们若将《汉武大帝》与十年前《三国演义》比较一下的话,会发现两部剧都很尊重历史:因为尊重历史,所以人物造型还是以史实为准,只作些许改动。尽管《汉武大帝》的台词有诸多谬误和不足,然而剧中的人物造型还是值得称赞的:无论是汉服的质地、样式,还是人物的发型、妆容,剧组都是在依照当时的风尚进行造型。比如发型,当时女子的发型流行“堕马髻”,其梳法为中分至颈后梳拢,挽髻后垂至背部,另从髻中抽出一绺朝一侧下垂;又比如汉代贵族妇女都喜欢厚施脂粉、描眉、点唇,有点类似后来日本艺伎的面妆。这些特征在《汉武大帝》这部剧里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相较于《三国演义》,《汉武大帝》的人物造型更为华丽。首先汉服的面料、颜色、纹样都更丰富:《三国演义》中的服饰颜色总体偏沉静素雅,哪怕是貂蝉、小乔这样的年轻美女,其服饰也并不是十分鲜艳,即使是红、黄两种暖色,该剧也是采用的深红、赭黄这两种相对较暗的颜色;而《汉武大帝》则大面积使用黑色、大红两种色调,十分醒目,再加之以浅紫等明亮的色彩,总体给人以庄严、尊贵之感。其次,相较于《三国演义》,《汉武大帝》的人物造型显得更“贵气”一些,特别注重用宽阔绚丽的腰带来衬托出皇家的威仪。再次,这部剧的发型、妆容较之《三国演义》也更加精致、明丽:在《三国演义》中,无论男女都不特别强调发饰,像貂蝉、大小乔、孙夫人这些有条件打扮的女子,其头上戴的也仅仅是几样必要的珠钗,其头饰与其服装一样,看起来给人以一种素雅之感;而《汉武大帝》中,男子的冠,女子的头饰、妆容都重视起来了,一眼能看出其隆重、明艳、亮丽之感。

时间又过去了十年。2014年,又一部汉代大剧《卫子夫》上映。《汉武大帝》主要讲皇帝刘彻,《卫子夫》则主要讲皇后卫子夫,二者在故事内容上有重合的地方。我们的重点不在两部剧的剧情,而在于人物造型——我们单从两部剧的人物造型上就能看出时代的变化:到了《卫子夫》中,首先是汉服变得出奇的长,长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拖在地上很远很远;其次,人物的发饰也变得异常复杂,简直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根据此剧的人物造型,汉服给人的印象已经超出典雅的范围,而代之以华贵。

纵览这三个十年,我们可以看出汉服在电视剧里是越来越富丽堂皇了。年代越靠后,剧组似乎越舍得花钱来打扮剧中的角色。看《汉武大帝》中卫子夫的造型和《卫子夫》中的卫子夫造型,明明是同一个人,但明显后者要华贵得多。那么《卫子夫》的华贵造型其实合理吗?在古代,各种礼服的尺寸都有明确的规定,拍电视剧即便是艺术上的夸张,也应该有个分寸,否则过犹不及——试想,以汉代的生产力水平,再加之以汉武帝以俭治国的方略,怎么可能出现如此的铺张浪费?所以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时下的古装剧偏离历史实在已经太远了。

同样的规律也体现“唐装”之上。如1990年拍摄的电视剧《唐明皇》,这部剧里的女子们身穿的唐装相对显得比较“朴素”,体现在服装的长度上,一般以及地为准。到了2000年的《大明宫词》,我们可以看到裙子变得长了许多,不再是及地,而是拖在地上很远——虽然历史上唐代贵妇们的裙衫的确有拖在地上的,比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绘贵妇,然而电视剧与之相较还是夸张太多了。如武则天登基时所穿的礼服,后摆拖了许多级台阶,如以历史为准,则为不可能。再到2014年的《武媚娘传奇》时,我们才发现《大明宫词》中的裙子其实并不算夸张,真正的夸张造型在这里:其露胸之多、裙子之长、发饰之纷繁复杂,真使人有眼花缭乱之感,无怪乎有人站出来说:真正的唐装绝不是这个样子!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是经济水平发展了吗?是剧组越来越有钱所以越来越舍得花钱了吗?

