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018-01-31王利霞
王利霞
(内蒙古包钢医院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此病是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异常,使其体内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导致[1]。经临床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若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病会对患儿的脑细胞代谢功能造成损伤,不利于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2]。临床上主要使用药物、换血和蓝光照射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本文主要研究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黄疸治疗的新生儿72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6例患儿。
实验组患者中,年龄处于2-26d之间,年龄均值为(13.67±2.58)d;其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5例。
对照组患者中,年龄处于3-27d之间,年龄均值为(14.42±2.66)d;其中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6例。
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儿家属在知情同意下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相关治疗和研究,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连续蓝光照射治疗,方法为:将患儿放入光疗箱中,并使用黑色眼罩将患儿的眼睛罩住;将蓝光的波长设置为420-470nm,并将温度控制在26°C左右,给予患者连续蓝光照射,照射时长为16h/次,1次/d。
实验组患儿接受短时多次蓝光治疗,方法为:将患儿放入光疗箱中,并使用黑色眼罩将患儿的眼睛罩住;将蓝光的波长设置为420-470nm,并将温度控制在26°C左右,给予患儿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连续照射8h,然后间隔4h后再照射8h。
两组患儿均接受3-4d的治疗时间。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进行观察对比。
1.4 数据处理
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之间p值小于0.05,则代表两组患儿在以上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儿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19例、治疗效果为好转的有15例、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2例,临床治疗效果为94.44%(34/36);
对照组患儿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14例、治疗效果为好转的有11例、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11例,临床治疗效果为69.44%(25/36)。
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44%),P<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中有1例患儿出现湿疹、1例患儿出现腹泻、1例患儿出现体温异常,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8.33%(3/36);
对照组患儿中有3例患儿出现湿疹、3例患儿出现腹泻、2例患儿出现体温异常、2例患儿出现脱水,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27.78%(10/36)。
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8.33%(3/3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7.78%),P<0.05。
3 讨 论
黄疸是新生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3]。病理性黄疸是指患儿出生后24h内出现的黄疸,患儿的血清胆红素会每天持续升高,病情易反复发作,病程会持续2-3周,若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此病能够导致患儿出现败血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肺炎和母乳性黄疸等症状;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3d内出现的黄疸,病情会持续7-10d后消失,患儿会出现巩膜、皮肤和黏膜发黄症状,且伴有一定的食欲不振[4]。黄疸的产生与患儿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多、胆汁排泄障碍、肝脏胆红素排泄障碍有关,对于病理性黄疸患儿,应给予其及时有效的治疗。
临床上有多种方法对黄疸患儿进行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换血、药物和蓝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会对新生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患儿家属多不会选用此方法,多会选择蓝光照射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传统的蓝光照射方法是给予患儿连续16h左右的照射治疗,这容易使胆红素产生耐光性,并容易使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使治疗效果不佳;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可以减少胆红素对蓝光的耐光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过本文研究得出,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44%),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8.33%(3/3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7.78%),P<0.05。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患儿接受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