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优质安全栽培技术
2018-01-31平慧芳
平慧芳
(山西省长治市微生物研究所,山西长治046011)
双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蘑菇,洁白细腻,肉质鲜嫩。2014年,山西省长治县双孢蘑菇栽培面积达60多万m2,双孢蘑菇总产量为7210 t,总产值达5706万元,同时带动起周边屯留县、武乡县等。但因双孢蘑菇生产在当地起步较晚,栽培技术相比青椒等蔬菜还不成熟,加上菌种退化、栽培技术落后、管理方式不科学等,病虫害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出现了盲目用药、滥用药的现象,影响了双孢蘑菇的品质。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防治病虫害是保障双孢蘑菇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双孢蘑菇主产区通过选用优良菌株、推广安全栽培、调整防治病虫害方案等措施,栽培所得双孢蘑菇经检测,无农药残留超标样品。现将优质安全栽培双孢蘑菇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 选用优良菌株
保证产量的同时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首要的是选用优良菌株。
采用原生质体、组织分离和菌丝尖端分离3种方法分别对菌株As2796、20、36提纯复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菌株的生物性状,筛选综合性状最优的菌株。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株36和20综合性能较优。菌株36的特点是子实体大,出菇密度小;菌株20的特点是子实体小,出菇密度大。
2 优化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床架上安装塑料网,用来铺放培养料,能充分利用菇房内空间。培养料可以进行二次发酵,充分分解原料,病虫害少,产量高。
2.1 建堆发酵
将玉米芯(当年或上年无霉病)粉碎至花生粒大小。按100 m2栽培面积配料:玉米芯2200 kg,干牛粪2200 kg,尿素15 kg,过磷酸钙50 kg,熟石膏粉50 kg,干石灰粉100 kg。
2.1.1 预湿
建堆前3 d,将玉米芯、干牛粪预湿。在干净整洁的水泥地上将玉米芯铺在底层,盖一层干牛粪,堆置成高1 m,长度不限的堆,每天浇pH8.5的石灰水,直到底部有水溢出,使料充分湿透。
2.1.2 建堆
选择地势较高、近水源且靠近菇房、地面硬化的场地,建成堆宽2.0 m,高1.5 m,长度不限的发酵堆,料和牛粪尽可能混匀,料偏干加水,用草苫覆盖保温保湿(雨天用塑料膜覆盖)。第2天开始测料温,正常情况下堆温在第3天应升到70℃。
2.1.3 翻堆
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5~6 d堆温开始下降时进行。先在外层料上喷水,然后上下内外交替翻料,同时把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粉全部撒入料内混合均匀。翻堆后重新建堆,宽为1.7 m,高度不变。在建堆中心线上,按间隔0.5 m打直径2~3 cm的孔,以利透气散发氨气,堆顶覆膜以利升温。经过2 d料堆温度上升到70~80℃时,揭开薄膜,增加料内通气性。
第二次翻堆一般在第一次翻堆后4~5 d进行,方法同上。翻堆时加入0.5 kg三氯杀螨砜,1.5 kg多菌灵,防治螨类及杂菌。料堆宽度变窄为1.5 m,高度不变,覆盖塑料薄膜。翻堆2 d后掀开料堆顶部部分塑料薄膜,同时卷起四周底部塑料薄膜,进行透气发酵。
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3~4 d进行,此次翻堆要求均匀喷洒2.5%敌敌畏0.5 kg,40%甲醛溶液2 kg,调节pH8,调整料含水量为65%~70%。此次建堆宽度为1~2 m,高度为0.8~1 m,以利透气,降低料堆温度,培养大量的放线菌。
第一次发酵结束后,培养料呈黑褐色,玉米芯充分变软,手握料不扎有光泽,稍干的培养料可看得见白色的放线菌。培养料含水量约70%,手握可有5~6滴水滴落。有少量氨味和淡淡的清香味,不酸不臭,pH8.0左右。
2.2 菇房消毒
在培养料进房前3 d,密闭菇房按100 m2用40%甲醛和2.5%阿维菌素各2 kg,或用硫磺点燃熏蒸,密闭24~48 h,彻底杀灭病虫杂菌,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2.3 二次发酵
趁热将前发酵结束的培养料运到床架上,密闭门窗,利用管道式蒸汽发生器将蒸汽通入棚内升温,当温度上升到63℃时压火控温,必要时可打开门窗降温,温度60℃维持12~24 h。之后打开通风口,降温到50℃,维持5~7 d,最后通风降温,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残留的氨气。
二次发酵结束后,料呈咖啡色,有弹性,有甜香味,无其它异味和氨气味,pH7.0~7.5,料含水量50%~60%。
2.4 做床播种