我们应该分析一下制片方的动机:拍出来的片子总是要有亮点,而“亮点”要么是剧情,要么是“视听”。当剧情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之后,能供剧组发挥的余地相对变得有限,于是只有在声色上做文章。于是,越到后来,影片的音效和画面越成为影视剧强调的重点:如今充斥银幕上的许多毫无剧情的打斗,气势恢宏的大草原、沙漠、舞会等,诸如此类的画面都是这一思路的产物——无非是想以精美的画面来吸引观众。而作为一部影片,人物造型当然是构成精美画面感的第一要素。所以这三十年来古装剧的人物造型越来越花样百出,越到后来越有争奇斗艳之势,其目的无非就一个:想要好看。

二、年轻化的审美观

“好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有可能你眼中的美女在他眼中却是一个丑八怪,“谁觉得好看”才是重点。影视剧开拍之前首先会定位一下“拍给谁看”。纵观古装剧的发展脉络,其人物造型呈现出的趋势是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包括服装色彩、面料、样式,都呈现出偏离历史的倾向:汉服越来越不像汉服,唐装越来越不像唐装,人物造型与史实不符,却与网游里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像。

《三国演义》里的服装色调总体是偏暗,显得相对“老气”。即便是貂蝉、小乔、孙夫人等年轻女性角色,她们的服装也并不特别艳丽,且并无过于繁复的花纹,亦无复杂的头饰,面料也是中规中矩的锦缎。这就是历史本来的样子。《三国演义》是以还原历史的严肃心态在处理服装、道具的。当年一位新加坡导演考察过《三国演义》剧组后说:“你们真正是在为中华民族拍戏!”[1]这是一种做事业的心态,而不是做商业的心态。而之所以他们能如此认真对待,和当时的市场环境是分不开的: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无论是观众还是剧组都有足够的耐心来认真对待每一部戏——剧组的主创人员本身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又有拍出经典影片的责任心,于是从创作到上映一定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的结果;当然,片方也必须认真对待,因为当时的观众主要是知识分子,“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这样的观众群体必然促使片方精益求精。

十年之后《汉武大帝》中服饰的颜色,除了黑、红、白这三种主色以外,剧中的女性服饰也有粉、紫、黄等颜色,面料除了锦缎之外又加入了视觉上较为轻柔细软的面料,所以相对而言就显得丰富、鲜艳些,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失端庄典雅。之所以会有这些变化,也是在于市场与影视的互动:当时影视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已经形成,影视已成为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投资方式,而当时的观众群体较之十年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年轻人所占比例较之以前已多了许多,所以此时的影视剧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改变。《汉武大帝》的确是在跟着市场在变,否则平阳公主的服饰、妆容就不会有那么多艳丽的大红、粉红色了——大红醒目,粉红清新,都是在强调精致的画面感。其实受限于染料来源,汉代根本染不出那么明艳的红和粉。

对比同时期或者之后的古装剧,我们可以发现“年轻化”已成为所有影片的不可逆转的潮流:服装的色彩、质地、样式,以及剧中人物的头饰、发型等,都或多或少地在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但如前所述,《汉武大帝》中的人物造型虽有虚构,但基本还是符合史实的。究其原因,这与导演胡玫的个人风格有很大关系:胡玫1994年编剧并执导纪实性电视连续剧《昨夜长风》,1998年拍《雍正王朝》,2004年拍《汉武大帝》,从这几部影片可以看出胡玫的影片一向都比较注重“史实”。在“历史”与“市场”的博弈中,胡玫坚持自己的立场,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靠各种“戏说”来求取收视率,而是尽量尊重历史——这种“尊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情节、服装造型,一切都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正是因此才为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其他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就没这么“幸运”了:《大汉天子》(2001)、《大汉悲歌》(2004),这两部电视剧讲述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大帝》相差无几,上映时间也差不多,然而这两部戏没能获得同样的好评。究其原因,我们只需要看看这两部剧的人物造型就不难理解了——无论是汉服的样式还是发型的设计,这两部剧都是非常“年轻态”的:首先《大汉悲歌》改宽阔的弧形衣袂为紧身窄袖,腰身也十分紧凑,给人以一种“显身材”的感觉;颜色是很年轻的粉绿色或者粉红色,衣服上是现代感极强的碎花图案,领上居然还有鱼鳞形状的贴花。其次是发型:西汉女子流行发型从正面前应为中分样式,全部梳往脑后,然而这两部戏里的发型却总喜欢斜分,或者挑两束头发置于胸前,脑后头发也以披散为主。这样造型或许的确是显得青春洋溢,但古意全无。总而言之,这两部剧里的人物造型根本不是当时曲裾深衣的样式,也并非具有汉代特征的发型,而是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点像又不十分像的造型。

