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龍泉窑溪口窑系谷下坑窑址群的考察研究

2018-01-31龚益华

中国陶瓷工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莲瓣溪口龙泉窑

龚益华

(浙江 龙泉 323700)

0 引 言

谷下坑窑址群位于浙江省龙泉市西南部查田镇,距查田镇溪口村北约1公里。据1998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下)所述,包括西康头,下田下、东坑湾等地点共7处窑点,分为谷下坑窑址和谷下坑外岙窑址。谷下坑窑址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堆积丰富。地表采集瓷器有琮式瓶、鬲式炉、双耳瓶、牡丹纹瓶、高足杯、长颈瓶、莲瓣碗、折腰碗、双耳小罐等。装饰手法为刻、印。胎呈灰白色、釉色青。窑具有匣钵,碗形垫托和瓷、泥质垫饼。谷下坑外岙窑址面积约33000平方米,堆积丰富。地表采集瓷器有琮式瓶、鬲炉、双耳瓶、牡丹纹瓶、高足杯、小罐等。装饰手法为刻、印、贴。题材为莲瓣和花卉。胎色灰白、釉色青。窑具有匣钵和瓷、泥质垫饼。

从谷下坑窑址群发现的器物瓷片、形制、款式、装烧方式,以及窑具匣体、简形垫柱、碗形垫托、喇叭垫座、瓷质、泥质、垫饼来看,其烧造年代应始于南宋,宋元交际是其高峰期,谷下坑窑址存在年代应与龙泉窑宋元间鼎盛时期同属一个时间跨度。由于谷下坑窑址群地处查田镇溪口村北约1公里,东与屏南镇相接,南与小梅镇相倚,西北靠八都镇,东北与兰巨乡相邻,占有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再加上瓯江水系水源的条件,此片区就形成了溪口窑址区。

谷下坑窑址群所发现的器物主要有碗、盘、洗、壶、瓶、炉、钵、罐等。纹饰也非常丰富,以莲瓣为主,刻、印、划缠枝牡丹、纹、菊花、水纹等。开口造型方面,有敛口、侈口、葵口、敞口等。谷下坑窑址群所出的残片遗物,大多为民间实用器物,纯艺术品类、把玩类、陈设类也有一定比例。

1 形成条件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宋代对南方的大规模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徙;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谷下坑窑址群的兴起有其必然性。

(1)烧窑所用的薪炭等燃料充足,就地取材;

(2)瓷石完全就地取材,而且瓷土质量上乘,尤其紫金土的质量绝佳;

(3)地处交通咽喉,水陆运输相对通畅;南面临近小溪,窑群取水用水方便;

(4)宋室由北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南移。北方汝、定、钧窑相继为金朝所侵占和推毁,五代吴越曾名噪一时的余姚上林湖窑业也已凋零,而市场上对青瓷需求确有增无减。以龙泉窑为中心,包括谷下坑窑在内的南方窑系很少受战争破坏。谷下坑窑址群窑工们在制瓷工艺技术上,吸收了唐、五代越窑和当时官窑以及北方窑工南迁所带来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日益提高,烧制出精美绝伦的梅子青、粉青釉色、清脆晶莹,出现崇尚古雅的独特艺术类型。

(5)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泉州、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江阴)、庆元府(明州,宁波)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龙泉青瓷成为主要的输出产品,外销瓷产量增加,促进了龙泉青瓷业的发展。

2 胎釉特点

谷下坑窑址群属于龙泉窑溪口系。龙泉窑是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继越窑而发展起来的,并吸取了瓯(温州)、婺(金华)窑的传统精华,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青瓷之林,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谷下坑窑址群所采集的器物瓷片继承了龙泉窑独特的薄胎厚釉技术,烧制出了精巧秀致、釉层丰厚的粉青、梅子青瓷器,以及薄胎如纸、厚釉如玉、釉面布满开片纹的黑胎青瓷,充分展露了龙泉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符合士大夫所追求的一种纯洁简约的艺术美感。