料温降低到28℃以下时铺料播种。铺料时,应将培养料混匀抖松,料面平整,中间比边缘厚2~3 cm,培养料的厚度为20 cm左右。播种前一定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把所有的播种工具彻底消毒。采用直播法播种,即菌种全部撒在料表面,用种量一般1.5~2瓶/m2(播种后菌丝短短几天就可封住料面,杂菌不易入侵)。播完后用消过毒的木板轻轻压实,然后用薄膜覆盖,如果料稍有偏湿也可覆盖消过毒的报纸。密闭门窗,进入发菌期。
2.5 发菌
播种后1~5 d,以保温保湿为主,在菌丝萌发正常的情况下不通风或少通风,促进菌种尽早萌发定植,封住料面。发菌6~10 d,菌丝已基本封面,随着菌丝吃料的深入,逐渐加大通风量。发菌11~18 d,当菌丝长至料层1/2时,要及时打孔通气,同时加大通风量,增加料内氧气含量。当菌丝长至料层2/3以上时,准备覆土。发菌期间要经常把附着在薄膜上的水珠轻轻抖落在地上,菌丝萌发7~10 d就可揭膜,如果有杂菌感染料面或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可提前揭膜。
2.6 覆土及管理
覆土配方(以100 m2培养料计算):菜园土3000 kg,钙镁磷肥20 kg,碳酸钙20 kg。
选距表层15~30 cm以下菜园土,土粒直径以1~1.5 cm为宜。使用前,在阳光下晒1 d,然后用0.5%的敌敌畏或4%~5%甲醛溶液喷洒,每1000 kg干土喷药液5~6 kg。喷药后将土粒堆成堆,加盖薄膜15~20 h,以消灭土粒中的害虫。之后,用1%的石灰水调土粒含水量达16%~18%。
覆土前,如果床面有杂菌应喷洒300~500倍杀菌剂;若床面太干燥可喷洒0.5%的石灰水,然后通风晾干;若料面湿度太高可提前通风。覆土土层厚度在3.5~4.5 cm,期间要将料温控制在28℃以下,必要时夜间通风或料床打孔,以及在棚内墙壁、门窗处经常喷水控制温度。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65%~70%。
2.7 出菇管理
2.7.1 结菇水
当菌丝长至距表层1 cm时,要及时按3~4 kg/m2用水量喷结菇水,使覆土的含水量恢复到16%~18%。一般气温较低时早晚喷水,轻喷、勤喷,2~3 d喷完,棚温最好控制在10~20℃,同时通风1~2 h。
2.7.2 出菇水
大部分菇蕾长至黄豆粒大小时,要在1~2 d按1.5~2 kg/m2用水量再喷一次水,喷水方法与喷结菇水相同。
2.7.3 维持水
为了维持空气相对湿度和覆土层的水分,满足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要,一般按500 g/m2用水量每天喷1~2次。维持水要根据“菇多多喷,菇少少喷,菇蕾生长前期多喷,生长后期少喷”的原则,结合气候条件和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2.7.4 转潮水
在每潮菇采收基本结束后,立即清除死菇及老菇根,及时填平采菇后留下菇穴,减少或停止喷水2~3 d。待土层内的绒毛菌丝生长后,按1 kg/m2用水量在1~2 d内喷完,促使菌丝再扭结形成菇蕾。
2.8 采菇
现蕾后5~7 d,菌盖直径长至2.5~4 cm时采收。采收的原则是:采菇前不要喷水,以免手捏部变色;采菇时,用手轻捏菇盖,旋转90°,然后取出;成丛生长,大小不一时,要用干净的刀片切下要采的菇,保留其它菇;边采边切除带土的菇脚,以免沾在菇盖或菇柄上,影响商品外观。
3 病虫害防治
3.1 常见病害
3.1.1 疣孢霉病
又名湿泡病、白腐病、褐腐病、水疱病,是双孢蘑菇栽培中危害严重且普遍发生的病害。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在通风不良,温度偏高,空气相对湿度高时易发生。菇体感病后,变为不规则的团体组织,菇体上覆盖一层白色絮状菌丝,似花菜菇或馒头菇,最后变成褐色软腐状,并有褐色液体溢出,散发出恶臭气味,继而腐烂。
调整防治方案:出现病害后,及时拔除病菇和菌体,停止喷水,交替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50%百菌清800倍液。
3.1.2 细菌性斑点病
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过空气、土壤、喷水、堆肥等途径传播。特别是使用不清洁的水,不通风或者通风过少,都容易发病。发病时菇体上出现针眼状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褐色块状并腐烂。
调整防治方案:喷洒10%托拉斯假单孢杆菌噬菌体制成的生物农药,用量50 g/m2,较百菌清效果显著。
3.1.3 褐斑病
又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等。双孢蘑菇子实体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约需14 d。开始先在菇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之后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现灰色。
调整防治方案: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1.4 软腐病
又叫霉菌病、菌被病,病原菌为树状脂孢霉。感病初期,在菌床上形成一层白色菌丝,似棉絮状,扩展后覆盖整个床面,造成出菇减少或不出菇。子实体受到感染后,逐渐变为褐色,直至腐烂。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减少床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第二,向患病部位撒石灰粉;第三,及时拔除病菇,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2 主要虫害