又过了几年之后,《美人心计》(2010)较之《大汉悲歌》走得更远:该剧讲的仍然是讲的西汉初年的故事,然而整部戏服装的色彩却均以粉色系列为主,粉红、粉绿、粉紫,诸如此类粉嫩的颜色;服装的面料也以轻薄透明的轻纱为主,而当时理应较为普遍使用的锦缎则退居次要地位;女子发型更有各种“齐刘海”“娃娃头”造型——这样的造型绝对不是属于汉代宫廷的造型,而是属于任意一个有着少女情怀的任意朝代。

《美人心计》并非“少女心”的终极范式。只要看看湖南卫视近几年上映的古装电视剧就可以:从早期的《还珠格格》到《宫》《古剑奇谭》《活色生香》《风中奇缘》《神雕侠侣》《少年四大名捕》《秦时明月》《武媚娘传奇》《花千骨》……哪一部电视剧不是“显年轻”的?演员年轻,服饰年轻,发型也年轻,充满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的各种“奇葩”造型——这些电视剧是消解了朝代特征的,是汉代是宋代或者明代其实都模棱两可。

而当我们将这些湖南卫视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和网游里的人物造型比较一下,又会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二者不仅神似,而且形竟然都有些许相似的。比如说男装的造型,《武媚娘传奇》(2014)中的李世民以及他的儿子们的造型,与《追鱼传奇》(2013)中龙王及其太子的造型相比校,若要考究起来,前者讲的是唐朝的事,而后者讲的是宋代的事,两朝的服饰原应该是有区别的,但这两部剧中服饰却基本上是一样的款式。反过来,当我们将这些剧和曾经流行或正在流行的各类网游比较一下,会发现它们在人物造型上的共同爱好:都钟情于各种短袖或无袖、大立领、蝴蝶结、公主头、短裙、靴子等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元素。总之,真实的“历史背景”到了这些剧中并不重要了,电视剧已真正进入“纯属虚构”的境界。

那么请问重要的是什么呢?显然是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只要有收视率就行了。而众所周知,湖南卫视的定位主要是年轻的观众。

三、正确造型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人物造型对于一部戏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考察古装剧的人物造型和一部电视作品最终成就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以下两个规律:

第一,经典的古装影视剧的人物造型一定是尊重历史,在不违背历史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而这些影片在最终也能够获得市场的肯定。

不是说不能再创造。比如经典的电视剧《红楼梦》(1987)“林黛玉进贾府”一场中,王熙凤的服装造型与原著中就不相符合:原著中记载王熙凤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而到了剧中王熙凤穿的则是橙色上衣,金色裙子。但是这种改编不会使我们有胡编乱造之感,因为原著之所以如此细致地描述她的穿着打扮,是想给我们传达出一个“女暴发户”式的形象,如果按照原著上“红配绿”的打扮搬到荧幕上的话,这种视觉感受就不会很强烈——大自然就是红配绿,但看起来就很和谐,也就是说原著中的颜色放到屏幕上还不够醒目,所以剧组换成了更加醒目的橙色与金色。但总的来说虚构必须要有底线:讲汉代的戏就一定要符合汉代的时代特征,清代就要有清代的样子。比如假设该剧王熙凤的衣服改变的不只是颜色,而是连样式也跟着改了,改得辨不出朝代,就好比新版的《红楼梦》(2010),其结果必然是引来一片唏嘘之声。

其实比较一下两版《红楼梦》就知道什么是经典了。1987版的自从问世之后一播再播,并且每次重播都有极高的收视率,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取得了成功;而2010版的呢?当年海选剧中角色,搞得如此轰轰烈烈,试问当电视剧最终上映了,获得的评价是什么呢?在稍后的岁月里,又有哪家卫视能将此剧选来重播?谁对这个电视剧的收视率有信心?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他的不论,首先2010版中的人物造型就很不正确:服装的样式、人物的发型都不对——该剧只是简单生硬地照搬戏曲里的人物造型,服饰、发型都完全没有历史的影子,所以一经播出引来一片哗然之声。当然,也有可能当时凭借这种“哗然”反倒会引来一些关注,但这种关注能持续多久呢?一家卫视播放了,还会有另外一家卫视来买吗?今年播了明年还有播出的可能性吗?就像某娱乐节目里开展了一项调查:“你为什么要么看《小时代4》?”许多人的答案竟然是“想去看看究竟有多烂”。[2]从短暂的商业获利角度来讲,应该说只要能吸引人们目光,也有可能炒出收视率。但如果从长远的市场回报来看,烂种子是收不出好庄稼的。当年1987版《红楼梦》在日本每集就卖了1000多美金,后来日本人又来买《三国演义》,制片人任大惠报了1万多美金,日方竟然连还价都没还就买走了。[1]这些电视剧几十年过去却依旧是几代人的经典,每到寒暑假就“刷屏”,不断重播,且收视率仍有保障。像这些电视剧的市场收益才是真正成功的。再来反观一下时下如此热闹的影视市场,又有谁还能有同样的收益?