谷下坑窑址群所采集的器物瓷片的胎色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灰白胎;另一种黑胎。灰白胎青瓷主要有粉青、梅子青、翠青、豆青、月白、淡蓝、灰黄等不同釉色。釉层丰润,釉色青翠,晶莹滋润,光泽柔和。黑胎青瓷釉色主要有天青、灰青、粉青、浅灰等不同釉色。釉层饱满、莹洁,釉面上有大小不等、不同形式开片。

特点归纳如下:

(1)釉光沉着柔和,温温如玉;

(2)釉色浑厚滋润,色泽青翠;

(3)胎质较坚硬,精致细腻;

(4)釉流动性较大,大多数都沿着器物口沿向下流淌,使得口沿处的釉极薄或裸露出胎骨。

从南宋中晚期谷下坑窑址群所出器物残片,可以推断谷下坑窑址群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是青瓷釉色与质地的顶峰,并出现一系列与薄胎厚釉技术适应的釉色配方和胎骨构成。

3 造型艺术

谷下坑窑址群所出南宋瓷片表现出的造型形式讲究各部分的结构比例和线条的变化,它以精致简练的技巧工艺,严谨的制作技法,显示出颇高的艺术水准。

南宋时期谷下坑窑青瓷器依照功能可以划分为日用器与陈设祭祀用器两大类。日用器以碗、碟、杯、盘、壶较为常见,也有一定数量的夹层碗、灯盏、多管瓶、盘口壶、和香炉等。陈设祭祀用器主要有仿古器形瓶、炉、佛像等。南宋中期以后,在承前启后中力求变化,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改良和创造多种新颖的造型形式,在器形上与前期相比也更加丰富多彩。

(1)传统日用器造型,以碗、碟、杯、盘、壶较为常见,形式比以前更轻巧,制作更精细,如莲瓣碗、葵瓣碗、撇口斜腹碗、梅花小盏、斗笠盏等。

(2)烧造与三代青铜器、玉器造型相类的仿古器形,如觚式瓶、觯式瓶、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簋式炉、鼎炉、奁形炉等。炉的造型源于三代青铜器,如鼎式炉、樽式炉、鬲式炉、簋式炉等。觚式瓶和樽式瓶则分别仿制古代青铜觚、樽造型。琮式瓶依古代玉琮造型制作。此类造型都是作为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和士大夫所需。

(3)创造了不少新造型,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形制隽雅的凤耳瓶、鱼耳瓶,冥器的龙虎瓶,精致大气的莲瓣碗,活灵活现的双鱼洗、双鱼盘,富于变化的贴花小罐,实用美观的莲瓣盖罐,各式小巧玲珑的鸟食罐,设计巧妙的仿生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南宋前期至中期,谷下坑窑址群在生产过程中开始采纳龙泉中心窑区器形制作的设计理念,并逐步完成其造型设计。器物的造型线条更为圆润,整体造型更加追求与三代青铜器、玉器的形似,更注重神似中的再创作。谷下坑窑址群在造型艺术上的成就,不愧为龙泉窑系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4 遗址保护

谷下坑窑址群不仅是溪口窑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包含在龙泉青瓷技术最高成就的哥窑和弟窑两大窑系中。同样还深刻影响着龙泉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得当地乡土文化也成为龙泉青瓷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更愿意把龙泉青瓷当作“活态文化遗产”来看,可以用动态的视角观察保护龙泉青瓷以及窑址文物遗址。这意味着,它虽根植于过去,却留存至今,并保有活力,如何更好地利用与传承承载龙泉青瓷的历史记忆的谷下坑窑址群,我们都背负着相同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协会. 中国陶瓷史[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2]朱伯谦著. 龙泉窑青瓷[M]. 台北: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1998.

[3]吴越滨等.浙江青瓷史[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莲瓣溪口龙泉窑
莲瓣纹:我国古代瓷器主要装饰纹样
雨花·艺术 崔海作品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西浦廿题之聚仙亭
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饰
红莲融合话“祥和”
——《祥和壶》创作叙源
关于宣州区溪口镇茶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思考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指导行动研究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