3.2.1 螨类
螨类个体小,繁殖力极强,常潜入料内咬食菌丝体,严重时能把菌丝体吃光,并传播各种霉菌,肉眼看到时,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培养菌种的场所,喷洒杀螨农药如敌敌畏、扫螨特等;密闭性好的培养室,可用磷化铝熏杀。第二,培养料进棚前后或发生虫害时,喷洒500~1000倍阿维菌素。
3.2.2 菇蚊
幼虫白色,头部黑色发亮;成虫黑色,长约2 mm,爬行很快,生长周期35 d。幼虫咬食菌丝,为害菇体,并传播螨虫和霉菌。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覆土前,料温低于20℃时,按10 g/m3阿维菌素熏蒸,注意料温不要超过28℃;第二,出菇后期如果还有幼虫,在无菇期间按1 kg/m2阿维菌素喷菇床上下两面。
3.2.3 菇蝇
幼虫是一种白色的蛆,头部尖、尾部钝;成虫淡褐色或黑色,触角很短,常在料表面快速爬动。危害同菇蚊。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菇房安装纱窗,防止菇蝇进入;第二,为害较重时用50%阿维菌素2500倍液喷雾。
3.2.4 蛞蝓
蛞蝓是田间栽培双孢蘑菇中常见且为害较严重的害虫,可将子实体咬出孔洞,从而降低商品质量。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在菌床四周撒上石灰粉,形成隔离区,阻止蛞蝓进入;第二,在菌床上喷洒1∶10茶饼粉浸出液或10%食盐水杀死蛞蝓;第三,在菌床旁边放上嫩青草或菜叶诱集后捕杀。
3.3 主要杂菌
3.3.1 胡桃肉状菌
又叫假块菌、菜花菌,主要危害菇床,是一种竞争性较强的杂菌,生长速度快,危害严重,减产幅度大,且可连年感染。发生初期,料面、覆土表面产生白色或奶油色的浓密菌丝,入料后会抑制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使其萎缩变黑,病部一般不出菇。后期,覆土层上会出现一粒粒红褐色、外观似胡桃肉的子囊果。发生严重时,培养料暗褐色,湿腐状,散发出强烈的漂白粉气味。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床面应停止喷水,使土面干燥。挑去胡桃肉状菌的子实体,换上新土。待室温下降到16℃以下时,再按常规管理;第二,在发病严重的菇床上,应用50%多菌灵800倍药液、20%百菌清400倍液喷雾。
3.3.2 鬼伞
俗称野蘑菇,系草腐性真菌。它的危害主要是消耗培养料养分,一般发生在播种后4~6 d。料面上有零星的黑色伞状子实体出现比较正常,但如果过于稠密,说明培养料没有处理好,堆料pH过低,或者采用了霉变玉米芯;料内温度过高,导致堆料中游离氨含量高。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堆制好培养料,提高堆温,降低氨气含量,防止培养料过生、过湿,抑制鬼伞的发生和生长;第二,菇床上产生鬼伞后,应及时摘除;第三,若鬼伞大发生,可用2%~5%的甲醛溶液进行防治。
3.3.3 白色石膏霉
又名臭霉菌,病原菌为粪生帚霉。培养料上感染该菌后,初期为白色浓密绒毛状菌丝,菌落扩大后变为黄褐色,并产生臭味,使培养料变黏、发黑,致使双孢蘑菇菌丝无法生长。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控制好培养料的含水量和石膏、石灰用量,防止培养料含水量过高,pH偏高。第二,增加过磷酸钙的用量,降低培养料的pH。第三,局部发生后,先用石灰或盐覆盖,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3.4 青霉菌
播种后经常出现青霉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通常首先感染菌种造成播种失败。发生时,首先由青霉菌分生孢子在1~2 d内迅速萌发成菌丝体且繁殖,长出绿色孢子。
调整防治方案:第一,播种时,菌种不要埋藏太深,要注意通风、降温、保湿;第二,感染后,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抑制其扩展;第三,感染严重且面积较大时,应去掉覆盖的土壤,喷洒杀菌剂后,再覆盖新鲜土壤。
3.3.5 黄霉菌
黄霉菌种类较多,菌丝体初期呈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危害是溶解双孢蘑菇菌丝体。黄霉菌容易发生蔓延,也同样感染菌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厚、含水量过高。
调整防治方案:播种时,菌种不要埋入太深,同时菇房要经常通风。
4 小结
通过选用优质菌种、调整防治病虫害方案等措施,病虫害显著减少,减少施用农药2次,双孢蘑菇栽培成本较上年降低了3.78元/m2。
18个行政村采用该技术,共计栽培面积51.39万m2,平均产量达到了14.84 kg/m2,较上年增产1.15 kg/m2,总增产59.08万kg,总增收342.9万元。加上总节支194.3万元,共计节支增收537.2万元。
产出的双孢蘑菇品质高,卖相好,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大大提高了市场受欢迎程度,为可持续发展双孢蘑菇生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