事实上如果这一趋势照此发展下去的话,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影视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承担着一定的教化功能,如果历史片拍出来总是没有历史应有的影子,那么看着这类影片长大的青少年心中对“历史”能有多少概念?当这些对历史全然无知的青年成为新一代的影视剧创作人员之后,他们的作品又会成什么样子?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在自己的族群手中消亡之后,我们又凭什么证明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文明?我们的民族自信又从何而来?所以说,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事业发展的角度,影视剧的创作人员都应该对历史持有应有的重视,正确造型,使剧中人物服饰务必符合时代特征,而不是想当然的自以为是——当我们将那些“差评”的古装剧放在一起看的时候,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人物造型均不恰当。

第二,从人物造型也可看出该剧组整体的创作态度,而这又决定了一部戏的最终成就。如果人物造型对历史有基本的尊重,至少可以看得出来创作团队的态度是认真的,相应的,情节、道具就会跟上去,拍出来的片子都不会差。反之,不恰当的造型一般都是源于对历史的无知,也缺少了解历史的耐心,以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来创作,其结果自然可以预见。换句话说,人物造型的水平其实也代表了整部剧的水平。

以《三国演义》《汉武大帝》这两部剧为例,如前所述,其人物造型是正确的,而我们再看这两部电视剧,你会发现处处存在的“闪光点”:比如汉代的一些基本礼仪,大臣面见国君都必须脱履、去剑再上殿;又比如国君的佩剑制度,在正式场合君王无故剑不去身的习俗;《三国演义》甚至认真到连酒的细节都照顾到了:古人喝的酒与今天米酒的汁类似,应当是微浑的状态,并不是今天白酒的透明状态,而该剧采用的道具正与史实相符。甚至剧中的台词也有相应的处理:《三国演义》就尽量保留了台词的“古意”,而《汉武大帝》中的“诺”也很有时代特征。这些细节一起构成了两部电视剧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因为从这些细节里你可以看出该剧组认真的态度,而这也正是影视能称其为“艺术”所必须要有的态度。

相反,像《美人心计》《武媚娘传奇》等电视剧,不可否认,其画面感或许的确比较“养眼”,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其人物造型却是不正确的。照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剧组对历史缺乏必要的了解,并且也没打算要去了解。而与之相应的,两部剧的剧情也就“雷人处处”:比如说两部剧都有皇帝与侍女在夜晚共舞的情节,这个情节放在西方的童话剧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放在我们古代,那是绝无可能的——这是西方《灰姑娘》《天鹅湖》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中国古人应有的言行举止。

这种僭越历史的古装剧绝不止一两部。综观近年来的古装片,演得都越来越像现代片了:无论是人物的造型还是情节,都没有“古代”的特征,只是今人披着半古不古的服装与头饰,讲着与今天无异的台词,上演着大同小异的三角恋情。

假如我们两相比较一下的话,会发现“态度决定高度”。遥想当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电视剧,无一不是认真对待的成果。这些电视剧动辄拍摄好几年,可说是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推敲论证的。然而今天呢?哪个剧组能有这样的认真态度?再长的电视剧从构思到出成品都是一年内完成。时间短,集数多,错误百出在所难免。

当然,剧组也有难处,因为时下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很难使创作人员静得下心来:以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而当下是酒好也怕巷子深。高度发达的网络资讯催生出一个浮躁的消费市场。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是当年的观众,当年的观众可以忠实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候每天两集甚至每天一集的连续剧,然而今天观众可选择的余地太多了,不仅有各种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可供选择,还有各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所以就没有耐心等待了。基于这样的市场现状,影视业的快餐化在所难免。冯小刚曾发微博说:“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3]由此可见目前的影视业的运作模式使创作者不得不将“赚钱”放在第一位,而赚钱的方式又有许多,可以炒作,可以拉广告,不一定非要好片子——烂片拍出来有人骂一样的可以赚钱,反正只要赚钱就好了——这就是商业化的恶性循环。有评论说冯小刚的这段微博是因为陈凯歌的影片《道士下山》刚上映便遭到诸多质疑,由此引发了冯小刚的兔死狐悲之感。其实陈凯歌遭到质疑的又岂止一部《道士下山》?早自2001年的《吕布貂蝉》和随后的《无极》就开始了:看过这两部剧的就知道完全可用“莫名其妙”来形容——人物造型莫名其妙,与之相应的情节处理等也同样莫名其妙。那么最终的后果是什么呢?后果是“对经典人物和故事的篡改与戏说不符合电视剧管理规定”而不得不将剧名改为《蝶舞天涯》才正常上映。正常上映了又怎样?还不是一片讨伐之声?平心而论,《蝶舞天涯》这部戏是由黄磊、陈红、傅彪、耿乐、尤勇、袁泉主演,都是有实力的演员,而导出了《霸王别姬》的陈凯歌也不能说是一个没有才华的导演,但为什么好导演好演员还是合作出了一部备受批评的烂片呢?还是冯小刚的微博:“想起凯歌受访时的一句话,‘我们导演能决定的事有多少?但罪责得我们担’。题材,片名,旁白,一场戏一句台词,一部电影上映时已是遍体鳞伤。我们一直被号召拍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但我们一直深陷于有愧于时代的泥潭,想跑,脚下却拖泥带水。”[4]

冯小刚的这番话倒的确可以看成是对目前影视业现状的一种解释。当创作人员身受诸多限制之后,就很难有正常水平的发挥。就像“文革”时期的艺术界,当时许多创作人员都不再有独立的人格,而是主动或被动地过于依附于政治,所以当时的艺术界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一片萧条。同样,我们反观现在,只需要将“政治”换成“钱”,情况是不是同当年差不多?看起来每年出的新片多如牛毛,实际上有多少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十年、二十年以后照样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好片子,真正实现“赚大钱”的目标呢?

但相互埋怨是没有用的。观众骂导演肤浅,导演骂观众脑残,有什么用呢?与其互相对骂还不如各自反省。作为创作方,在拍摄之前虑到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的需要来选择拍什么样的片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逻辑。而商业本来就是以盈利为目的,每个导演拍出来的片子都希望大卖,这无可厚非。问题是,什么样的片子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片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急功近利从来不是长远之计。“以人民为中心并不等于一味满足”,“服务”不等于“取悦”,更不等于“媚俗”,[5]这个道理应该是每个影视创作者都应有的认识。

结 论

市场的确是检验影视的标准。虽然政府也有选择权,广电总局有“批准”或“不批准”的权利,但其实它并不能决定影片最终的传播和收益——无论政府对影视作品的态度如何,对作品的传播它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你没有办法逼着观众看或不看,一切皆由观众选择。可见,对于影视业而言,市场是起点,是标准,也是终点。

既然市场如此重要,就值得引起当今影视创作人员的深思:到底什么才是观众真正欣赏的?“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假如你本来就是敷衍了事地在拍电视剧,又怎能指望观众买你的账?所以态度首先就很重要:只有认真对待,才有可能拍出好的作品。而好的作品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即“真实”。具体到古装剧,既然故事是发生在古代,就应让历史保持其个性,哪怕是上演着相似的爱恨情仇,放在不一样的朝代也应该有不一样的时代特征。最直观的表现是确保人物的造型的真实性,不能想当然地胡编乱造,消解各个朝代的文化特征,结果使拍出来的电视剧与任何朝代都没什么区别。

最后,艺术不只是娱乐,它还有其教化功能。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道理是相通的,媒介不一样而已。历史剧假如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历史变成了任意戏说甚至胡说的对象,则我们民族可能不再有历史,其后果就是烂片与无知观众之间的恶性循环。所以,就创作方而言,尊重历史、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这既是为了赢得自身长远的市场生存空间,同时也是一种必要的使命感。

猜你喜欢

人物造型古装剧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浅析中国古装剧影视配乐的发展应用现状、节奏影响、与民族元素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苗家织女(123cm×122cm)
古装剧要有创新精神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因夸张而独特 因独特而美妙
Toy store stops selling drug—dealer d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